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陈翰章:34篇战地日记诠释家国情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9:13 3

摘要:“苍颜年老的我父亲向我南方出发之后又被日寇派遣官地……目的是招安收抚我,成为他们的走狗……的确我以在抗日救国军事业途中而为幸,赴任发挥着重大的领导作用。惹起敌人在军事上疯狂的进攻,而作为政治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日军)以各方法来诱引我……想起六十有余的老人受到

“苍颜年老的我父亲向我南方出发之后又被日寇派遣官地……目的是招安收抚我,成为他们的走狗……的确我以在抗日救国军事业途中而为幸,赴任发挥着重大的领导作用。惹起敌人在军事上疯狂的进攻,而作为政治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日军)以各方法来诱引我……想起六十有余的老人受到威压而不停奔走,不免有莫大的震动。”

这是1939年4月29日,著名抗日将领陈翰章写下的日记。寥寥数行字,渗透着对亲人的担忧以及对保家卫国的忠诚。

陈翰章

陈翰章,1913年生于吉林敦化,东北沦陷后投笔从戎,开启了与侵略者死战到底的铁血生涯,并逐步成长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大沙河战役、寒葱岭伏击战……陈翰章在黑龙江和吉林参与、指挥的一系列战役,让日军损失惨重,他的英勇事迹也在镜泊湖畔、长白山麓广为流传。

1940年12月8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陈翰章被日军所围,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怒骂敌人,敌人用刺刀搅掉他舌头,他怒瞪敌人,敌人剜去了他的双眼,割下头颅,这位年仅27岁的名将壮烈牺牲。

2013年,在陈翰章诞辰百年之际,其遗首回归故里,身首合葬。陈翰章的外甥鄢成表示,舅舅牺牲得很惨烈,直到合葬那天,那种痛苦表情还挂在他的脸上。

陈翰章以自身的壮烈行动,践行了他当年的誓言——他在学校毕业时登台演讲曾掷地有声地说:“我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改造国家……假如我的理想因为被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打破的话,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

如今,在吉林敦化市寒葱岭山脚下,坐落着东北抗联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在这座展馆内,陈翰章的34篇日记静静地陈列着,诉说着那些血与火的岁月,讲述着这位名将的铁血生涯。

陈翰章的外甥鄢成,现为敦化市烈士陵园管理中心的管理员,也是烈士陵园的义务讲解员。这些年来,他一次又一次地将陈翰章和东北抗联的故事讲给后来者听。他告诉记者,舅舅陈翰章殉国后,这些日记被日军搜刮走,被当时陈翰章的“对手”——日军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副官手岛丈男整理进《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战史》,东北抗联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展出了1939年4月3日至10月24日间陈翰章所记的34篇。

34篇日记中,有数次关于日军胁迫陈翰章父亲前来“劝降”的记载。当时日军所不知道的是:陈翰章暗地里将父亲发展成为抗联传递情报的秘密交通员,二人一明一暗,为抗战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日记节选)

“在发地(烟筒砬子附近)休息。和一时追迹而来的敌人接触,交战不久我大腿被弹贯穿。这是我为抗日救国民族军事业流血而无限光荣。

4月20日(1939年)”

“绷带今日解开。为了民众解放斗争所受伤,是光荣的革命创伤。今日痊愈。告一段落。63个印痕称为永久存在的纪念。今夜南部队进入敦南河南屯。

5月29日(1939年)”

陈翰章将军的日记,不仅是个体的抗战史诗,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精神图腾。

这两篇日记以最朴素的笔触,勾勒出抗战最真实的血肉维度。“63个印痕”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将战士肉身转化为革命丰碑的铭文——每一个伤疤都是军人的荣耀,每一处贯穿伤都成了连通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的通道。

(日记节选)

“早5点部队出发。6点,我等在汽车道附近两侧隐蔽埋伏……下午1点以后,从敦化方向开来汽车8辆,完全进入我埋伏线内后,指挥枪响一发,全线机关枪一齐喷火,展开大歼灭战……松岛部队百二十余名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二十余人逃走。我方俘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重掷弹筒2个、短枪12挺、子弹万余发。可是第5军任团长、张连长、时排长以下14名战死。

9月24日(1939年)”

这篇日记所记录的,便是鼎鼎大名的“寒葱岭伏击战”。陈翰章率部埋伏七个多小时。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2021年,东北寒葱岭抗联研究会勘查战斗现场,金属探测仪仅仅在一颗大桦树下,就探测出700多颗弹壳……另外还发现了日军使用的77步枪子弹,这是当时最先进的装备,也被用在了这片战场上。”鄢成介绍说。

陈翰章关于寒葱岭伏击战的日记,以近乎军事报告的冷静笔法,暗涌着悲壮的情感潜流。在捷报背后,是14具战友的遗体。这既是用战地火光写就的文字,又是写给历史的证言。在纸张匮乏的密营里,每一个字都背负着超越个体的使命,如同他在寒葱岭埋伏的七个多小时,每个瞬间都在等待历史的扳机扣响。

如今陈列在展览馆中的这些日记,已然成为连接两种时空的媒介。当外甥鄢成的讲解声响起,1939年的枪声与当代青年的脚步声产生了的共鸣。这些穿越时空而来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物证,更是演化成了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在寒葱岭的松涛声中,《寒葱岭》的民谣依然传唱。而陈翰章日记里的每一个字,都早已化作中华民族基因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提醒着世人:有些尊严值得用生命守护,有些光明必须穿越黑暗才能抵达。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生活报记者:孙秀峰;史实顾问:衣利巍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