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天白露,单衣过冬;晚上白露,冻死老牛”,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今年白露节气将于9月7日到来,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便是白露降临的时刻。
“白天白露,单衣过冬;晚上白露,冻死老牛”,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今年白露节气将于9月7日到来,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便是白露降临的时刻。
那么白露是怎么来的呢?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时天气渐凉,夜晚水汽在地面或叶子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因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称“白露”。
白露的三候也体现了自然变化:“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此时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忙着储备食物以过冬。
白露对人们有什么指导作用?
农业生产方面,白露是收获与播种的关键节点。华北地区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指导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南方则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之说,预示晴好天气有利于稻谷成熟。
养生保健方面,白露后昼夜温差加大,民间有“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的提醒,告诫人们不要再赤膊露体,以免受凉。饮食上应多食滋阴润肺之物,如梨、蜂蜜、芝麻等,以应对秋季的干燥。
“白天白露,单衣过冬;晚上白露,冻死老牛”到底是什么意思?
“白天白露,单衣过冬;晚上白露,冻死老牛”这句农谚,揭示了白露出现时间对气候预测的意义。
所谓“白天白露”,指白露节气在白天到来(准确说是清晨至中午前),预示着今年秋季相对温暖,冬天可能不会太冷,甚至只需单衣即可过冬。而“晚上白露”(指白露节气在午后至夜间到来),则预示冬季将异常寒冷,连耐寒的老牛都可能被冻死。
这种观察源于古人长期的经验总结:白露的准确时刻反映了天文与气候模式的微妙差异,早期白露往往与较强的副热带高压相关,导致冬季亚洲大陆冷高压较弱;而晚期白露则可能意味着冷空气提前活跃,預示严冬将至。
今年白露准确时间为9月7日12时07分,属于“白天白露”。按照古人智慧,今年冬季可能相对温和。但需注意的是,这种传统预测在现代气候变化背景下仅供参考,具体天气还需关注气象部门的科学预报。
结语
白露节气不仅是大自然时令变化的标志,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在这个露珠晶莹的时节,我们既能感受到天地间的物候变化,也能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当白露来临之际,不妨驻足观察身边的细微变化,体会那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秋意情怀。
来源:小谈食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