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亿营收背后:泡泡玛特正在杀死“泡泡玛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7:55 1

摘要:8月19日,泡泡玛特发布2025年半年报,财报显示,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62.8%。

当一家公司年营收突破百亿,站上行业之巅时,它最可怕的敌人是谁?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答案或许是它自己——那个曾被“盲盒”光环笼罩的自己。

8月19日,泡泡玛特发布2025年半年报,财报显示,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62.8%。

数字的狂欢之下,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信号正在释放:那个曾经靠盲盒模式构建起商业帝国的泡泡玛特,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它似乎在亲手杀死那个被标签化的泡泡玛特。

作者 | 方远

编辑 | 小雨

被悄悄折叠的盲盒

盲盒,曾是泡泡玛特最锋利的矛,也是最坚固的盾。

2019年,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交易额高达8212万元,超越乐高、万代、Line Friends等知名玩具品牌,以295%的增速成为天猫“双十一”整个玩具类目的第一名。

其中,LABUBU迷你1代盲盒更是在9秒之内就售罄55000个,成为了无可厚非的人气王。

创始人王宁曾坦言:“重复购买是潮流玩具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感和上瘾性,迅速将泡泡玛特送上潮玩第一股的宝座。

然而,光环之下,阴影随行。“赌博”、“智商税”的争议从未停歇,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时刻悬顶。

泡泡玛特比任何人都清楚,单靠盲盒的诱惑,走不成一条通往伟大的路。

变化,早已写在财报的每一页里。

根据2025年的半年财报,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营收48.1亿元,占比34.7%;MOLLY、SKULLPANDA、CRYBABY和DIMOO营收均突破10亿元;13大艺术家IP收入破亿,IP矩阵愈发多元健康。上半年,毛绒品类营收61.4亿元,收入占比首次超过手办。

这与盲盒的逻辑背道而驰。它赌的不是运气,而是粉丝对IP毫无保留的爱。

典型的例子是,2021年推出的MEGA珍藏系列1000% SPACE MOLLY×海绵宝宝,售价4999元,限量3000个。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个别珍藏款甚至有用户标出38万元的求购价格。这已经完全脱离了普通玩具的范畴,进入了艺术收藏品的领域。

“泡泡玛特本质是一家以潮玩为载体的IP运营公司。”这是王宁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的概念。

如今,数据终于追上了他的愿景。

矛头正在调转。那个曾经让无数人上瘾的盲盒,正在被泡泡玛特主动、悄悄地折叠起来,藏于身后。

取而代之的,是更宏大、也更艰难的叙事。

从赌一个运气,到爱一个角色

如果说去盲盒化是泡泡玛特的“术”,那么IP运营的全面升级,则是它的“道”。

泡泡玛特正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消费者撕开包装,拿走那个心仪的娃娃之后,品牌还能为他们留下什么?

答案是:故事和情感。

2023年,泡泡玛特的首个线下乐园POP LAND正式开园。

这里没有过山车,没有旋转木马,主角是THE MONSTERS家族、DIMOO、SKULLPANDA这些静态的IP形象。乐园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如DIMOO的“水滴奇境”和LABUBU的“奇遇森林”,将IP的世界观实体化。

一位从上海专程赶来的粉丝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走进这里,感觉就像手机里的壁纸活了过来。我不是来玩的,我是来‘回家’的。”

这正是泡泡玛特想要的。它不再满足于让你在货架上挑选一个漂亮的娃娃,而是邀请你走进它的世界,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根据官方数据,POP LAND开业首年,累计接待游客已超过100万人次,乐园限定的周边产品,更是创造了远高于普通门店的客单价。

乐园只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内容领域。

今年年初,泡泡玛特计划推出一部名为《LABUBU与朋友们》的动画剧集。

一个原本只有形象、没有灵魂的IP,将通过动画,被赋予性格、情感和生命力。粉丝购买LABUBU的理由,也将从“它很萌”,升华为“我喜欢它的故事,我能从它身上看到自己”。

这种从形象消费到情感消费的转变,是泡泡玛特构筑护城河的关键。

当一个粉丝购买泡泡玛特产品时,他买的不再是一个PVC模型,而是设计师赋予角色的态度,是那个能代表自己的精神图腾。

这,就是泡泡玛特想要的——从“赌一个运气”,到“爱一个角色”。

更具野心的梦想

“我们希望成为中国的迪士尼。”

王宁的这句话,曾被许多人视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在泡泡玛特全球化的版图徐徐展开后,这个梦想的表述悄然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的采访中,王宁给出了一个更具野心的答案:“迪士尼是迪士尼,泡泡玛特想成为世界的泡泡玛特。”

长久以来,迪士尼为全球内容产业树立了一个黄金标杆:用一部影视作品,花上数年时间让角色深入人心,再将它的形象印在文具、书包和T恤上,最后为它建造一座恢弘的乐园,完成IP价值的终极变现。

这是一条从“大银幕”走向“杂货铺”的经典路径。而泡泡玛特,正走在一条逆行的路上。

它的起点,不是宏大的剧本,而是一个个摆在货架上、凝聚了艺术家心血的潮流玩具形象。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是Molly倔强的嘴角,是DIMOO梦幻的眼神,是SKULLPANDA不羁的态度。先有“形”,再生“魂”。

当这些形象积累了足够庞大的粉丝基础后,泡泡玛特才回过头来,不疾不徐地为它们补完世界观——建造乐园、制作动画、讲述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故事。

这是一条从“货架”逆推回“银幕”的探索,一条IP形象内容化的新路径。它虽然殊途同归,但起点更轻,试错成本更低,也更贴近这个时代消费者的直观感受。

而这条路的关键,在于出海。一个IP能否跨越文化,被全球消费者所接受,是其生命力的终极考验。

2025年,泡泡玛特的海外业务交出了一份惊人的成绩单:美洲市场上半年营收22.6亿元,同比增长1142.3%;亚太市场营收28.5亿元,同比增长257.8%;欧洲及其他地区,营收4.8亿元,同比增长729.2%。

这就是IP的力量。当它足够强大时,可以穿透一切玩法和形式。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泡泡玛特杀死那个依赖盲盒的自己时,它得到了什么?

它摆脱了单一模式的风险,构建了以IP为核心的坚固壁垒。它完成了从快消品到文化品牌的价值跃升,获得了更高的利润空间和更广阔的市场。

最重要的是,它赢得了一群更忠诚的粉丝——他们因“爱”而来,而非因“赌”而聚。

来源:NEXT趋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