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镇域税收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自“一五”普法起连续七次荣获“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在桃浦镇,从传统工业物流区向“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加速跃升的征程中,法治不仅是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更是一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的核心引擎。正是凭借这份深厚的法治
镇域税收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自“一五”普法起连续七次荣获“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在桃浦镇,从传统工业物流区向“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加速跃升的征程中,法治不仅是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更是一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的核心引擎。正是凭借这份深厚的法治“软实力”,这片热土得以在城市更新与产业重塑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前瞻“落子”为科创“策源地”筑起知识产权“护城河”
区域转型的关键,在于能否引来并留住代表未来的“金凤凰”。对于桃浦智创城、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这样的科创“策源地”而言,吸引企业的不仅是租金优惠和物理空间,更是一种安全感。“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才是创新经济的‘生命线’。”桃浦镇相关领导一语中的。面对区域内企业“腾笼换鸟”带来的产权交易、合同履行、劳资关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桃浦镇选择将法治建设前置,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
“刚落地时,我们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感到既兴奋又陌生。”一家入驻桃浦智创城的初创科技公司创始人回忆道,他的团队专注于研发医学生物科技。初来乍到,最大的顾虑便是核心技术成果的保护。改变他想法的,是桃浦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举办的一场“送法进园区”活动。
“法官和律师没有念诵枯燥的法条,而是剖析了一个真实案例:一家本土初创企业如何通过专利布局,成功反制了海外巨头的侵权诉讼。”该创始人说,“那个下午,我清晰地看到了法律如何为创新撑腰。我们不再犹豫,当即决定加快研发成果的专利申请进程。”
这种“安全感”的营造是系统性的。从精心制作、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中英文版《企业法律服务指引》,到可随时点播的《企业合规知多少》线上微课堂,再到近期针对外贸企业举办的“送‘典’入企,护企远航”涉外法治讲座,桃浦构建起一个线上线下联动、覆盖内外贸易的全方位法律服务矩阵。
在一次涉外法治讲座上,普陀区涉外法律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陈敏律师,正为20余家外贸企业的代表深度剖析国际贸易合同中的“陷阱”。“很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争议解决条款约定不明,一旦发生纠纷,是选择在伦敦仲裁还是新加坡仲裁,成本和结果天差地别。”陈律师的讲解,让台下的企业负责人听得格外专注。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普法,正在为东方雨虹、睿创微纳、灿瑞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和出海企业,铺就一条更为稳健的全球化之路。
精准“化解”在转型“阵痛期”搭建劳动关系“稳压器”
桃浦镇劳动人事争议“一站式”化解工作站
转型,意味着告别过去。当旧的产业链条被打破,新的业态尚未完全建立时,劳动关系的波动往往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点。桃浦,这个曾经的物流业高地,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产业升级,一些传统的仓储、运输岗位必然会减少,如何保障这部分职工的权益,同时引导企业依法合规操作,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的考验。”桃浦镇相关领导坦言。桃浦的答案,是主动跨前一步,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整合司法、人社、工会等多方力量,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一站式”化解工作站,其核心理念在于“预防”与“整合”。
去年,一家面临业务重组的大型物流企业计划进行规模性裁员。工作站的法律服务志愿者和调解员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深入企业,与管理层沟通,逐条审阅裁员方案,对照劳动合同法提出修改建议,确保方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另一路则走进职工中间,召开政策宣讲会,解释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失业保险的申领流程,并提供再就业的法律咨询。
“一开始我们很抵触,觉得他们肯定是帮着公司的。但律师把法条掰开揉碎了给我们讲,还帮我们算清了每一笔账,我们才明白,依法维权才是最理性的选择。”在物流园工作了近十年的货车司机说。最终,这场可能引发激烈冲突的裁员风波,在法治的框架内平稳度过。“以前遇到劳资纠纷,企业和员工都耗时耗力,现在有了这个一站式中心,有专业的律师和调解员坐镇,很多问题当天就能解决,真是我们劳动者的‘娘家’。”一位员工感慨道。
深度“融合”为治理“神经末梢”输送精准法治“养分”
法治“直通车”进企业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奔波于城市各处“毛细血管”的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以及散布在各个园区的“小巨人”企业,构成了城市活力的新来源,也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如何让法治的阳光照进这些“神经末梢”?桃浦的探索是:“党建+普法”与“联盟+服务”的双融合。
2023年4月,“数智炬生”未来岛亿数街党建联盟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个党建学习的平台,更是一个集成的服务枢纽。联盟通过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从产学研体系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到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提升的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以“红色矩阵”筑牢了企业依法治企的根基。
与此同时,在以“按语精神”闻名的李子园村,正通过创新打造“投桃报李”聚商融智发展联盟,为基层营商环境改革打造新样本。“从工商注册到享受产业补贴,联盟的‘保姆式’服务让我们少跑了20余趟部门。”一家新落户的科技企业负责人对此赞不绝口。联盟的能量不止于此。不久前举办的“重点骨干企业财务负责人培训交流会”上,普陀税务十七所的专家团队被请到现场,为企业财务负责人解读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和风险防范要点。“这种面对面的精准培训,比我们自己研究半天文件管用多了,直接解决了我们财税合规的痛点。”一位参会者表示。
桃浦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而对于快递员来说,法治的温度则体现在党群服务中心那个小小的“红色驿站”里。午间休息,一名快递员走进驿站接杯热水,看到墙上新增的智能法律查询终端,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咨询了一个关于劳动合同续签的问题。屏幕上,一位值班的党员律师通过视频连线,清晰地为他解答了疑惑。“以前觉得打官司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签合同、算工伤,处处都有法律。有了这个服务,心里踏实多了。”
从“红色矩阵”到“红色驿站”,从服务企业集群到关怀个体劳动者,桃浦镇通过党建引领,将法治服务化作精准的“养分”,无声地滋养着区域经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
空间“重塑”以法治“金钥匙”解锁存量土地“新效益”
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效果图)
桃浦镇的转型,最直观的体现是物理空间的重塑。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法治,正是解开这道难题的“金钥匙”。
上海西北物流园区的华丽转身,堪称典范。这里曾是传统的物流仓库,如今,一座标杆性的“零碳”园区——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拔地而起。这场“原地重建”的背后,涉及复杂的土地性质变更、容积率调整、环保标准设定以及项目融资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正是因为有清晰、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作为指引和保障,才使得企业敢于投入巨资进行更新,也使得政府的引导和监管有法可依。据测算,产业园一期竣工投用后,单位面积的产税效益将实现数倍乃至数十倍的跃升。这背后,正是法治撬动的土地价值裂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桃浦镇的转型故事仍在继续。这片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土地,将持续深化普法与治理的融合,以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设,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携手共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