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胰腺癌这个词,一旦出现在病历上,往往意味着战斗已经打响——而且很可能是“下半场”才被察觉。它太安静了,安静得像一个在角落里点燃的火苗,等你闻到焦味时,火势早已不可收拾。我们常说“癌中之王”,不是因为它最常见
胰腺癌这个词,一旦出现在病历上,往往意味着战斗已经打响——而且很可能是“下半场”才被察觉。它太安静了,安静得像一个在角落里点燃的火苗,等你闻到焦味时,火势早已不可收拾。我们常说“癌中之王”,不是因为它最常见
但真的是无声无息吗?其实不然。胰腺癌在发病前一个月,身体常常已经在发出疼痛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被误解,被忽略,被当作生活的小烦恼一笑带过。
今天我们就把这“四种疼痛”拆开讲一讲,讲清楚背后的机制、风险、误区和应对方式。不是为了吓唬你,是希望你或你身边的人,能早一点听懂身体的“求救”。
下腹部隐痛,不是胃在闹脾气
门诊上,最容易被误会的一个疼痛,是中上腹部的隐隐钝痛。很多人一开始觉得像是“胃不好”,尤其吃完饭更明显,或者晚上睡觉前会有点不舒服,一贴胃药就算过去了。可问题是,这种痛持续不走,有时候还会往后背放射,像有根线从胃穿到背。
这不是普通胃病的表现,而可能是胰头或胰体部肿块压迫腹腔神经丛造成的。胰腺位于胃的后方,像是藏在腹腔深处的“卧底”,一旦长出病灶,周围神经就会受到刺激。这种痛,不剧烈,但“缠人”,常常让人晚上翻来覆去。
研究显示,约有6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一个月就有腹背部疼痛,但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把它当回事。别再让“胃病”这个借口,耽误了真正的问题。
建议:如果你或家人出现持续超过两周的中上腹隐痛,尤其伴有背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请务必做一个腹部增强CT或核磁。胃镜检查查不到胰腺问题,别浪费时间在错误的方向上。
腰部酸痛,别只怪椎间盘
老王56岁,工地搬砖30年,最近老喊腰痛。家属以为是老毛病犯了,腰突嘛,谁没有点。可偏偏这次不一样:腰痛不是弯腰搬东西时加重,而是在静止状态下更明显,晚上睡觉痛得翻身。后来检查发现,是胰腺尾部肿瘤侵犯了腰部神经。
胰腺尾部离左肾和腰椎很近,肿瘤如果长在这个区域,容易沿着神经组织向后侵袭,造成类似“腰肌劳损”的表现。但它有个特点——不动时更痛,休息不缓解,这与普通腰肌劳损正好相反。
还有一点值得警惕,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坐骨神经样的放射痛,从腰向大腿根部延伸,甚至误诊为坐骨神经炎、腰椎病。
建议:腰痛如果伴有无明确诱因、夜间加重、体重下降、食欲不振、黄疸或腹胀,请不要只去贴膏药。影像检查必须包括胰腺区域,别让胰腺癌披着“老寒腰”的外衣,悄悄潜行。
右上腹胀痛,别拿“胆结石”当挡箭牌
阿姨今年62岁,经常右上腹胀痛,尤其饭后油腻食物吃多了更明显。她自己诊断是“胆囊不好”,甚至连医院都没去,直接在药店买胆通片。三个月后,黄疸、瘙痒、皮肤变深,一查是胰头癌,已经压迫了胆总管。
这是胰腺癌的“经典路径”之一。当肿瘤位于胰头部时,最容易压迫胆道系统,造成胆汁流不畅,先是胀痛,后是黄疸,再后是肝功能异常。
这种右上腹痛,很多人会跟“胆囊炎”“肝火旺”混在一起。尤其是中老年女性,胆结石本身就高发,更容易搞混。但胰头癌的痛有个特点:痛感钝重、不剧烈,但持续时间久,不跟吃药缓解,而且容易伴随小便发黄、眼白发黄、皮肤瘙痒等表现。
建议:右上腹反复胀痛,不要只做腹部B超,B超看到的是“胆囊”,但胰头藏得很深,要做上腹部增强CT或MRI才能发现问题。特别是伴有黄疸和消瘦的,一定要高度警惕。
突发背心部钝痛,像闷棍打了一下
有些胰腺癌患者的第一个表现,不在前腹,而在“背心部”——也就是胸下、背中间的区域。痛感像是突然被人打了一下闷棍,钝钝的、不尖锐,却让人坐立不安。这种痛常常发生在胰体或胰尾癌患者身上,和腹腔后壁的神经压迫有关。
这种痛最容易被误诊为胃痉挛、肌肉拉伤或心脏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稍微一发作,家属就带去查心电图。心电图正常后,就不了了之。
但注意,如果这种背心部钝痛反复发作、无法用体位缓解、夜间加重、食欲下降,就要考虑胰腺问题。别忘了,胰腺癌的疼痛,往往不是剧痛,而是“像有块石头钝钝顶着”那种闷感,你忍得住,它却越来越深。
建议:这种症状出现时,别只盯着心脏,前后夹击查一次比较稳妥。心脏检查正常的同时,要补做腹部增强CT或核磁,不要放过胰体胰尾区域。
这些疼痛,为什么如此“绕”?因为胰腺没有疼痛感受器的分布像肠胃那么密集,它的痛,多是通过压迫周围神经、器官或组织才表现出来的。所以它更“含蓄”,更容易被误读。
胰腺癌发展非常快。2023年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9%,确诊时可手术的比例不足20%。从可治到难治,可能只隔了两三个月。
有研究指出,胰腺癌从基因突变到成瘤平均仅需1.3年,而其他癌症往往需要5年以上。换句话说,胰腺癌的“生长速度”,像是癌症界的“高铁”。你动作慢一点,它就已经晚期。
我知道你平时忙,也许这点不适你压根没当回事。但作为一名长期坐门诊的医生,我见过太多“早知道早点查”的哭声。今天这篇文章,也许你看了没事,但请你记住这四种疼痛的“脸”,当它们再次出现在你或你身边人的身体上时,别再说“应该是老毛病”。
疼痛,是身体最诚实的语言。它不说谎,也不会演戏。只是你愿不愿意听,它在说什么。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勇.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多模态影像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4):389-393.
[2]李晶,赵天翔.胰腺癌疼痛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中华疼痛学杂志,2023,29(1):15-19.
[3]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胰腺癌流行病学报告(2023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5):385-391.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