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阅读」邬书林: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引擎,携手打造出版合作“新丝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9:01 3

摘要:盛夏南国,书香致远。在2025年南国书香节举办之际,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迎来第六届“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经验交流会。“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已从最初的探索起步,成长为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今天我们回望携手走过的合作历程,总结深耕合作的成果的同时,更要擘画未来发展的蓝

★★★★★

盛夏南国,书香致远。在2025年南国书香节举办之际,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迎来第六届“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经验交流会。“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已从最初的探索起步,成长为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今天我们回望携手走过的合作历程,总结深耕合作的成果的同时,更要擘画未来发展的蓝图。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出版协会,向远道而来的的海内外出版界同仁,致以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10余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迷茫中的世界注入了新的确定性力量,更在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这一倡议不仅是一条贯通古今的经贸之路,更是一条连接不同文明、促进理解互信的人文之路、文明之路、合作之路。2013年至今,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引领、推动下,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开展的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深根开花,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回望过往岁月,“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重塑了全球的合作格局,更为出版业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出版作为文明传承的“基因库”、思想交流的“立交桥”,始终与“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核同频共振。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典籍抄本,到明代郑和下西洋传播的儒家经典,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早已见证了出版作为文明使者的重要功能。

今天,竹简帛书变成数字代码,活字印刷升级为智能排版,出版形态在变,但记录时代、传播思想、联结心灵的初心从未改变,这是我们做好“一带一路”工作和出版交流工作重要的历史经验。

10多年来,中国出版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投身这一伟大事业。我们翻译了3000余种中国经典著作,让《论语》的智慧、《本草纲目》的经验走进沿线国家,与50多个国家的出版社共建选题库,推出“‘一带一路’建设案例集”等1200余种合作图书,搭建了国际交流交易平台,促成1.8万项版权贸易……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不同文明的碰撞、不同思想的交流,更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观的生动诠释。

10多年来,“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这值得我们庆贺,同时积累的宝贵经验更值得我们深入总结。这些经验不仅为未来的出版合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路径,更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持久动力。

总体来讲,以下3点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发扬。

第一,在内容传播方面,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让文明对话“有料”。内容是出版的根基,也是文明交流的核心。我们始终认为,真正的文明对话不是单向输出,不是大国对小国的文化入侵,而是双向奔赴、美美与共。一方面,我们精心策划中国主题出版项目,《习近平谈“一带一路”》多语种版已经在37个国家出版发行,累计销售突破50万册。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引进“一带一路”国家的优秀作品,如阿拉伯民间故事精选、非洲现代诗歌集等作品的中文版,让中国读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魅力。

第二,在平台搭建方面,我们着力打造多层次交流基地,让合作之路“有桥”。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互联互通的平台,才能让合作走得更远、更实。在区域层面方面,我们加强与中东、东盟等地区的出版交流。今年7月举办的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更是一次生动实践,以“书启新章,阅见未来”为主题,在南宁设主会场,同步在柬埔寨金边、老挝万象、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河内举办海外联展,展出3000余种图书和500余件文创产品,并发布《2025中国—东盟图书影响力报告》,全方位展示中国与东盟优秀图书和文创产品,彰显文化交流活力。本届2025南国书香节上,越南担任主宾国,东南亚国家馆、欧洲国家馆、国际品牌出版馆等特色展馆,集中展示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成果,2万种来自国际顶尖出版机构的国外原版图书,成为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优秀实践。

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国际化的成长体系,让合作星火“有人传承”。出版合作的本质是“人”的合作,人才是文明对话的基础。我们始终把人才培育作为合作交流的基础工程,已连续5年开展“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征集与国际化人才遴选活动,本届交流会期间公布2025年度遴选活动结果,树立了标杆,推动了合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出版合作和人才培养,我们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风土人情,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面向未来,我们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坚实的举措、更加有力的步伐,推动“一带一路”的出版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让文明互鉴的纽带更加牢固。通过“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推进各国人民在心灵层面的沟通,为当下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使沿线国家切实感受到出版在促进着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以精品内容为核心,深化文化价值,让传播更具穿透力、影响力。出版的生命在于内容,而内容的灵魂在于对文明精华的挖掘。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的重要指示,下功夫做好3类内容。

