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训接近尾声,警惕“尾课清仓”“课程抵用券”这些“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9:09 2

摘要:暑期已近尾声,各类培训班在陪伴孩子们度过假期的同时,培训市场收尾阶段的消费风险也逐渐凸显。为帮助广大消费者有效规避消费陷阱,理性选择培训服务,8月27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出消费提示。

通讯员 刘晓童

山东法制报 羊文智

暑期已近尾声,各类培训班在陪伴孩子们度过假期的同时,培训市场收尾阶段的消费风险也逐渐凸显。为帮助广大消费者有效规避消费陷阱,理性选择培训服务,8月27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出消费提示。

暑期收尾阶段:这些“新问题”要重点防范

“尾单课程”促销暗藏风险。临近假期结束,部分机构以“最后X天5折优惠”“尾课清仓特价”等为噱头进行促销,看似让利,实则套路多多:有的课程仅剩2-3课时却仍要求全款购买;有的将即将过期的线上录播课打包销售;还有的以“享受折扣”为条件,强制消费者捆绑购买秋季课程。家长付款后若因故申请退费,常被以“特价课程概不退换”等理由拒绝。

未消课时处理问题突出。部分机构以“暑期课程具有季节性,过期自动作废”为由拒绝延期或退费,或设置“转赠需收高额手续费”“退费需扣除50%以上违约金”等苛刻条件。更有甚者,以“教师已离职”“校区需调整”等为由,单方面取消剩余课程,仅同意将剩余费用折算为远低于原价值的“秋季课程抵用券”,变相强制消费者继续消费,且抵用券通常限制使用范围并设有短促的有效期。

线上课程“收尾缩水”。部分线上培训平台在暑期尾声刻意降低服务品质和质量,原先承诺的直播课被擅自改为录播回放,教师在线答疑次数和响应速度大幅降低,甚至以“系统升级维护”为借口,提前关闭课程访问通道或APP端登录权限,导致学员无法正常学习,剩余课时被快速消耗。

全程防范要点:从报名到收尾,这些事必须做

机构选择时要注意全程核查资质。一是报名前务必核实机构“两证”。办学许可证(教育部门颁发)和营业执照(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查询正规机构名单。二是师资资质要“双验证”。学科类教师需出示教师资格证,非学科类教师需提供专业技能证书(如教练员证、考级证书),并通过官方渠道(如“中国教师资格网”)验证真伪。三是在收尾阶段尤其要警惕各类“临时机构”。对通过社群、私信等私域渠道推送的“尾单课”“短期冲刺班”等,需额外核实其是否有固定的、对外公示的经营场所,是否已被纳入监管平台,坚决拒绝“无办学资质、无签署合同、无法开具发票”的“三无”交易。

合同签订时要明确权责不留模糊空间。一是优先使用教育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明确课程形式(线上/线下)、课时数量、教师信息、上课时间、课程内容大纲等核心内容,拒绝仅以“口头承诺”约定服务。二是重点关注退费条款。需在合同中明确“未开课后全额退款”“因机构原因停课无条件退费”“剩余课时可转赠/延期(有效期不短于3个月)”等内容,对“概不退款”“违约金超30%”等霸王条款应要求删除或修改。

缴费与消费时要守住资金安全底线。一是警惕超规收费陷阱。单次缴费应不超过3个月或60课时(单笔金额不超过5000元),拒绝机构“全年套餐”“捆绑缴费”要求,尤其警惕收尾阶段“秋季课程提前缴费享优惠”的捆绑销售。二是选择安全可靠的付款方式。通过机构官方平台或第三方担保支付渠道缴费,避免向个人账户直接转账;付款时务必在备注栏注明“XX课程(XX课时)费”,并索要加盖机构公章的正规发票(注明机构全称、课程名称、金额、缴费日期)。

注意留存相关证据。一是留存宣传与沟通记录。保存机构的宣传广告页面(含线上线下推广内容)、与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微信、短信等),重点留存涉及课程效果、师资资质、服务承诺的内容。二是留存合同与付款凭证。完整保存签订的合同原件(含电子合同截图)、付款凭证(发票、转账记录等,需注明课程名称、金额及机构信息),确保交易关系和费用性质可追溯。三是留存课程履行与违约证据。记录课程实际开展情况(如线上课观看记录、线下课签到表),以及课程质量不佳、机构未兑现承诺的相关证明(如“直播变录播”截图、师资不符证据等)。若发生纠纷,可先与机构协商,协商无果的,可拨打12345热线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责编:李思羽

来源:山东法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