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美妆巨头围城!植物医生“高山植物”路线能否破局IPO?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21:14 2

摘要:在如今的美妆市场中,国货品牌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不断崭露头角。就在最近,深圳证券交易所传来消息,植物医生主板IPO申请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而且它还计划募资9.98亿元,全力冲击“A股美妆单品牌店第一股”,植物医生在化妆品行业可是深耕多年的“

在如今的美妆市场中,国货品牌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不断崭露头角。就在最近,深圳证券交易所传来消息,植物医生主板IPO申请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而且它还计划募资9.98亿元,全力冲击“A股美妆单品牌店第一股”,植物医生在化妆品行业可是深耕多年的“老将”了。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稳定在21亿元量级,在消费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亮眼。

但这块看似美好的蛋糕,正被四面八方的势力虎视眈眈。国际巨头如欧莱雅、宝洁,凭借雄厚的研发底蕴和强大的品牌矩阵,牢牢占据高端市场与大众市场的双高地,旗下兰蔻、SK-II、OLAY等品牌几乎定义了“好皮肤”的标准;国内品牌如珀莱雅、自然堂,则通过爆品策略、社交媒体营销和渠道革新,快速崛起,尤其是珀莱雅的“早C晚A”和自然堂的喜马拉雅系列,已经成功卡位成分党与国风文化双赛道。

更不容忽视的是,一批以薇诺娜、润百颜为代表的专注功能性护肤的品牌,凭借医学背书和成分创新,在敏感肌、精华原液等垂直领域深度扎根,用户忠诚度极高。植物医生这个曾经的“单品牌店之王”,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有国际大牌压制,后有国产巨头追击,侧翼还有新锐品牌包抄。

“一棵草打天下”的策略

当欧莱雅猛推抗老黑科技、珀莱雅押注大单品、华熙生物要把玻尿酸“铺满每个角落”的时候,植物医生却显得有点“轴”,就认准了高山植物这条路。从石斛兰、雪莲到紫灵芝,每一种成分都被它打上“来自高山、天然有效”的标签,简单、好记,还特别有故事。这种“一棵草打天下”的极致策略,恰恰在成分党当道的市场上杀出了一条路,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年轻群体里,口碑蹭蹭往上涨。

光讲故事还不够,植物医生还在供应链上动了真格。在云南、西藏这些地方合作建起了种植基地,号称从源头控品质,把研发、种植、生产、销售全都串成一条线——这故事不仅好听,也确实撞上了现在消费者追求“纯净美妆”“成分透明”的点。

更聪明的是渠道策略。植物医生不学完美日记靠抖音爆款打天下,也不走薇诺娜强攻医院药房的路子,而是埋头把店开到了三四线甚至县城的商场和社区旁边。线下店体验感强、服务到位,BA(美容顾问)常常靠面部分析、亲手试用这些方式把顾客“锁得死死的”。这套“身边的美肤顾问”模式,在低线市场几乎形成了降维打击。官方说,他们的复购率超过60%,八成以上收入都来自会员。这也让它成功避开了和巨头在线上烧钱抢流量的战场,默默在下沉市场挖出了一条自己的护城河。

植物医生背后的焦虑

尽管植物医生靠“专注植物成分”的差异化定位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但面临的挑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更加复杂。首先,“植物故事”还能让消费者买账多久?其次,只靠一个品牌、主打线下门店的这种单一打法,真的能支撑公司持续增长吗?一旦大家对这些宣传不再新鲜,或者连国际大牌也都开始主打“植物成分”,植物医生赖以生存的“原料+门店”传统优势,就正迎来一场严峻的考验。

其一,国际大牌凭借研发实力形成的“降维打击”实在太强。

像欧莱雅、宝洁这样的大集团,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动不动就几十亿人民币,背后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生物科技、分子材料学和皮肤临床数据。旗下高端产品线,比如赫莲娜的黑绷带面霜、SK-II的神仙水,不仅价格稳居高位,口碑也几乎封神。反观植物医生,虽然也一直在强调研发,但在真正尖端的成分创新和科技叙事上,仍然显得有些单薄。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认实实在在的数据和论文支撑,光靠一句“来自高山植物”这样的故事,已经很难轻易打动人心。

其二,国货巨头靠爆品和生态发起的冲击同样凶猛。

国货品牌早已不只是产品公司,同时还是内容高手和平台玩家。珀莱雅靠红宝石精华、双抗精华这样的爆款快速出圈,再借助社交媒体进行饱和式投放,迅速抢占用户注意力;自然堂则借助“喜马拉雅”IP构建起完整的产品矩阵和品牌宇宙。更关键的是,这些品牌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运营,不管是电商、直播带货还是私域流量玩法,都远远超过仍然高度依赖线下门店的植物医生。植物医生的APP和小程序至今还没有形成气候,缺乏用户数据沉淀和智能服务能力。

其三,品牌卡在中端价位,向上突破非常困难。

目前植物医生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仍然偏“温和”“天然”的性价比品牌,客单价普遍落在200–400元区间。想往上走,高端市场几乎被国际大牌牢牢把持。没有强大的科技背书、没有顶尖的品牌声量、缺乏高净值人群的认可,很难实现品牌溢价。甚至有人觉得它“像药店卖的”“不够时髦”。在美妆行业,品牌价值直接决定定价能力,如果冲不上高端,未来的利润增长空间也会非常有限。

美妆未来属于“全能型战士”

中国美妆市场规模已连续两年超过万亿元,每年还保持10%以上的增速,看起来机会很多,但其实竞争非常激烈,格局远没有定下来。国际大牌依然占据主导,国货品牌拼命“内卷”,新品牌也层出不穷。在这种环境下,植物医生要想真正突围,必须做出清晰的战略选择:

一是守住线下基本盘,但不能“躺平”。线下专柜仍然是它的核心优势,得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效率和体验。比如引入AI肤质检测、线上预约等服务,让流程更顺畅;再比如优化区域仓储和配送,把库存成本降下来。

二是继续强调成分差异化,但得“深挖一口井”。植物医生应该更专注在高山植物活性成分的研发上,争取在一两个核心成分上建立起专利壁垒。同时,做好原料溯源和可持续采购,真正让消费者信任。

三是谨慎进军高端市场,不盲目冒险。与其硬冲高端,不如在中端价位带里做深功能细分,比如敏感肌修护、抗初老等领域,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和服务体验来说话,慢慢积累口碑。

其实植物医生手里的牌不错:几千家门店、千万级的会员、独特的品牌定位。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线上能力弱、研发跟不太上、品牌高度有限。现在美妆行业早就过了拼流量的阶段,进入了拼产品、拼运营的时代。如果植物医生不能跳出对线下模式的依赖,尽快补上数字化和研发的短板,就算勉强上了市,也可能陷入“上市即巅峰”的困境。

未来能活得好、做得大的美妆品牌,一定是既懂讲故事、又有真研发、还能玩转全渠道的“全能型选手”。植物医生必须加速转型,从“靠门店驱动”变成“品牌+科技双驱动”,从单一品牌走向多品牌矩阵,从讲故事转向摆证据。

否则,当巨头们也开始讲起高山植物的故事,当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实际功效而非概念营销时,植物医生这辆“单点超车”的快车,很可能还没驶到IPO站台,就被迫弯道减速了。

来源:金融外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