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90后女子通过伪造房产证、更换80套安置房门锁等手段,诈骗42名亲友,并将赃款中的1500万元用于打赏未曾谋面的男主播。
甘肃兰州一起涉案金额高达2400万元的诈骗案引发社会震动。
一名90后女子通过伪造房产证、更换80套安置房门锁等手段,诈骗42名亲友,并将赃款中的1500万元用于打赏未曾谋面的男主播。
这女的太厉害,从贪婪逐利到情感补偿,从侥幸心理到反社会人格倾向,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其堕入犯罪深渊。
她利用亲友对“内部优惠购房”的信任,伪造上百本房产证,甚至通过P图技术制作虚假合同。
这种手法符合诈骗犯罪中“虚构背景”“伪造文件”的常见特征。研究显示,诈骗者往往因贪婪心理而选择欺骗,诈骗成功的快感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成瘾性”循环。
女子持续五年作案未被发现,可能因初期小额得手后产生“赌徒心理”,进而将目标扩大至整栋楼的80套房屋,最终涉案金额飙升至24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挥霍模式也体现贪婪的异化:她不仅购买豪车、房产赠予男主播,更在直播间一掷千金,单次转账记录高达980万元。
这种无节制的消费暴露出她对金钱的掌控欲与占有欲已超越实际需求,转化为一种畸形的权力符号。
将1500万元赃款用于打赏男主播,是该案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心理学研究指出,巨额打赏往往与情感缺失密切相关。
该女子与主播章阵通过直播间建立“恋爱关系”,却从未线下见面。这种单向的情感投射揭示出多重心理机制:
在现实婚姻中,丈夫对其挥霍行为毫不知情,甚至为其偿还债务,暗示真实亲密关系的疏离。而主播的即时反馈(如感谢礼物、专属互动)为其提供了情感代偿。
通过打赏成为直播间“榜一大姐”,她获得了现实社会难以企及的关注度,这种“施予者”角色可能弥补其社会地位或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
部分打赏者将直播间视为逃离生活压力的“避风港”,该女子在诈骗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能通过打赏行为得到暂时宣泄。
她利用安置房分配的政策漏洞(如资料管理不规范、审核流程松散),错误评估犯罪风险。警方直到购房文件出现伪造痕迹才介入,侧面反映制度监管的滞后性。
通过编造“单位内部房”谎言,她将诈骗行为包装为“资源置换”,消解道德负罪感。亲友的信任反而成为其自我合理化的借口(如“帮亲友获得低价房”)。
此案不仅是个体心理畸变的悲剧,更是多重社会机制失灵的缩影。
犯罪者的贪婪、空虚与反社会倾向,与安置房分配漏洞、直播打赏监管缺位、区域性诈骗高发环境相互作用,最终酿成巨额诈骗。
犯罪必被抓,你对这事儿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来源:猛犬宠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