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被网络“带节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5:28 4

摘要:表面上,我们好像只是偶尔信谣传谣、站错队。但实际上,它持续干扰着我们的消费选择、情绪反应和公共讨论,甚至动摇社会信任。

如今,网络上的乌龙事件已不鲜见。

为何现实中清醒的我们,一上网就容易轻信和站队?是人变了,还是环境使然?

今天,我们就借胖东来的“玉石风波”,来聊聊这件事。

网络噪声对判断力的影响,比许多人想象的更加深远。

表面上,我们好像只是偶尔信谣传谣、站错队。但实际上,它持续干扰着我们的消费选择、情绪反应和公共讨论,甚至动摇社会信任。

而破解的关键,恰在于“流程化思考”——它虽不能消除噪声,却能帮我们尽可能保持清醒。

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被打脸”?

4月初,一位网络博主发视频“爆料”,称胖东来把廉价的玉石标成高价卖,赚取暴利。

4月8日,胖东来主动公布了自家玉石的定价标准,回应称其和田玉的毛利率在15%到20%之间。

5月6日,许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魏都区分局发布了官方调查结果:胖东来玉石的毛利率不超过20%,且明码标价,各类手续齐全。

其间,于东来发文说,假如污蔑胖东来的博主没有受到相应的追责,他将永远离开胖东来,或者关闭胖东来。这也让整件事持续上了几天的热搜。

你可能已经看过不少相关讨论,我们今天不再重复事件的细节。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另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在现实中挺清醒,一上网却那么容易相信谣言、轻易站队?

回顾一下就会发现,胖东来几乎每年都要经历几次类似的“乌龙事件”。比如今年年初,有人说它卖的内裤掉色,一群人跟风指责,最后发现原来是故意碰瓷。这一回的玉石事件,在官方没发声之前,也有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无商不奸”。

类似剧情反复上演,胖东来绝不是个案。放眼整个网络,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各种传言和反转。可奇怪的是,哪怕谣言一次次被戳穿,下一次,照样有很多人情愿相信。

影响判断的三大“隐形杀手”

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归因于“发言成本太低”,随便打几个字就能站队;也有人认为是“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让谣言反复传播形成“三人成虎”的效果。

但更底层的原因是:互联网上的噪声太多了。

所谓“噪声”,是指那些干扰我们判断的无关信息。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研究发现,人之所以判断失误,主要来自三个因素:

决策错误 = 主观偏差 + 客观无知 + 外部噪声

1. 主观偏差

每个人在认知上都有一些习惯性的误区。目前被总结出来的思维偏差就有200多种,比如“锚定效应”(受初始信息影响)、“确认偏误”(偏好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幸存者偏差”(只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还有一些未被命名的偏差,比如,用“店大欺客”这类故事逻辑去推测现实的行为,就是一种“故事化思维偏差”

2. 客观无知

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清单革命》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把这种错误称为“无能之错”——有些事,我们是真的不知道。

就像预测足球比赛结果。哪怕你把球队历史、球员状态、天气、主客场全分析一遍,仍无法准确推出结果。承认无知,才是理性判断的开始。

3. 外部噪声

噪声,指的是那些和事情本身无关、却干扰我们判断的外部变量,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马路的鸣笛、他人随口的评论、社交媒体情绪化的留言,甚至天气和个人情绪,都可能悄悄影响你的决策。

卡尼曼强调,在这三类因素中,主观偏差还可能通过训练发现,客观无知能通过学习弥补,但最难以控制、也最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恰恰是噪声。例如:

美国法官马文·弗兰克尔曾发现:法官在疲惫时判罚往往会更严厉;

心理学家尤里·西蒙松研究发现:高校招生官在阴天会更关注申请者的学术成绩,晴天却更注意申请者的外貌和特长;

还有研究发现:医生在上午更可能建议患者做癌症筛查,下午建议的比例就会下降。

这些看似无关的因素都在无形中扭曲着判断。卡尼曼说,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而且它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多

让判断回归理性

那么,怎样减少噪声的干扰?

最实用的方法之一是:给自己建立一套决策流程

卡尼曼认为,再简单的流程也比单靠直觉更可靠。1954年,保罗·梅尔在《临床与统计预测》中回顾20项研究得出结论:即使简单的规则做判断,也往往优于专家的直觉决策。因为流程没有情绪、不受天气或状态影响。

例如,飞行员起飞前必须按清单逐项检查,这不是不专业,正是为了防范疏忽。过去的医生凭经验评估新生儿健康,误差大;直到1952年阿普加医生推出“阿普加评分”,从肤色、心率等五项打分,这套流程显著提升了判断一致性。

流程的本质,是凸显关键信息、屏蔽无关噪声。

如果你已经在有意识地做决策,卡尼曼还有一个建议:尽量保持流程的简洁。不是知道得越多越好,细节太多反而可能扰乱注意力。

比如招聘设置“笔试-初试-复试”,不是为了复杂,而是减少外貌、第一印象等干扰。

你也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规则:看到情绪化强烈的网络事件,不立即站队,等一等真相。这就是在用流程对抗噪声。

这不是说直觉不重要,而是应把流程当作“第一道防线”,先借流程排除噪声,再融入个人经验。

正如卡尼曼所说:“让你觉得世界井然有序的,其实是你的大脑。”如果我们先让思维清晰有条理,眼中的世界也会更明晰、更理性。

说到底,无论是面对一家企业的新闻,还是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我们其实都很难完全避开噪声。

但我们可以决定是放任情绪带领节奏,还是主动为自己建立理性的“防御机制”。

遇到热点事件

你是更倾向于 “第一时间表态”

还是 “让信息再飞一会儿”?

直觉和流程哪个更让你安心?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龙华融媒

LHRM

内容来源| 得到头条(专职作者李南南)

编辑| 方维清校对| 吴乐思

审核| 李世钊

统筹制作|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如 有 侵 权 请 告 知 删 除

转 载 请 注 明 以 上 信 息

来源:深圳龙华融媒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