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乡政府缺岗反遭民警上门:公权力透明度何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20:58 2

摘要:8月18日,网名“永州号外”的盘先生到湖南省宁远县棉花坪瑶族乡政府办事时,发现本应8点上岗的办公区域,8点45分仍多数紧闭,便民服务中心窗口空无一人,27人签到表仅5人签到。出于监督意识,盘先生用视频记录下这一情况并发布至网络。盘先生的视频本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民曝光乡政府缺岗反遭民警上门:一记耳光打在谁脸上?

洞虚君

据媒体报道,8月18日,网名“永州号外”的盘先生到湖南省宁远县棉花坪瑶族乡政府办事时,发现本应8点上岗的办公区域,8点45分仍多数紧闭,便民服务中心窗口空无一人,27人签到表仅5人签到。出于监督意识,盘先生用视频记录下这一情况并发布至网络。盘先生的视频本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正常行为。然而8月20日晚上,4名民警突然到访盘先生父母家中,以“找盘先生谈话”为由与老人接触。谈话结束后,两位老人因过度惊吓竟产生喝农药自杀的极端想法。 此事后经媒体披露后,舆论瞬间沸腾,“公民监督遭公权力打压”、“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非问题本身”等质疑声不断。面对汹涌的舆情,湖南永州宁远县联合调查组于22日发布情况通报,试图厘清事实。通报称,民警夜访并非因盘先生曝光乡政府缺岗,而是因其曾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公安机关内部信息,目的是让其删除该信息。通报强调民警执法程序合规,且佩戴了执法记录仪,意在证明不存在“打击报复”。但这份通报未能完全打消公众疑虑,反而引发了更多质疑。

这起事件,撕开了基层治理的双重暗疮:一边是政务服务的"空窗期",另一边是执法权的"越位式"回应。这起看似偶然的冲突,实则暴露出部分公职部门对公民监督权的认知错位,以及执法程序意识的系统性塌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民监督权不容"打折扣"

当盘先生因父母办事多次未果而拍摄乡政府工作人员缺岗视频时,他行使的正是宪法第41条赋予的监督权。根据2025年修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的政务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然而乡政府30名工作人员半数休年假、窗口空无一人的场景,显然违背了"以公开为常态"的原则。更值得玩味的是,当网民曝光后,县里迅速介入调查并承诺整改,这恰恰证明了公民监督的必要性——如果没有舆论压力,这些问题是否会被长期搁置?

值得注意的是,监督权利的行使不应附带"免责条款"。即便盘先生转发了所谓"公安内部信息",其内容也仅是"要求整改考勤纪律"的工作通报。这种不涉及国家秘密、不危害公共安全的信息传播,本质上仍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范畴。正如公安部执法规范所强调的,民警执法必须区分"违法犯罪"与"不当行为"的界限,避免将正常监督行为泛化为"故意找碴"。

执法程序不能"踩红线"

民警夜访引发争议的核心,在于程序正义的缺失。根据2025年《人民警察法》修订草案,执法人员应当"礼貌待人,文明执勤",且"不得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然而此次执法存在多重疑点:已知晓当事人联系方式却选择上门走访,面对老人时未邀请第三方见证,执法目的与手段明显失衡。正如红星新闻指出的,即便需要核查信息,也可通过电话沟通或约见当事人,而非直接登门惊扰家属 。

更关键的是,执法记录仪的"全程开启"不应成为挡箭牌。根据《公安机关执法细则》,执法视频不仅是证据保全手段,更是接受公众监督的窗口。当当事人要求公开视频以证清白时,官方却以"内部流程"为由拒绝,这种选择性公开的做法,恰恰削弱了执法公信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权力认知需要"动手术"

这起事件折射出部分公职人员的"权力焦虑症":一方面将公民监督视为"找麻烦",另一方面将执法权异化为"威慑工具"。这种认知偏差在乡政府对缺岗问题的解释中尤为明显——从最初坚称"上班时间为9时"到承认"确有迟到",再到通报扣罚200元,整个回应过程充满被动与敷衍 。而民警上门的操作,更像是对监督权的变相"报复",暴露出"官本位"思维的顽固性。

重建公信力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根据修订后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的政务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在本案中,乡政府不仅应公开考勤整改情况,公安局或派出所更应将民警执法视频纳入公开范畴。唯有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才能打破"通报越详尽,质疑越强烈"的怪圈。

法治思维亟待"补短板"

从乡政府缺岗到民警上门,暴露出基层治理的双重法治困境:一方面是政务公开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执法程序意识缺失。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三方面着力:

1. 厘清权力边界:严格区分公民监督权与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公职人员在监督中改进工作。

2. 强化程序意识:将《人民警察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纳入公职人员必修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3. 完善监督闭环:建立"监督-整改-反馈"的全流程机制,让公民不仅能"挑刺",更能看到"疗效"。

让监督与执法在法治轨道上共舞

这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部分公职部门对公民监督权的漠视,也照见了执法程序意识的淡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任何将监督权视为"洪水猛兽"的思维,任何以"维护权威"为名的越界执法,最终损害的都是政府公信力。唯有让公民监督成为常态,让执法程序回归正轨,才能构建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新型政民关系。当公职人员真正学会在监督下工作,在规范中执法,类似的冲突自然会消弭于无形。

您对此怎么看?欢迎关注、评论、转发分享!

来源:丁智良文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