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放:“逆行”激流,大智大勇谱传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01:19 3

摘要:时光倒转,90多年前,青年于九公(于天放原名)也曾如此刻的学子般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怀揣报国理想,从呼兰河畔负笈而来,在晦涩的经济学术语中找寻救国良方。

秋风有信,又一批新生如约走入清华园。

时光倒转,90多年前,青年于九公(于天放原名)也曾如此刻的学子般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怀揣报国理想,从呼兰河畔负笈而来,在晦涩的经济学术语中找寻救国良方。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炮声震碎了他“读书救国”的梦想。距离毕业仅剩三个月,于九公便高喊着“打回老家去”,完成了一场伟大的“逆行”。从此,清华大学的毕业名册上,再也没有于九公的名字;而在白山黑水间,却永远留下了英雄于天放的传奇。

“是的,于天放在江省的确是极有名望的,无人不知的民族英雄……”战友冯仲云这样评价他。于天放的“名望”,是用捐躯赴国难的赤诚写就的——当书桌难容破碎山河时,真正的知识分子将以身躯为笔,蘸满腔热血,写就民族觉醒的碑文。

转身,书生投笔赴国难

这并非于天放第一次肄业。

生于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大户人家的于天放,14岁便考入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1927年,当日本以“山东局势混乱、保护日本侨民利益”为借口出兵山东时,义愤填膺的于天放在齐齐哈尔市组织领导上千名学生冒雨游行,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包围了日本驻齐齐哈尔领事馆。

可是,军警却向学生射出无情的子弹,枪口升起的烟雾好似一张巨网,将于天放等人困于监牢。虽然政府迫于压力,于两日后释放了于天放,他却被开除了学籍。

于天放(前排右四)在富锦县立中学开展地下工作时的照片 资料图

列强蚕食、军阀割据,救亡图存的道路何在?即使一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青年依旧找不到答案。直到1931年5月,在清华三院昏黄的灯光下,于天放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中读出了希望。自此,他心中的报国之志,在信仰的浇灌下长出茁壮根脉,誓要扎进家乡的黑土。

1932年春,于天放抛下锦绣前程,踏上了“打回老家去”的救国之路,抗日信念之坚定完全可用“斩钉截铁、义无反顾”来形容。他和张甲洲等人潜回巴彦县,创建了北满地区成立最早、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作为特派员,于天放负责地下交通情报工作,他的家也一度成为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3年年初,受中共满洲省委委派,于天放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英语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到齐齐哈尔建立秘密党组织。那里有亟待唤醒的民众,有需要接应的同志,更有不容退让的民族尊严——哪怕前路遍布荆棘,于天放也决意以身躯开道,用鲜血在这片黑土地上书写抗争的篇章。

彼时,王文郁、宫洗尘等六名大学生党员先后从北平(今北京)回到齐齐哈尔,于天放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确定他们有抗日之心,便决定联合他们一起战斗。

3月下旬,春寒料峭,公园的假山后,于天放与这六人缩在石缝间,口中呼出的白气与冷风交融,凝结成细密的水珠,如春雨般滋润着新生的党组织。“同志们,今日在此建立龙江特别支部,直属省委,专司抗日救国!”于天放展开中共满洲省委的密信,声音微微颤抖却铿锵有力。

组织建成后,于天放担任龙江特别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个不眠之夜在秘密工作中度过。油印机在王文郁家的地下室咔嗒作响,印有抗日救国主张的传单如雪片般飞向大街小巷。

课后,于天放趁着夜色,在煤油灯下绘制以教师、学生、士兵三支为脉络的“路线图”,播撒抗日火种:宫洗尘的音乐课上,琴声中夹带着《国际歌》的旋律;刘永年在工业学校修钟表,实则传递情报;毕耀宗在日语专修班当助教,暗中销毁日伪宣传材料……星火渐成燎原之势,进步学生厉男、王振玉等被秘密发展为党员。龙江特别支部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因活动频繁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于天放也被日特机关列为重要“视察人”。

为了保护龙江特别支部,1933年秋,于天放匆匆整理行装,秘密转移至富锦县(今富锦市)。行囊里装着未竟的使命,前路是未知的风险,但他相信,那些深埋地下的火种,终将燃成破晓的曙光。

跨步,战士扛枪涉险滩

寒冬早早降临在富锦县,当于天放踏着积雪走进县立中学,张甲洲早已在此等候。接下来的三载寒暑,二人以学校为堡垒建立中共秘密组织,培养了300余名革命青年。他们深夜在锅炉房印刷抗日标语,将情报藏在学生书包夹层里,把党组织的联络信号偷偷传递出去。

当七七事变的炮声响起时,黑土地上的抗日烽火已呈燎原之势。祁致中率领东北抗联独立师在桦川、富锦一带屡创日寇。当他伸手相邀时,于天放和张甲洲便毅然“投笔从戎”,走下三尺讲台,前往杀敌战场。

于天放如一只展翅的雄鹰,将飞翔的姿态化作冲向敌人的利箭。1937年的一个秋夜,于天放化装成农民率部潜入富锦火车站。他们趁日军守卫不备,切断电话线,破坏信号灯,扔出手榴弹。刹那间,油库爆炸声如雷鸣般响起,冲天的火光映照出于天放坚毅的面庞,明暗交错间,书生、教员、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在他的生命中来回切换,最终在此刻定格为一名东北抗联战士。

1937年10月,东北抗联独立师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十一军(以下简称第十一军),于天放先后任随军学校教育长、第十一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后来,祁致中赴苏联求援被扣押,于天放毅然扛起指挥重任,率部转战富锦、绥滨等地,在枪林弹雨中继续书写东北抗联的传奇。

