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方法,结合文献调研、实地调研、个别访谈、专家座谈和互联网调查等方法,针对代表性文博机构的人才需求和高校文物保护专业建设状况展开深入研究。通过组织高校文物保护领域专家及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座谈,系统总结文物保护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学科建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5年第1期 专题 “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 P69-76
一、调研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方法,结合文献调研、实地调研、个别访谈、专家座谈和互联网调查等方法,针对代表性文博机构的人才需求和高校文物保护专业建设状况展开深入研究。通过组织高校文物保护领域专家及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座谈,系统总结文物保护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学科建设建议。本文共收集来自文博机构及高校的有效问卷69份,开展专家座谈与个别访谈13场(见表1)。
表1 调研基本情况
结合调研结果,本文从文物保护人才主要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分析文博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文物保护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现状。
(一)文博机构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文博机构文物保护人才短缺问题较为严重。97.6%的机构存在专业文物保护人员匮乏、人才梯队断层等问题,基层文博机构尤为突出。这表明文物保护领域对高层次后备人才需求迫切。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学科专业背景呈现多元化,对跨学科人才持开放态度,注重多领域知识的融合。涵盖人文社会科学(33%)、自然科学与工程(32%)、土木建筑(16%)、管理学(6%),以及计算机科学、美术学、地质学等学科领域(图1)。其中,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并非文物保护专业出身,而是通过理工科等其他学科进入这一领域。文物保护行业对从业人员知识背景和学历要求较高。统计数据显示,从业人员中,硕士学历者占比66%,本科学历者占比21%,博士学历者占比10%。超过92%的机构计划维持或提高对从业人员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要求,反映了本行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明显趋势。
图1 文物保护从业人员学科背景与学历构成情况示意图(作者自绘)
(二)高校文物保护相关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高校文保项目依托学科多样、培养体系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已形成涵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全阶段学科专业体系(图2)。在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阶段,相关专业从2013年的“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和“文物鉴定与修复”2个专业的28个专业点[1],发展成“古建筑工程技术”“民族美术”“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图书档案管理”“石窟寺保护技术”和“文物数字技术”(2024年新增)等8个专业[2],共计82个专业点(见表2)[3]。在高职本科阶段,教育部于2021年新增了“古建筑工程”和“文物修复与保护”2个专业[4]。
图2 各层次高等教育院校文物保护相关一级学科学位点开设数量分布(作者自绘)
表2 高等教育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目录与专业点汇总(不完全统计,2024年)
文物保护本科教育始于1989年西北大学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5]。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文物保护技术”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列为目录外专业[6];2012年,将其调整为特设专业,并正式将历史学下的“博物馆学”更名为“文物与博物馆学”[7]。2015年,教育部在历史学门类增设了“文化遗产”特设专业;2016年,在艺术学门类中增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特设专业[8],从而形成了文物保护本科教育在历史学、美术学和建筑类三大门类下分布的5个专业的学科布局[9][10]。研究生阶段,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增设了“文物”专业学位,涵盖文物管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文物传播利用、文物鉴定与评估5个专业领域[11]。同时,将原属于历史学类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调整为“博物馆”专业学位,涵盖博物馆藏品、博物馆展览、博物馆教育服务、博物馆运营管理、博物馆资源拓展5个专业领域。目前,文物保护研究生教育分布在考古学、科学技术史、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信息资源管理、艺术学等一级学科内[12–14],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领域文、理、工、艺相结合的学科交叉属性。
这种交叉学科特点,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使得各高校文物保护专业在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计上呈现多样化。需要整合历史学类(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自然科学与工程类(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以及文物保护实践等多学科知识。
2.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尽管文物保护行业存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但文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不乐观。据统计,77%的高校本科项目和63%的硕士项目反馈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挑战,而80%以上的文博单位在招聘中面临困难。主要问题包括文物保护岗位数量有限、供需不匹配、竞争激烈、薪资水平偏低,以及招聘流程和制度上的限制要求(图3)。例如,由于招聘专业代码设置较为狭窄,且用人单位无法直接参与招聘,导致应聘人员的质量难以把控,从而影响了文博机构对文物保护人才的引进。
图3 文博单位招聘与文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制约因素(作者自绘)
此外,大约49%的文博机构认为应届毕业生缺少专业实践或工作经验,36%的文博机构认为高校现有文物保护学科体系无法满足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博机构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热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培养模式和教育水平亟须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二、高校文物保护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文博机构对高校的培养体系成熟度与健全度评价为“一般”(图4),凸显了学科建设的紧迫性。目前,高校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瓶颈主要集中在学科专业培养定位、教师团队发展、资助保障机制以及产学研合作等4个方面,文物保护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科资源整合难,加之生源本科专业背景的差异性较大、教材和理论著作的稀缺,进一步增加了文物保护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难度。
图4 文博机构对高校文物保护专业成熟度与健全度的评价(作者自绘)
(一)高校文保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不足
高校当前存在学术学位(研究型)、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趋同的问题。文物保护行业既需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从事技术研发和保护修复的应用型人才。基础研究型人才要求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类学科背景,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主要依托学术学位培养;而应用型人才更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主要依托专业学位培养。调研发现,高校文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上与文博机构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毕业生需要较长的在职培训期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图5)。学生在文物保护的基础科学理论、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文物修复技能的培养还需加强(图6)。
图5 应届毕业生适应文博机构文物保护岗位工作所需时间的统计结果(作者自绘)
图6 文博机构对高校文物保护教育改进的需求(作者自绘)
(二)高校文保项目普遍规模较小、师资培养机制较薄弱
