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酒店“降维”摆摊,酒店投资人如何应对才能穿越周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7:49 1

摘要:五星级酒店集体摆摊已不是新闻了。多地酒店已加入“摆摊大军”,甚至都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吆喝揽客;在一些地区,部分中高端连锁酒店也加入了进去,“扎堆”在街头支起了摊位。

五星级酒店集体摆摊已不是新闻了。多地酒店已加入“摆摊大军”,甚至都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吆喝揽客;在一些地区,部分中高端连锁酒店也加入了进去,“扎堆”在街头支起了摊位。

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酒店摆摊”话题热度飙升,#酒店摆摊这一话题在抖音的浏览量已然破亿。

| CC

这是笔者最近从杭州本地某老牌五星酒店点到的外卖,一大份番茄炖牛腩配上蔬菜米饭卤蛋,只要21元。

若是去酒店堂食,至少要三位数,而这家酒店的平日ADR在600+。

高端酒店“弯腰求生”的信号清晰而刺眼,却也引发更深层忧虑:当塔尖的巨头向下挤压,那些原本扎根于“下面”的商家,路在何方?

这背后折射的是酒店投资进入残酷调整期:竞争加剧、回报周期延长已成“新常态”。高企的租金成本与持续下滑的收益矛盾日益突出,市场供应的严重饱和更引发了惨烈的低价厮杀,令投资者倍感压力,呼唤更深远的破局智慧。

破局的关键,落在一个“稳”字——唯有通过精准定位、严控成本与更为保守的测算,方能构建起足以穿越周期的抗风险能力。

投测阶段

精准决策奠定成功基石

品牌选择是投资决策的首要关卡。在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头部酒店集团的品牌优势更加凸显。资深投资人余亮的选择代表了众多资深投资人的共识:"我们与洲际酒店集团旗下品牌合作较多,一方面是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近距离加盟保护等政策支持竞争相对温和,此外还有集团及品牌多年以来呈现出来的发展持久性。"

选址策略需要更加精细化。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虽然竞争激烈、趋于饱和,但同业经营者往往能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共生共赢。这类区域凭借稳定的客源基础、清晰的消费画像和持续的市场需求,仍是商业投资的优选标的,尤其对注重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而言,成熟商圈的聚合效应往往能抵消高租金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城市的新区、卫星城以及下沉市场的投资需要格外谨慎。一位投资人四川某地的投资经历很有代表性:"六年前我们进驻时该区域物业租金相对低廉,但经过七年运营,业绩始终未能实现预期突破,目前仍处于较为尴尬的发展阶段。"这提醒我们,区域成熟度不足可能导致预期收益难以兑现。

租金谈判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资深投资人刘宴斌预测了一个重要趋势:"过去酒店投资,租赁合同的收益普遍遵循'三年递增5%、两年递增5%'的上调模式;而未来新签合同,租金很可能转向'三年递减5%、两年递减5%'下行趋势。"这个判断值得所有投资人高度重视。

保守测算是专业投资人的必修课。资深投资人殷宏声提出的方法论很有参考价值:"'算账'的时候还是要保守的算,把营收降一降,把成本加一加。若在此前提下项目仍具备盈利空间,则具备投资可行性。"多位投资人建议,在当前环境下,回本周期应按4-6年规划。

筹建阶段

抢时间就是抢现金流

当投资决策确定后,筹建阶段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资金回笼速度。在行业下行期,时间成本显得尤为珍贵,"抢时间就是抢现金流"成为共识。

规模控制是筹建阶段的首要考量。多位投资人的实践经验表明,盲目追求大规模投资往往适得其反。一位资深投资人指出,买楼投资酒店的难度和风险显著高于租赁模式,认为"租赁物业本身已是重资产运作,若再斥资买楼经营酒店,无疑是重中加重"。他进一步强调风险的双向性:"行情好时可能获得三重回报(经营收益、资产增值、现金流充裕);但若经营失利,酒店亏损、房产贬值、现金流断裂会形成连锁反应,导致系统性崩盘"。

