摘要:在贺兰山东麓,一座由废弃矿坑蜕变成的生态酒庄里,千亩葡萄藤舒展枝叶,远处的品酒室飘出阵阵酒香。8月19日,自治区“奋力打好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集中采访报道组走进志辉源石酒庄。作为宁夏“六特”产业中的葡萄酒产业,在源石酒庄,记者看到这里通过“葡萄酒+文旅+生
在贺兰山东麓,一座由废弃矿坑蜕变成的生态酒庄里,千亩葡萄藤舒展枝叶,远处的品酒室飘出阵阵酒香。8月19日,自治区“奋力打好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集中采访报道组走进志辉源石酒庄。作为宁夏“六特”产业中的葡萄酒产业,在源石酒庄,记者看到这里通过“葡萄酒+文旅+生态”的深度融合,让贺兰山东麓的“紫色经济”愈发鲜活。
行走在志辉源石酒庄中,难以想象这片如今植被覆盖率超85%的酒庄,曾是砂石裸露的矿坑。2008年,宁夏提出发展葡萄酒产业,立足绿色发展,打造“紫色名片”,志辉源石酒庄是这场生态修复行动的生动缩影。在酒庄的生态修复展厅,一块对比展板震撼人心:曾经的砂石裸露、尘土飞扬;如今3000亩葡萄园郁郁葱葱。“我们采用‘深沟浅种’技术,先填埋3米厚的有机质改良土层,再种植葡萄。”源石酒庄宣传经理贾进财介绍道。这种模式不仅固定了沙丘,还让区域年降水量增加15%,地下水位回升2米。
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藤。
从矿坑里就地取材,用拣来的鹅卵石砌成建筑、铺成道路,用拆掉的电线杆与葡萄老藤搭建凉亭,砾石土壤里“长”出3000亩葡萄园,8000亩生态林让植物种类增至300余种。从“荒沙滩”到“金沙滩”,酒庄首创的“矿坑修复+葡萄种植+生态旅游”模式,把生态账算成了经济账,修复后的土地,成了最珍贵的产业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也不仅让环境变好,更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当地村民依托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旅游等行业实现充分就业,村民收入中的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
这份生态红利,很快转化成文旅吸引力。在品酒室里,游客们正在沉浸式品鉴佳酿。“这里的氛围非常舒适放松,不仅能品尝到风味独特的葡萄酒,还有酒庄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酒窖和生产线。如果是葡萄酒‘新手’,工作人员还会教你品酒。”游客张曙说。
2016年,源石首创“葡萄酒+旅游”模式,将葡萄种植、酿造工艺、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游客可参与自酿节亲手制作葡萄酒,在红酒马拉松中穿梭葡萄园,或在星空下聆听诗歌朗诵,沉浸式感受葡萄酒文化。酒庄特别推出“葡萄地认植计划”,游客可认养专属葡萄藤,从种植到酿酒全程参与,定制个性化酒标。近五年酒庄年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销售额从2000万元跃升至5000万元,其中旅游带动的销售占比超过50%。
游客品尝葡萄酒。
产业要走远,离不开科技托底。发酵车间里,数字化控制系统精准调控着每粒葡萄的发酵节奏;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2000亩基地,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光照,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更妙的是,科研团队从本地葡萄表面筛选出独特野生酵母,替代传统人工酵母,酿出的酒果香更浓、单宁更柔,还减少30%橡木桶的使用,降低了成本,更显“东方风味”。
源石酒庄生产的葡萄酒。
“我们不仅要酿好酒,更要讲好中国葡萄酒故事。”贾进财说。酒庄通过举办国际品鉴会、邀请酿酒大师驻场等方式,让贺兰山东麓风土走向世界,助力宁夏葡萄酒品牌价值突破340亿元。
从生态修复到产业融合,从传统酿造到智慧农业,志辉源石酒庄的实践折射出全区特色产业升级的路径——以生态为基底、以创新为引擎、以政策为支撑,将“小葡萄”酿成“大产业”。
监制:李慧聪
审核:刘莲
制作:王静怡(实习)
你可能还关注
本文来自【西夏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