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专栏(第17期)|比起 “慢牛”“快牛”,投资者更该关心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8:18 2

摘要:2025年4月初以来,中国股市持续走高,8月15日上证指数收于3696.77点,与2021年12月底的水平相当。网上热议“慢牛行情”是否真的来了,不少股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相比股票市场是“慢牛”还是“快牛”,是“慢熊”还是“快熊”,理性的长期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

2025年4月初以来,中国股市持续走高,8月15日上证指数收于3696.77点,与2021年12月底的水平相当。网上热议“慢牛行情”是否真的来了,不少股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相比股票市场是“慢牛”还是“快牛”,是“慢熊”还是“快熊”,理性的长期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更应该关注基本面。

要想看清股票市场的走势,首先要明白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金融的本质是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都非常重要。对于国家而言,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增长潜力和生产力的部门,才能真正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赋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头图:千图

现代经济社会中,只有有效的金融市场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股票市场?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尤金·法玛早在1970年就给出了明确的判别准则,即在有效的股票市场中,股票的价格应该能够反映市场上所有的相关信息,包括能够影响每只股票价格的宏观经济、行业趋势、企业基本面等各种因素的信息。因为只有这样,投资者根据股票价格所做出的投资决策,才能把资金配置到最具生产力的企业中。

由于现代经济社会和金融市场中固有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我们必须对金融市场加以适当的监管和规范,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和安全。如果这些监管规则和市场设计机制不够合理,就会成为金融市场的摩擦,损害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因此,在有效的股票市场中,股票的价格应主要由从宏观到企业微观个体的经济基本面来决定,这样的股票市场才能吸引价值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而摩擦较多的金融市场中,股票的涨跌会受到经济基本面以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吸引更多的短期投机炒作者,股票的涨跌会更多地受到投机者的情绪和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影响,而让真正有信息分析能力的长期投资者望而却步。

中国的股票市场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只有短短的30多年,而且在这30多年中,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也还在进行中。因此,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存在着各种摩擦,市场中散户较多,短期投机者较多,长期投资者较少,股票的价格还不能完全有效反映市场所有的相关信息。

从2023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建立,到新“国九条”的提出,以及“1+N”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都反映了我国政策制定当局和金融监管当局改善市场营商环境,建立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金融市场,依法治理,从而提高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坚定决心和态度。

2025年4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反复无理的关税政策,不仅对既有的世界贸易规则造成了极大破坏,使得全球的经济政治不确定性急剧增加,而且对美国既有的市场规则和实体经济伤害巨大,也使得世界投资者对美国的金融市场失去信心。

从美国市场流出的长期资金需要找到相对稳定且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而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全面的产业链、最大的市场和最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下,最具经济韧性的国家;2023年以来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营商环境和金融市场有效性的举措,自然会吸引长期资金进入。笔者认为,这是今年4月初以来,中国股票市场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市场上还有一些长期没有盈利的“空壳公司”,也有一些以上市圈钱为目的的无良企业,只有真正具备识别风险和判别企业增长前景的投资者,才能找到那些真正具有潜力的价值企业。

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规则也需要不断完善,改善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大浪淘沙、去芜存菁的筛选功能,让那些弄虚作假、上市圈钱的无良企业得到应有惩罚,让炒作投机者无利可图,让那些真正有潜力有技术成长的企业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脱颖而出,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其股东带来投资收益,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分子。

在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有效的金融市场中,股票的价格必然会反映上市企业不断增加的长期价值,长期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在一个没有发展动力但是流动性泛滥的市场中,股票价格与基本面无关,仅与投机者情绪相关。因此,股票市场是“慢牛”还是“快牛”,是“慢熊”还是“快熊”,不是理性的长期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 楠

李楠,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数学学士,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执教近十年。主要研究领域是金融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和宏观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证。目前致力于研究不确定性下的经济政策和投资决策,以及技术创新和无形资产的长期风险、不确定性与估值。与Lars Peter Hansen(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John C. Heaton合作的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多次应邀在上海美国商会论坛,上海纽约大学青年学者论坛,华威大学中国发展论坛等做主旨演讲。

《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探索与认识》一书所涉内容立足于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践,涵盖党建、经营、发展、风控、安全、改革、开放等领域,兼具宏微观、内外部视角,既有作者多年从事银行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有关于大型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探索,包含了作者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认识和梳理总结。

《不确定性经济原理》一书不确定性视角出发,作者构建独特的世界观,探讨真理观、宗教观、循环史观等,深入剖析人性。无论是对专业学者、经济从业者,还是对希望拓展思维、深入理解世界的普通读者,本书都极具价值,能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世界和经济运行的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