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秘女人告诉我“彼岸”的终极奥秘,彻底颠覆我修行认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6:42 2

摘要:这十几年来,我几乎每天都狂热的想追求到达彼岸,我去寻求这个世上可以到达彼岸的一切方法,并且身体力行前去实践。在苦苦追求了很久之后,依然一无所获,我不知道彼岸到底在哪里。

这十几年来,我几乎每天都狂热的想追求到达彼岸,我去寻求这个世上可以到达彼岸的一切方法,并且身体力行前去实践。在苦苦追求了很久之后,依然一无所获,我不知道彼岸到底在哪里。

在我的心里面只是隐隐的觉得一定是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是时间的末端。也许是宇宙的一个极点,总之他不会是我们眼前这个糟糕的世界。

一想起自己眼前这个世界就觉得糟糕糟心。如何能够快速的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到达一个极乐的彼岸,成为我生命的终极目标。

而不知不觉也成为了我及生命的全部。我就像是一个背负着自己架上使命的行尸走肉,活在寻找彼岸的无尽旅途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和生活。

有一次朋友跟我介绍说有一个人,听说她对于彼岸的事情很熟悉。你可以去找她问问。

我问她在什么地方,朋友说她一个人住在一座叫无岸山的毓芹山庄里。

于是我按照朋友所说的找了过去,那座无岸山是一座无名的小山,在一个乡下。爬了大概半个小时就爬到了毓芹山庄。这一个毓芹山庄,实际上就是一大块地圈起来种菜的地方。

我走过去,那里有一道篱笆墙。一个五六十岁的阿姨正在那里种菜,她的样子看着雅致而从容,打扮也很朴实。

我和她打招呼。因为朋友事先约好,她便放下锄头过来接我。打开篱笆墙,把我带进庄园,就在院子里面的凳子前坐下。

她泡了一杯茶递给我。样子并没有十分客气,很冷清的样子。我心想高人也许都是这样的,有点距离。我开口就问,怎么到达彼岸?

她笑笑,指着我站的地下:这不就是吗?

我低头一看,几乎笑出声来:你忽悠我啊大姐。

她笑着说:你可不要小看这块地,上个月我刚腾出来,以前种出过很多好菜。土壤非常肥沃,要不是我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菜,我才舍不得腾出来空着。

我说:大姐,你就告诉我,到底哪里是彼岸?

她听了摇摇头,说:喝茶吧,喝完早点下山。

我说:我辛苦找来此地,就是为了诚心求教啊。

她说:

关于彼岸,我本无话说,但你非要我说,我就告诉你点废话。

修行的人,大半梦想着能到达彼岸,他们在苦苦寻找,一定在某个神秘的地方有一个彼岸,抵达之后就一世无忧。

那么这个某个地方到底在哪里?要我说,处处都是彼岸。寻找彼岸是一个开放式命题,而彼岸也是一个开放式答案,只要你感觉到了,那就是彼岸。

所以像猫像狗,像野生动物,植物一样,活着就好了,不需要追求一个彼岸。鱼在水里时,会去追求一个彼岸吗?

鸟在空中,也不会去追求一个彼岸。因为对于鸟来说,它们追逐水草丰茂温暖舒适的湿地而迁移,而鱼儿则随着暖流而游动,这只是它们的本能。

对于它们而言,没有很清晰的相对物境,因此没有彼此。从这里游到那里,从这里飞到那里,都是因为生存本身的需求。

而对我们而言,我们死死地执着这个这里和那里,执着着这个彼此。因为我们不满足于这里,觉得未知的那里才更好。

我说:执着这个彼此会出什么问题呢?

她说:执着彼此必然会衍生距离,有了距离就有了时空,就有了高低上下左右前后快慢。就有了这距离中的一切动荡。

当人心执着于 “彼此” 的分别,便像在原本无间的空间里划下一道界线,距离就此悄然滋生。这份执着或许是对他人的期待,或许是对自我的固守,一旦有了 “你” 与 “我”、“得” 与 “失” 的计较,原本相融的关系便生了间隙。

有了距离,时空的概念随之清晰 —— 你在此时此地,我在彼时彼地,光阴的流逝成了丈量疏离的标尺,空间的阻隔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紧接着,高低、上下、左右、前后、快慢的比较也蜂拥而至:有人执着于 “比你更高” 的地位,有人纠结于 “比他更快” 的脚步,在这些方位与速度的较量中,心渐渐被焦虑填满。

而这距离中的一切动荡,皆源于最初的执着。为了缩短所谓的 “差距”,人们在追逐中疲惫不堪;为了争出 “前后” 的次序,关系在较量中逐渐破裂。原本平和的心境,就这样被执着催生的距离与比较搅得波澜四起,再难寻得片刻安宁。

因此你脑子中的彼岸,实际上就把你的生命给困住了。

比如一只鸟在天上飞。它如果叽叽喳喳的叫着说,我没有自由,我要飞到自由的彼岸去,在那里我可以自由的飞翔,你说它可笑吗

我说:世上应该没有这样的鸟吧,这叫傻鸟。

她说:这个傻鸟跟我们追求彼岸的那个疯傻的情况差不多。

我问:那么是真真正正的没有彼岸吗?没有这个实际的一个彼岸吗?

