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民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学校新发放的纪念帆布袋因一个差错意外火了。
中国人民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学校新发放的纪念帆布袋因一个差错意外火了。
上面的校名拼音 “RENMIN UNIVERSITY” 为 “RENMI UNIVERSITY”。
拼音中少了个“N”,人民大学变成了“人咪大学”“人迷大学”。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开学典礼的热闹还没散,掌声还在耳边嗡嗡响,领导讲话时的激动还在心头滚着呢。
这一下,像一盆冷水,浇得人有点懵。
校方反应算快的。
还没等散场,道歉的话就递到了话筒前,“实事求是”的校训又被郑重请出来示了众,还许诺三天内给全体新生补发一个对的。
外包厂商也赶紧低头认错,说是自己的疏忽,全盘认账,重新制作。
态度好得让你没脾气。
身边倒有同学乐呵呵地说,这错版可是“绝版”,有收藏价值!
听上去像自我安慰,又带点行为艺术般的调侃。
但笑过之后,总觉得不是滋味。
这几年,知名大学在文字上闹的笑话,还少吗?
厦门大学的“悻悻学子”,满腔怨气都快溢出纸面;
清华大学的“热列欢迎”,热情得列队都不整齐了;
山东大学的“Universily”,英文字典都得愣三秒。
包括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不专业表述。
这可都是顶尖学府干出来的事儿。
你说,这都是偶然吗?
是笔误难免?
一次是偶然,两次三次,接二连三,就成了必然。
说到底,不是某个人一时手滑,而是一个系统在细节上的失守。
大学缺的是什么?
不缺宏大的校区,不缺精尖的仪器,更不缺满腹经纶的专家教授。
这些,我们都有,而且很强。
但我们偏偏缺了一个,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没那么重要”的角色——
一个专业的、顶真的、能把最后一道关的校对。
可别小看这“校对”二字。
它背后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自我要求:
对呈现给世人的每一个字负责。
录取通知书、开学典礼的背板、给新生的纪念品……
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是一所大学递给学生和社会的第一张脸。
脸都洗不干净,怎么好说自己有“内涵”?
有人说,这点小错,改了就好,何必上纲上线?
但“小错”背后,往往藏着“大隐忧”。
一所大学若在“文字”这种最基本、最显眼的文化载体上屡屡失手,人们难免会联想:
你在那些看不见的学术深处、管理细节上,是否也会如此“宽松”?
大学之所以为“大”,不仅在规模,更在气度与担当。
这份担当,恰恰是从一个标点、一个拼音、一个字的较真中积累起来的。
一所对文字失去敬畏的学校,又何以扛起传承文化、启迪民智的重任?
说到底,高校真正要补上的不是一个校对的岗位,而是一种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该只留在实验室和论文里,更应该渗透在每一次对外表达、每一处细节呈现之中。
具体到人民大学,“实事求是”不只写在校训里,更应该印在每个细节中。
来源:哈哈禾123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