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国际资本净流入规模较去年下半年减少2008亿美元,下降20.7%。这一边际变化,或为美元指数大幅走弱提供重要解释。
中新经纬8月27日电 题:关税政策之下美国资本净流入格局生变
作者 管涛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国际资本净流入规模较去年下半年减少2008亿美元,下降20.7%。这一边际变化,或为美元指数大幅走弱提供重要解释。
外资持有美债有何新变化?
从投资主体看,私人外国投资者(下称“私人外资”)流入减少是主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私人外资并未转为净流出,显示尽管当前美国经济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加剧,但他们只是降低了持有美国证券的兴趣,尚未净抛售美国资产。随着美指大幅走弱,非美货币对美元普遍由弱转强,海外干预本币贬值的压力减轻,官方外资开始重新增持美国证券。
从资金流向看,外国投资者(下称“外资”)并未大幅减持美国证券,而是减少了美元现金持有。上半年,外资净买入美国证券(包括长期和短期证券)9419亿美元,环比增加319亿美元。进一步分析发现,外资普遍增持了四大类美国长期证券,但结构变化显著:以增持美国国债为主,却大幅减少了美国公司股票购买。这表明,以“对等关税”为核心的激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降低了外资对美国证券的总体风险偏好。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上半年净买入美债规模位列史上半年度第四。但不同投资主体的分化显著:私人外资净买入美债3119亿美元,环比少增441亿美元;官方外资由净卖出576亿美元转为净买入美债1159亿美元,多增1735亿美元。这种分化态势,凸显不同投资主体对美国资产的风险偏好和战略考量正在发生微妙转变。
从TIC月度数据看,资本流动与汇率变化关联密切。今年3月、4月和6月美元指数跌幅较大,同期美国国际资本净流入规模分别环比分别下降1031亿美元、1852亿美元和2403亿美元。这种相关性印证了资本流动对汇率的直接影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全球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美元储备份额为57.74%,回落0.05个百分点,连续10个季度低于60%。
最新的TIC统计显示,二季度不含国际组织的官方外资虽然继续净买入美国长期证券,但是规模环比大幅度收敛,表明美国政府激进的经贸政策影响了官方外资对美国证券的投资兴趣。
二季度,不含国际组织的官方外资由上季净买入美债1383亿美元转为净卖出66亿美元,环比多卖出1449亿美元;同时由上季净卖出美国公司股票269亿美元转为净买入237亿美元。
新贸易协议有损美元储备货币地位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信用本位,美国要通过维持贸易逆差向世界提供美元流动性,让其他经济体积累美元外汇储备。这是一个美国必需贸易逆差的“N-1”问题,是美国为支持美元国际地位所承担的隐性国际义务。
但美国近期达成的新贸易协议,其目的是减少美国长期存在的巨额贸易逆差。历史数据显示,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与资本项目顺差存在镜像关系:贸易逆差越大,资本流入就越多;反之亦然。这意味着新贸易协议执行后,若美国贸易逆差缩小,则外资净流入大概率也将减少。
今年二季度,美国贸易逆差环比减少1965亿美元,同期不含国际组织的官方外资净买入美国长期证券亦环比减少近千亿美元,已经印证了这一趋势。
未来若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收窄,外资净流入大概率也会趋于下降的情况下,部分国家和地区根据新贸易协议将增加对美直接投资,若海外所承诺的对美投资是政府主导,则其增加在美投资建厂后,只能减少官方对美股票和债券的投资,这就意味着能够分给证券投资的机会更少。这将进一步抑制全球对美元外汇储备的积累。
美元国际地位或许不是美国政府当前最关心的事情,却始终是其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基础。美国政府掀起的全球关税风暴或重置全球贸易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其后果是:美国政府减贸易逆差的政策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冲击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这种政策的内在矛盾性,正在成为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和美元走势的新变量。(中新经纬APP)
来源: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