她说:别说彼岸,就连此地,也不是实际有的。任何实际的某一样东西,都是你头脑的产物。

这个世上哪一样不是你头脑的产物呢?你如果细细的去想想是不是这样。佛陀说: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佛陀说的清楚啊,有形有相的色尘和我们内心意识所认知的一切因缘,一切外在的境界,包括我们的身心二元,都是唯心所现。是妙明真心中物。因此你说,彼岸,哪里会有个实相可存。

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就是从我们这个身体向外延伸扩大,到我们的站的地方坐卧的地方,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是心的作用显现的。这个心,不是我们的意识啊,是我们这个本心,是圆融本元的心。

也就是你称之为彼岸的心。可是,在这个心里,万有尽囊括,本无生也无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老死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那,我问你,哪里还能有个彼此,还有个特殊的可到达的地方呢?

彼岸的神圣美好,正是因为我们在比量的心境中对比而产生的幻相。只要你心清净,你当下就是完美的彼岸。

离开你的心,就没有任何境可言。你要的彼此,也全都是你自己意识所构想的彼此,那和真正的所谓彼岸,实在是相差千万里,说到这里,我问你彼岸在哪里?

我说:在心这里。

她笑着问:心又在哪里?

我无语,无言以对。

她说:你看就在这样的地方,就在我和你之间。就在这天地之间,就在任何你能感知到的地方。这就是我说的,处处都是彼岸。

再加一句,时时都是彼岸,而既然处处都是时时刻刻都是,那其实也就等于没有彼岸啊!

这世上有一种人,他们对形而上的追求毫不在意,不会吃了饭没事做,天天去想形而上的事情。他们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没有遇到问题就开心的过活。

他们的头脑中也没有存在一个彼岸的概念,一个非要到达哪里的概念。他们吃饭的时候专注吃饭,种菜的时候专注种菜。和人打交道就很专注打交道。赚钱的时候专注赚钱,

没有什么事情不是专注的去做,并且享受其中。我告诉你,这样的人天天都活在彼岸当中。而人只要被自我封闭,即无法到达彼岸。

自我代表彼岸的美好和神圣,是你的意识构想,是个虚拟全息印象,横亘在你和真实之间难以消散。

老子提出 “绝圣弃智”,并非是要否定智慧与贤能,而是警醒世人挣脱对 “彼岸” 的过度痴迷,跳出有为法的桎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对成就的渴望裹挟,将人生变成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有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制定精密的目标计划,在日复一日的算计与奔波中耗尽心力,却忘了抬头看看沿途的风景;有人执着于外界定义的 “优秀”,不断用世俗的标准衡量自己,在比较与焦虑中迷失了本真。

这种带着强烈目的的 “有为”,就像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就像农夫过度干预禾苗生长,急于求成地拔苗助长,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老子所倡导的,是让人们放下刻意的追求,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某个既定的结果,不再将人生视为一场必须达成目标的竞赛,反而能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就像流水般,不刻意追逐方向,却能自然而然地奔向远方;像草木般,不刻意追求绽放,却能在适宜的时节吐露芬芳。

“绝圣弃智” 的真谛,在于让我们摆脱对外在标签与功利目的的执念,不再在有为法中折腾自己。当我们放下对 “彼岸” 的痴迷,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本真滋味,收获内心的平静与自在,在无为中实现生命最本真的价值。

我们很多时候误会很深,认为一定有一个成就等着我们,认为有一个很神圣的境界在等我们到达,抱着这样的目的,等于这份执着永远不能化开。和无为法永远隔着一层墙。

这个原因,是我们太有追求了,太有知识文化水平了,我们太像社会成功人士了,我们学历太高了,我们太会赚钱了,我们太会做生意了,我们太会搞投资了,我们太懂得怎么挤进人群的上层了,我们太精明了,我们唯一没有质朴天真,没有单纯放松,没有知足常乐,我们只不过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故作高深优雅的利己主义者。和真正的般若修行一点关系没有。

她说到这,我冷汗直流,惭愧无比。

她继续说:

正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那个回头的刹那你发现你已在岸上。你之所以之前误会认为自己还没在彼岸,是因为你一直不肯回头。

“不肯回头”,恰似被无形力量推着一路狂奔,满心认定只有不停向前冲,才能抵达向往的远方。这份执念催生出的势能,汹涌得连三驾马车都拉不住 —— 人们双眼紧盯着前方虚幻的目标,脚步不敢有半分停歇,仿佛稍一慢下来,就会错失所有。

可谁曾想,彼岸从不在遥不可及的前方。当你在狂奔的路上,愿意花一刹那回头、停下脚步,便会猛然惊醒:那些拼尽全力追逐的,原来早已在身边。此前的奔波,不过是被 “必须向前” 的执念裹挟,在无谓的拉扯中消耗自己。

不必执着于一路向前的惯性,也无需被强大的势能牵着走。只需轻轻回头、静静驻足,就能在当下触摸到彼岸的温度,发现真正的安宁与圆满,从不在追逐的远方,而在停下脚步的此刻。

最后我送一句辛弃疾的词给你: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听完,犹如在瀑布里冲刷了一天。

来源:心灯如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