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恰逢“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双碳”战略实施5周年,也是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站在运河发展、母校前程的“新十年”,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团队以大运河为纽带,紧扣“绿色中国”“乡村振兴”“寻根校史”等主题,在7月7日至8月21日联动京津冀、江浙等十
2025年,恰逢“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双碳”战略实施5周年,也是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站在运河发展、母校前程的“新十年”,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团队以大运河为纽带,紧扣“绿色中国”“乡村振兴”“寻根校史”等主题,在7月7日至8月21日联动京津冀、江浙等十余座运河城市资源,坚持思政引领,兼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多元实践,探索“思政引领—文脉活化—资源赋能—产业振兴”的一体化路径。他们步履不辍,奔赴山海一片;文脉落墨,绘得振兴蓝图,用实际行动诠释“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担当。
图为“奔赴山海”团队在盛宣怀故居前合影
寻根溯源:守护运河生态文化“生命之脉”
团队以“生态优先、文化为魂”为导向,将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大运河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早在2024年,团队聚焦运河水质检测,完成京津冀、江浙7座运河城市生态调研,形成12万字报告,为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2025年延伸至“生态+文旅”的模式探索,在江苏兴化,考察李中水上森林公园湿地旅游与千垛镇“垛田”的农业遗产保护,在浙江安吉亲历白茶生态产业从“矿山到青山”的蜕变,通过采茶、品茶体验全链条生产,实证“两山”理论的产业转化升级。
图为团队在浙江湖州安吉茶山体验采茶等流程合影
同时团队沿运河走访河北沧州、北京通州、江苏扬州等地的博物馆、非遗场馆,与老匠人对话,从漕运故事中提炼“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集体精神,对运河龙灯、雕版印刷、扬州漆器、景泰蓝等非遗瑰宝进行全景采集,制作技艺视频以及数字化档案建设,让文物与技艺成为可触摸的“活态遗产”,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提供了珍贵资料和展示平台。
图为团队与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永干交流
铸魂立根:深挖运河思政教育“精神富矿”
在守护生态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团队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中的思政富矿,将其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让古老文脉成为当代发展的“源头活水”。
团队系统挖掘思政元素,以“运河人—运河事—运河物”为中轴线,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通惠河遗址解读文脉保护的当代内涵,与北大红楼、景泰蓝博物馆工作人员交流,提炼“敬业奉献、文化自信”的思政内核;在河北沧州从漕运历史中萃取集体精神,让运河故事成为可传播的“思政教材”;在江苏扬州与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黄杰对话,探讨“学段贯通、学科融通、家校社会协同”的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运河思政建设模式。
图为实践队前往北京市珐琅厂深入了解景泰蓝技艺发展传承
团队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将调研触角延伸至运河村落,在通州张庄村总结非遗传承人谢兆亮等人将漷县龙灯发展出“技艺传承+致富增收”的“双行道”,积累“非遗背后的思政”相关经验;在马头村结合村史馆“因运河而兴”的脉络,分析“党建引领+文旅发展+乡村振兴”模式的实效,针对“非遗传承断代”“展陈互动不足”等问题,团队经过实地探访、会上与谈、集体商讨,撰写咨政报告数篇,为后续对策提供可靠支撑。
图为实践队在马头村大运河瓷画馆学习运河文化
寻迹不忘:讲述运河红色热土“峥嵘岁月”
