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在掌心攥紧,95岁的周震指尖微颤。当记忆的闸门打开,那个在党旗下许下铮铮誓言的小姑娘,穿越80年烽烟,依然滚烫如昨。
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在掌心攥紧,95岁的周震指尖微颤。当记忆的闸门打开,那个在党旗下许下铮铮誓言的小姑娘,穿越80年烽烟,依然滚烫如昨。
“做双军鞋,难呐!”周震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清晰道出那段抗战的艰难岁月。身为沂南县铜井乡妇救会会长,15岁的周震在沂南县铜井乡小张庄参加革命工作,带领妇女们徒步几十公里到莱芜买麻线。乱石瓦砾硌脚,雨天泥泞难行,但想到前线战士穿着草鞋与日寇拼杀,“再难也得走!”搓麻线、纳鞋底、缝鞋帮,一双千层底布鞋凝聚着她们近半个月的心血。这不仅是军需品,还是妇女撑起抗战后方的坚实臂膀。
沂南是沂蒙根据地的中心,是核心要地,男劳力都跟随部队去了,后方剩下的是清一色妇女、老人和小孩,妇救会便承担了后勤保障工作,为抗日军队准备军衣军鞋,运送各种军需物资等。“只要是前方需要的东西,我们后方百姓就是不吃不喝也愿意供应。”周震回忆,日本鬼子一来,村庄瞬间陷入恐慌,“妇女们用锅底灰抹脸,挽起长发,忙着到处藏身。”
在抗战的那些日日夜夜里,周震忘我工作着,她的身影始终穿梭在村庄、支前路上。善于歌唱的周震常常把那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出来,鼓舞大家支援前线有劲头。
入党即革命。当年,沂南县铜井乡大张庄党支部吸纳了周震等5名积极骨干入党。“光荣,但更意味着危险。”入党成为她必须严守的秘密。“为了保护家人,也为了自己的安全,就连亲爹亲妈也不能说!”周震告诉记者,为了缴纳每月3分钱的党费,她只能在卖鸡蛋时,悄悄扣下几分钱。“再困难,党费都不能断!”这微薄的党费,是她对信仰最执着的坚守。“那时候的自己还没有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只知道共产党能让我们老百姓有饭吃,能带领大家打日本鬼子,我就坚定地跟党走。”周震的话语朴素却充满力量。慢慢地,她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接受党的教育,了解到共产党是一支人民的军队。
这份对党的忠诚与家国大义,深深浸润了周震的家庭。她的5个子女中,4个都穿上了军装,将红色信仰代代相传。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洗礼,周震逐渐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一心为公的共产党员。转业后的每个岗位,她依然保持着革命者的热情,离休后也一直活跃在文艺领域。采访中,她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二郎山》,歌声穿越时光,仿佛回到那个“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的筑路年代。
说起现在的生活,周震特别感恩,她说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虽已95岁高龄,周震依然保持着读报的习惯,心系国家发展。当被问及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时,老人神情庄重:“现在国家强大了,但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年轻一代的任务依然很重,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怕吃苦,继续发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为祖国强盛贡献力量。”
采访结束,老人那质朴而滚烫的话语,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就问你一句话,愿不愿意跟党走?愿意,就打鬼子,什么都不怕!”这穿越时空的叩问,映照着一位烽火巾帼的赤诚初心。
纪念章上面镌刻的,是逝去的峥嵘岁月,是她们义无反顾投身烽火硝烟的无畏勇气……硝烟渐远,记忆犹新。历史会逐渐远去,但历史的教训与启迪永远昭示着后人。
记者:毕凤玲
摄影:陈阳
本文来自【泰安日报-最泰安】,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