目前,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调研数据显示,28个文物保护专业的平均师资规模为8人,其中超过一半的专业师资不足5人,反映出该领域学术项目整体规模偏小(图7)。同时存在缺乏系统的教师培养机制、专业教师招聘困难、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科研成果的认可与晋升渠道不畅等问题。这种现状导致教学资源紧张、研究能力受限,从而对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制约了文物保护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师资引进,完善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并提升国家层面对该领域的支持,已成为推动文物保护相关专业健康发展的普遍诉求和迫切需求。
图7 文物保护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人数分布情况(作者自绘)
另外,文物保护专业教师的背景呈现多元化。结合高校所开设的文物保护专业的特点,本文将相关专业分为文物保护技术类、土木建筑保护类两大类别。调研统计表明,教师的学术背景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工程类以及土木建筑类学科方向。此外,管理学、信息通信、地球科学等学科也占有一定比例(图8)。这种背景的多样性为文物保护学科注入了跨学科的视角,但也使得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的统一性面临挑战。
图8 文物保护相关专业教师学科背景分布情况(作者自绘)
(三)高校文保方向国家资助力度仍需增强
目前,高校文物保护领域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见表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部级项目)也为文物保护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助。据统计,在2013—2022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资助约20个项目,涵盖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等不同类型,归类于建筑/土木工程、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图9)。约34%的项目依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等学科,这也充分反映出文物保护的跨学科特性。
表3 2013—2022年国家级文物保护科研项目资助情况
图9 2013—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学部授予文物保护科研相关项目的数量占比(作者自绘)
从经费规模来看,科技部的资助力度最大,尤其在2019—2022年间,年均拨款达到1.73亿元,支持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年均资助数分别为约4.7项和1.6项。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文物保护项目多集中在交叉学科和艺术学领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则主要通过考古学科目进行文物保护项目的申报,在2024年启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申报,特别加强对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四)高校与文博机构产学研联合不足
加强高校与文博机构在文物保护专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高校和大多数文博机构达成的共识。尽管这种合作需求普遍存在,实际执行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约50%的高校和36%的文博机构实施了联合培养计划,例如企业导师制、实习和在职学位教育,高校对此类合作的需求更为迫切(图10)。因此,深化高校与文博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图10 高校与文博机构联合培养项目的情况(作者自绘)
三、研究生教育阶段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建议
基于调研情况,本文以建设专业学位为目标,提出学科发展建议,以期为文物保护学科的建设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明确学科内涵
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学科的核心内容,巩固其理论基础,提升文物保护学科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并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知识体系与概念体系。文物保护是以文物实体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延续文物及其价值为目的,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探寻文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规律与机制,研究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与技术的一门学科。探究文物实体的物质性质、保存并延续文物价值既是文物保护学科的核心,也是区别于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内涵。核心知识应包括文物保护理论与规范、文物病理学与诊断方法、文物保护科学原理、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等,涵盖基础研究、修复技术、工程实施等文物保护全过程。
(二)聚焦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23年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13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研究生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国家文物科技创新的宏观目标。因此,应紧密结合文博机构对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以科学研究型、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三类人才为培养目标,制定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满足不同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我国文博行业与高校文物保护学科的调研情况,并参考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物保护学科研究生阶段应强化以下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1)文物保护理论、技术、规范等核心知识;2)文物材料、病害、保护材料等基础科学知识;3)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实操经验与技能。这对培养方案在落实文物专业知识与技能、理工科基础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产教融合
在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等环节,深化文博机构与高校在文物保护专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运用理论与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学方面,专业必修课应强调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的跨学科特性,旨在传授文物保护核心知识与基础科学概念,确保学生深刻理解文物保护的原则与规范,全面了解文物材料的特性、常见病害与保护方法,并掌握以化学为基础的科学理论。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不仅能够建立完整的文物保护学科体系,还能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将深入探讨文物保护科学、文物保护技术与文物保护管理三个二级学科的关键议题,系统讲授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研究方法,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课需结合学科前沿与文物保护实际,学生可基于自身的学科兴趣自主选择,并在导师指导下于博物馆、考古机构或遗产地进行实习。实践内容包括针对特定材质文物的保护方案设计、科学研究及修复,以及考古遗址展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同时,进行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推广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实习和在职学位教育等培养模式,明确校外导师评聘标准与责权边界、建设校外导师和行业专家库等。建立统一的文博行业准入机制,将专业学位类别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匹配,以保障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均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使毕业生平稳过渡到职场。
(四)建立稳定的科研资助机制
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大国家自然基金在交叉学科创新等项目的资助力度、增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物”相关学科组和提高资助力度等方法,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学科持续的科研资助机制,保障稳定的科研产出,稳步提升文物保护领域科学理论深度与技术水平。
[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委托课题(2022-48)]
作者简介
郝鹏骁,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材料劣化机理研究。
马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文物、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文物专业青年工作组成员;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材料与古代建筑材料科技史研究。
来源:考古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