团队来到扬州这一运河原点,深入挖掘其作为红色热土与文化名城的双重底蕴。在江上青史料陈列馆,队员们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与实物陈列,重温烈士两次入狱仍矢志救国的壮烈历程,感悟“信仰如山、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庄严肃穆的扬州革命烈士陵园,泛黄的日记、斑驳的遗物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付出生命的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永远铭记。”
队员们将红色记忆与运河文化紧密结合,通过数字化记录、现场教学、沉浸式体验等方式,系统整理红色史料与口述材料,打造“可触、可感、可传承”的运河红色思政资源库,真正让信仰在运河热土上扎根,让革命精神在青年心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聚能增效:构建校地协同发展“动力引擎”
团队发挥高校专业优势,联动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形成协同网络,推动实践成果从“调研”到“落地”的全链条转化。
在江苏兴化,与政府部门探讨文旅开发,提交政协提案,助力文旅升级;在浙江安吉,为白茶产业升级提供“非遗技艺标准化+红茶品类创新”建议,助力茶农增收;在河北玉田,深入光伏、环保企业调研,围绕“双碳”目标搭建青年学子与企业的技术交流通道,推动新能源产业化。
图为团队参观学习江苏新宏大集团生态产业链
团队着力构建“三大数字资源库”,创新生态文化传播载体。一是非遗故事库,收录杂技、武术等文化瑰宝,诠释工匠精神中的生态共生理念;二是视频影像库,以纪录片、传承人口述实录记录非遗技艺与生态保护故事;三是运河思政数字资源库,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技术支持,服务大中小学生态教育。
图为团队成员利用全景相机拍摄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此外,团队将调研成果系统转化,线上线下走进新疆布尔津高级中学、甘肃宕昌大寨九年制学校、天津津南海棠街道等开展13场“大运河文化与生态保护”科普宣讲,在河北玉田开展暑期公益夏令营,将运河思政元素融入15门特色课程,完善“云支教”资源500分钟,推动绿色理念与思政内涵向青少年扎根。
图为团队成员在玉田支教与孩子们互动交流
百卅寻根:重温学府源流不息“天大精神”
在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奔赴山海”团队专程赴常州走访盛宣怀故居与张太雷纪念馆,追溯学府源流,感悟天大精神。
在盛宣怀故居,队员们深入了解他于民族危难中秉持“实业与人才相表里”的远见,艰辛创办北洋大学堂的历程。其“宁缺毋滥、不容紊乱”的严谨准则和参鉴西制的开创举措,为天大“严谨治学”的校风奠定根基。在张太雷纪念馆,团队重温这位北洋校友从青年学子到革命先驱的光辉足迹。他“愿作惊雷震碎旧世界”的豪情与领导广州起义英勇牺牲的事迹,深刻诠释了天大人家国担当、追求真理的崇高信念。
图为团队成员在张太雷纪念馆重温校友事迹
此次寻根不仅是对先贤的缅怀,更在百卅节点重温天大“兴学强国”的使命。盛宣怀与张太雷的精神一脉相承,持续激励天大人传承使命、奋勇前行。
扬帆致远:书写青春振兴祖国“时代答卷”
截至2025年8月,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4000小时,形成各类调研报告20万余字,提交咨政提案2份,获河北玉田、江苏兴化、浙江安吉、北京通州马头村等多地感谢信;“三大数字资源库”“运河思政全景红色资源库”等成果持续推进,实践活动被《光明日报》《中国农科新闻网》等30余家媒体报道,总浏览量超50万次,荣获全国“榜样100优秀大学生团队”、天津市“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行先进集体标兵”等荣誉。
运河滔滔,奔涌不息;青春浩浩,使命在肩。这场跨越山河的实践,对“奔赴山海”团队的每一位青年而言,是一次脚沾泥土的国情认知,一次叩问初心的思想洗礼,一次知行合一的能力锤炼。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校庆将临之际,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团队以运河为卷、以实践为笔、以青春为墨,绘就了一幅生态美、文化兴、乡村旺的时代画卷,让大运河在生态保护、文化赓续与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书写了新时代青年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答卷。
图为团队成员在扬州古运河边合照
这份答卷,既是“奔赴山海”在母校百卅之际奉上的最好谢礼,也将以此激励更多学子扎根祖国大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青春力量。他们用脚步丈量出的运河蓝图,用汗水浇灌出的青春答卷,不仅记录着这个夏天的奋斗,更昭示着新一代天大人扎根中国大地、矢志民族复兴的铿锵誓言。天大精神,必将在这份传承与担当中,生生不息,光耀未来。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来源:大运河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