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买家出现!商保创新药目录是改善型药品的又一出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9:15 2

摘要:今年通过形式审查的医保目录外药品有310个,商保创新药目录有121个品种,剔除重合,共有352个产品通过初审。从历年医保谈判的经验来看,即使通过了形式审查,也不见得就能坐上谈判桌,这份名单只能作为参考,但名单上还是有些热门品种引发了业内关注,比如司美格鲁肽片、

医保形式审查目录挂出来后,引发的议论明显比往年更多。

今年通过形式审查的医保目录外药品有310个,商保创新药目录有121个品种,剔除重合,共有352个产品通过初审。从历年医保谈判的经验来看,即使通过了形式审查,也不见得就能坐上谈判桌,这份名单只能作为参考,但名单上还是有些热门品种引发了业内关注,比如司美格鲁肽片、长效生长激素等。

国家医保局反复强调,我国医保坚持“保基本”定位,聚焦保障重大疾病、慢性病等威胁生命健康的基本医疗需求,这类改善型药品却具有很大的消费属性,这也使其超出了医保‘保基本’的支付边界。目前,医保目录中已有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的司美格鲁肽注射剂、治疗矮小症的短效生长激素,已经能保证基本治疗需要。但司美格鲁肽片、长效生长激素属于改良品种,一旦进入医保,将给医保基金带来更大的支付压力。

更何况,这些品种本身也让医保监管面临更大的挑战。2020年8月,国家医保局曾发文明确:保健药品、治脱发、减肥、美容、戒烟等八类药品不得纳入医保报销。去年还专门多次发文解释“为何减肥药不能进医保”,表明社会上钻医保空子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改良型药品如果被纳入医保目录,医保监管环境会更复杂。

2025年医保谈判中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加入,会改变这个局势吗?

改善型产品不应用医保报销

回顾过去7年的医保谈判,医保目录累计新增835个药品,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儿童用药等临床治疗领域。

以抗癌药PD-1为例,以往年治疗费用动辄几十万元,在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等企业的产品降价进医保后,总费用降到10万元以内。与此同时,国产PD-1牢牢抓住了市场主导权。2024年,中国市场PD-1销售总额已超过百亿元,把未降价的进口药远远甩在身后;糖尿病领域,甘李药业、通化东宝同样通过医保目录抢市场,在市场上与跨国药企分庭抗礼。

医保的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国家医保报销制度的初衷,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健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重点是在“保基本”。近年中国创新药的发展日新月异,医保监管难度陡增。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政策解读中提及:司美格鲁肽超量开药、超范围用药、倒卖医保药品等行为是2023年整治的重点之一。

今年医保目录初审名单中,不乏具有治疗和改善双重属性的药品,长效生长激素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能促进骨骼生长、蛋白质合成,并调节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国内外多年临床应用。截至目前,市面上已获批上市的生长激素是有短效粉剂、短效水剂和长效水剂三种剂型。长效和短效的区别在于:患者给药的注射频率从每日一次降至每周一次,显著提升了治疗便捷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早在2009年,短效生长激素被纳入国家医保局乙类目录,明确限定报销仅适用“矮小症”的治疗。随后大幅降价,去年也被纳入广东联盟集采,报销比例十分合理,既守牢基金安全,同样也保障广大患儿的临床用药水平。

“矮小症”是一种罕见病,全国患病人数仅3万人左右。但个子长得矮有很多原因造成,生长激素已获批9个和儿童“长得矮”相关的适应症,包括特发性矮小症、X染色体缺失等,其中特发性矮小患者规模最大,是“矮小症”的几百倍,且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极易混淆,存在大量特发性矮小患者被误诊为可医保报销的“矮小症”,医保基金风险大幅增加。

正因如此,医保部门对生长激素卡得很严。因为在临床上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有莫名焦虑,如果放开生长激素的医保准入,一定会出现临床监管难、挤占医保基金的情况。如果再把价格更贵的长效生长激素加入到医保报销范围,医保基金的风险敞口会更大,严重影响基本医疗的公平可及。

当下流行的司美格鲁肽也是类似情况。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纳入医保后,支付限定在与成人2型糖尿病有关的两种情形,国家医保局更直接回应:“减肥药再‘神’也不能进医保”。

面对这一类改善型药物,医保的态度一向是从严从紧,让真正有临床收益的药物通过建立科学、透明、可持续的临床与支付路径提高可及性。今年启动的“商保谈判”,正是国家医保局给这类药物开启的一扇窗。

商保创新药目录是出路

健识局注意到,今年司美格鲁肽片选择只申报商保目录,这个品种目前在国内获批的是II型糖尿病治疗,医保内同类治疗目的的药物很多。对企业来说,从维持全球定价的角度考虑,也不会大幅降价,所以努力谈判进入商保创新药目录是最合理的。

新增的商保目录,是2025国家医保谈判的亮点,十分适合那些治疗费用高、降价压力大,而且不属于超出医疗需求的品种。

例如定价普遍超百万元的抗癌药CAR-T,5款产品都通过商保目录的形式审查。CAR-T的最大特点是只使用一次,就有一定概率获得完全治愈。如果把百万元的医疗费用折算到患者全部的生存周期来看,成本是恰当的。只是目前医保基金还不支持这样的核算方式。

此外,核药钇[90Y]微球注射液、人促甲状腺素注射液、ADC药物注射用戈沙妥珠单抗等,有的提供全新的治疗机制,有的帮助诊断决策,都比较符合商保的定位。

过去几年,支持中国创新药的商保主要是各地政府牵头实施的“惠民保”。截至2025年3月,全国共用298款城市定制型惠民保产品,参保人次已超过1.68亿。与传统的商业医疗保险相比,“惠民保”的优势在于低门槛、低保费和高保额,参保人每年只需要花费100元至200元,就能报销很多医保目录之外的高价值、改善型药品费用。

不过,在运行多年之后,“惠民保”也出现了参保率不足、支付率过高等情况。2023年,南开大学公开过参保率数据,显示53款“惠民保”产品参保率均值为18.9%,远低于学界认为的单一险种能够有效分散风险70%至80%的参保率临界值。

经过不断探索革新,这次“惠民保”有望参与药品价格谈判,不仅承担广大参保人医保目录之外高额的医疗负担,也为自己争取到了触达更多潜在用户的机会,向参保用户提供更高层次的报销,有望成为一场“双赢”的探索。

此前惠民保的参保率不高,是因为公众对于这种新形式的知晓度并不高:只知道每年交100块,并不知道能带来什么福利,哪些属于医保不能报销但“惠民保”可以报的。缺乏庞大的群众基础,药企的参与热情自然不高。

这次国家医保局把商保纳入到谈判室内,同时解决了用户和药企都不感兴趣的两大障碍。前述的大量改善型需求的药品,有望在商保中得到更好的价值体现。

商保应用得当,是能产生价值的,这是超出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改善型药品一条可行的出路。复星医药曾公开表示:2022至2023年,有近60位使用“奕凯达”的患者从沪惠保中获益。恒瑞医药也在2024年财报中透露,公司新获批的阿得贝利单抗已纳入多地“惠民保”的报销目录,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家医保部门一直在强调支持真创新、差异化创新。今后,商保创新药目录,将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第二买家。

撰稿丨雷公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李木子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健识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