一是系统翻译中国经典,组织顶尖学者,对包括《诗经》《史记》等中国典籍进行现代化的诠释,推出“读懂中国”相关系列丛书,让传统文化焕发当代活力。

二是是聚焦当代的中国实践,策划中国高铁之路、数字中国建设等内容,将特高压输电、5G等技术领域的中国经验,转化为可借鉴的知识产品,切实造福“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例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相比,中国棉花亩产量要高30%。如果我们将这一领域的中国经验总结出版,并输出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让当地农民和农场主得到实惠,那我们出版就为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又如,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如果我们在输出基建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同时,翻译出版各类使用手册、规范、标准和人员培训图书,进而大幅提高当地工人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水准,让他们通过阅读中国图书,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那么这就是非常务实的出版实践。因此,要针对当地实际,找准中国的优势领域,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回想过去四、五十年,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后,中国科技工作者、工人、农民、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繁荣。今天,我们有能力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输出到海外,在此方面,出版工作大有可为。

三是要加强联合创作,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出版丝路文明对话、全球气候治理等选题,用共同视角记录时代、回望关切,通过合作出版精品内容,让世界不仅看到中国当代发展成就,更能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观念。

第二,要以技术核心为引擎,拓宽数据空间,让合作更具创造力。本届“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经验交流会的主题是“智汇丝路·融通四海: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出版协同发展”,恰逢其时。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出版业生态,为跨文明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我们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打造数智时代“新丝路”。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数字出版国际化合作,建立“一带一路”数字内容的共享库,整合中国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优质资源,通过智能推荐技术,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传播,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切实利用新技术推动出版繁荣。为此,我们出版业要怀揣紧迫感。在本届南国书香节期间,我与许多国外朋友进行了深入交流,看到新技术正在各个国家深根开花结果,同时放眼世界,所有用好新技术、用好AI技术和大数据的国家出版业都呈现增长态势。反观一些国家,在新技术使用方面裹足不前、观望等待,并不想在此领域大规模投入,它们的出版业不是在缓慢萎缩,就是遇到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高度重视数智时代的出版变革,切实增强紧迫感,推动相关技术革新。唯有利用新技术将出版工作武装起来,才能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第三,要以务实合作为支撑,完善机制保障,让共赢更有持久力。出版合作不是“一时热情”,而需要长久的机制保障。《论语》中有讲:“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我们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保持长期合作意愿与关系,通过长期合作切实得到好处,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迎来美好前景。我们要从“一对一”谈判变为标准对接,大幅度降低合作成本,鼓励中国出版“走出去”,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建立本土化编辑中心,同时支持沿线国家出版社在华设立办事机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保持“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征集与国际化人才遴选等活动的常态化,定期发布“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地区发展报告,为行业提供数据参考与趋势指引,依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机构,建立版权纠纷的快速调解机制,让创新合作成果得到充分保护,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法律环境下共生共融,共同繁荣发展。

图书是无声的使者,却能传递最厚重的情谊;出版是平凡的事业,却能书写最壮丽的篇章。让我们以此次交流为起点,继续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上书写更加精彩的故事,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民,在书香中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彼此,在交流中凝聚起共识,共同迈向一个更加包容、更加美好的世界。

【邬书林: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责编:邱诗懿;初审:李雨凡、许雪靖;复审:韩培涛、程子茜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当代世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财政》《中国民政》《中国金融》《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编辑》《中国科技论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外交评论》《社会保障评论》《中国发展观察》《中国乡村振兴》《农村工作通讯》《城乡建设》 《百年潮》《新型工业化》《审计观察》《环境保护》《国资报告》等百余本中央级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思平治——名家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干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