专业化操作带来显著成本优化。资深投资人邓兴江的案例颇具启发性:"我在建筑装修行业的专业积累,在酒店投资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优势,一方面通过自主装修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保证酒店设施的施工质量和耐用性,延长酒店生命周期。"这种建筑行业背景带来的专业优势,在老旧物业改造中尤为明显。

风险防范是筹建阶段的重中之重。余亮特别强调要警惕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并不适合普通投资人,因为其中会涉及资金、法律、物权等复杂问题,稍有不慎损失惨重。"

运营阶段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实现动态平衡

进入运营阶段后,如何在成本控制与收益提升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考验投资人智慧的终极课题。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辩证思维。

阶段性策略调整是应对市场波动的有效方法。资深投资人向墨丽分享了自己的实战策略:"对于运营多年的成熟门店,不盲目追求高溢价,而是优先保证满房。以我在春熙路商圈的一家门店为例,经营第五年仍保持90%以上的入住率。前三年我会有策略地保留部分空置房,让房间能够'休息';当市场进入爆发期时,则转向高溢价策略。"

收益管理需要精细化操作。资深投资人邓辉的"降维竞争"理念值得借鉴:"以我目前正在筹建的一家中高端酒店为例,经测算,在物业租金远低于周边品牌的情况下,我们的投资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正常房价550-650元,入住率不饱和就降到450-550元,再不行还可以降到350-450元。"

他分析了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当我们降到350-450元时,由于我们是四钻国际联号酒店,对周边弱品牌或单体酒店会形成明显的客源虹吸效应,最终依然能保证5.5-6年回本。所以我认为,在市场调整期,依托优质地段,低价拿到合适物业,打造有号召力、具备高溢价能力的酒店品牌,是可以穿越周期、更好地抢占市场份额的。"

现金流管理是生存之本。资深投资人李永银的建议直击要害:"保持现金储备,避免All in。"这一观点直指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周期中,流动性是抵御危机的最后屏障。资深投资人张德惠的实战经验则聚焦精细化运营。她主张“控制现有门店成本,与上年同期持平即为成功”,看似朴素,实则蕴含深意。在亲自运营的徐州与南京两家7天旗舰店案例中,她通过“乐高模式”改造控制单房成本至5万元、人房比压缩至0.14,最终实现RevPAR超140元的业绩,印证了成本管控对盈利的杠杆效应。

资深投资人王涛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现金流的重要性:"酒店属商业细分领域,从地产转做酒店投资是行业内的细分延伸,其选址仍遵循地产逻辑,即好地段、好物业、好租金,这对租赁型投资人尤为关键。"他特别指出:"对租赁型酒店投资人而言,租金这一固定成本至关重要,把控好则能抵御一定市场冲击,高租金是最大痛点。"

人力成本控制是运营效率的关键。刘宴斌指出:"投资人必须学会转变思路,要扎根群众、向下管理,粗放的酒店管理模式在未来必然难以为继。"合理的排班制度、一岗多能的员工配置,都能显著提升人效。

稳健前行

“活下来就是赢家”

当前酒店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专业化、机构化成为必然趋势。次方点评总裁丁晓宇指出:"当前,酒店市场在下行周期中,呈现出两大核心趋势:专业化、机构化。专业化体现在酒店投资与运营的各个环节越来越精细化、标准化;机构化则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层次的协同与整合。"

在此背景下,成功的投资逻辑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总结上述资深投资人经验,稳健的投资公式可以总结为:稳 = 核心地段 × 头部品牌 × 低成本 × 保守测算 × 灵活运营。这个公式看似简单,但每个要素都需要深厚的行业认知和实操经验来支撑。

面对行业深度调整,多位投资人反复强调一个生存法则:"活下来就是赢家"。机构化趋势正在加速市场分化——那些能够守住现金流、坚持长期主义的投资者,终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后占据更有利位置。必须清醒认识到,在这个特殊时期,谨慎不是保守,而是一种基于专业判断的深远智慧。

声明:本文内容由次方点评基于对酒店投资领域的市场调研及投资人访谈综合整理而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承诺。具体项目需结合区位条件、市场周期及运营能力独立评估。若需定制化投资分析,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专业顾问服务。

来源:次方点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