然而,随着日寇的轮番“大讨伐”,东北抗联陷入极端困境。1938年11月,一场悲壮的西征在风雪中启程,于天放随李兆麟领导的第三批西征部队从绥滨薄鸭河出发,向海伦八道林子挺进。

极寒中,大树都被冻得嘎嘎直响。有的战士走着走着,便径直倒在雪地里没了呼吸;有的战士围着篝火取暖,因极度寒冷和疲惫彻底失去意识,猛地栽进火堆。

这些惨烈的画面深深刺痛了于天放,他和李兆麟等人共同创作的《露营之歌》中就有这样的歌词:“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篝火旁,战士们围坐低唱,歌声沙哑却激昂,如同冻土下涌动的岩浆。

这场用生命丈量的西征,最终为东北抗联保存了珍贵的主力。1940年春,于天放转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六支队政委。在绥棱东部山区,他率领部队开展游击战,先后歼灭两支日本“开拓团”,三次粉碎日寇“讨伐队”的围攻。一时间,武装斗争的星火重燃,连地主乡绅都纷纷捐粮捐枪支持抗日队伍。

如今,绥棱县天放抗日战争纪念馆如同一封历史写给未来的信,向世人诉说着一名钢铁战士的赤子丹心与民族大义。当后人驻足纪念馆,凝视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岁月,仿佛能看见一介书生如何在战火中蝶变为铁血英雄,一名战士如何在绝望中点燃希望,一个传奇如何在困境中涅槃重生。

1946年,于天放越狱一周年时在北安监狱留影 刘白羽/摄

奔跑,囚徒破牢迎曙光

如果能描绘出小兴安岭山脉的形状,那一定如东北抗联战士挺立的脊梁。从1939年开始,日寇对东北抗联部队进行梳篦式搜查、毁灭性“扫荡”,在断粮断药的绝境中,东北抗联主力部队被迫转入苏联远东地区整训。

战士们常年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作战,此时,“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和平环境里,并且有很好的条件进行休整和学习,这对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强大的诱惑力”。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政治部主任张瑞麟曾如此回忆。

但于天放没有前往苏联,正如他在《牢门脱险记》一书中写道:“东北是我的家乡故土,我爱祖国,我爱东北,我爱家乡,我也爱树海无边的小兴安岭,不管敌人怎样凶恶残暴,抗日斗争的怒火是不能压下去的,我决心埋尸故土,也不离开东北一步!”字字千钧,仿若一个赤子对故土最深沉的告白。

于天放又一次选择了“逆行”,他率领战士们,在海伦、绥化一带与敌人奋勇作战。气急败坏的日寇悬赏伪币五万元捉拿于天放,却不知于天放早已在群众中织就了一张无形的精神之网,小学教员的秘密联络、村民的积极掩护、战士们的舍生忘死,使敌人的“讨伐”以失败告终。

然而,寒冬总是比春天早一步来临。1944年12月19日,隐蔽在绥棱县宋万金屯小学的于天放如往常一样布置工作,汉奸的告密声却打破了宁静。敌人如恶狼扑来,于天放来不及反应,冰冷的铁铐已扣住了手腕。

在北安监狱的暗牢里,日本主审官假意殷勤:“于先生,若肯为皇军效力,高官厚禄一个不少……”于天放抬眼冷笑,闭口不言。酷刑接踵而至:鞭子抽打脊背,血浸透囚衣,他的脊梁弯而不折;电刑机轰鸣,电流窜过全身,他咬碎牙齿,喉间迸出一声怒吼:“要杀要剐,给个痛快!”那声嘶吼,似寒冬的惊雷,令敌人震颤。

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于天放却看到了希望。东风如顽童般在窗户上划开一条裂缝,他向外观察,借着月光记下监狱的方位布局:对面是实业银行,右侧是火车站……此后,他假意配合敌人绘制作战路线图,实则暗暗酝酿越狱计划。于天放悄悄将火炉铁门卸下,将门上半斤重的铁轴作为武器,藏于墙角,反复练习击打。铁轴撞击砖墙发出一声声闷响,誓要敲碎绝望的枷锁。

终于,黑土地上青纱帐起。1945年7月11日深夜,看守石丸兼政正倚着桌子打盹,于天放与狱友赵忠良用铁轴猛击他的后脑,趁其倒地狂奔至监狱窗边,纵身跃入茫茫夜色,成功越狱。

次日清晨,等到日军察觉时,牢中已空空荡荡,只留下诗作一首:“中日世仇不共天,十载抗战破万难。行动失慎遭逮捕,中国男儿入牢监。威迫利诱逼降策,救亡信念铁石坚。囹圄铁窗寒冬度,草木葱茏虎归山。”

“于天放逃跑,满洲国失去一大半”,伪满洲国各大报纸悲观地发声,同时还发布了悬赏令。北安城内日军疯似野犬,悬赏伪币十万元捉拿于天放。

然而,越狱成功只不过是从敌人的小监狱迈进了险情四伏的大监牢。敌人逼迫数十万百姓“拉大网”搜寻,于天放昼伏夜行,穿越北安的齐永升屯、德都的苏家店、克山的月亮泡,突破讷谟尔河封锁线,在荒野中跋涉20余日。途中,他虽遭遇日寇追击、汉奸堵截,却一次次化险为夷。当于天放奔逃至讷河老莱村时,日本投降的喜讯如春雷炸响——14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曙光。

1954年国庆节,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于天放握手时,幽默地说:“天放,抓不到;今天,见到了。大智大勇,人民英雄!”

这句玩笑的背后,承载的恰是伟人对于天放最深沉的敬意。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当家国沉沦,有人选择背过身去,有人却将脊梁化作山脉。从清华学子到抗日将领,于天放改变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参与塑造了整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品格——于危难中奋起、于压迫中抗争、于绝望中坚守。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