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改写他国命运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8:04 4

摘要:提起伊朗,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两个标签就是“制裁”和“石油”,不仅经济发展程度落后,还经常被美国欺负,前些天伊以冲突时,伊朗还挨了几发美国的钻地弹。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武器”,只要有国家中招,轻则动摇国体,重则直接改变这个国家未来的历史发展走向。

这个“武器”不是核弹,也不是生化实验室,而是披着华丽外衣的“美国援助”。

纵观美国这些年的对外“援助”历史,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美国到底是如何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

提起伊朗,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两个标签就是“制裁”和“石油”,不仅经济发展程度落后,还经常被美国欺负,前些天伊以冲突时,伊朗还挨了几发美国的钻地弹。

可实际上,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插手伊朗内政以前,伊朗人民的生活比我们想象中要幸福很多。

伊朗这个国家原本叫波斯,1921年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政府以后,于1935年才改名为伊朗。

其实从改国名这件事就能看出,礼萨·汗对伊朗的管理,以及伊朗民众当时对巴列维王朝的信任程度还是很高的。

“波斯”这个名字原本就不是伊朗人对自己的称呼,而是外族对伊朗的一个叫法,伊朗人则是称自己为“伊朗沙赫尔”。

至于很多古装剧里,中国人一口一个波斯也就罢了,伊朗派来的使者还是一口一个波斯,这其实是很不严谨的,就像日本人自己叫自己东洋倭寇是一个道理。

言归正传,如果只是改个名字倒还说明不了什么,礼萨·汗身为一个“篡位者”,之所以能获得伊朗民众的支持,还是因为人家真的干实事儿。

礼萨·汗上台后先是进行了土地改革,让伊朗底层百姓也能获得土地,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然后便是引进西方工业,确立了工商制,甚至拿出了全年国家收入的四分之一来发展制造业,为现在的伊朗民族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和工作都搞定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移风易俗。波斯古代对妇女的限制颇多,最著名的就是不让妇女抛头露脸,非得出门也要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一点皮肤都不能被别人看到。

工业时代有句话叫“妇女能顶半边天”,机器一开就得卖力工作,波斯妇女裹得跟木乃伊一样,出个门都费劲,更别提操作机器了。

于是礼萨·汗就下令,禁止妇女佩戴面巾和头纱,还主持修建了很多大学,给伊朗民众传播新时代思想,革除旧风俗,为创造一个统一、单一,且大体上同质化的国家而努力。

至于反对的声音自然不会没有,可礼萨·汗时期因为伊朗的经济实在是太繁荣了,即便有守旧派跳出来说这是不对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什么的,也会被伊朗百姓给轰走,根本不听他们的。毕竟当时的伊朗平民有饭吃有活干,守旧派越是反对,伊朗人就越觉得礼萨·汗做得对,反倒巩固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

至此一切都还算和谐,真正给伊朗后面埋下祸根的,正是伊朗的石油。

虽说礼萨·汗给伊朗治理地很好,但伊朗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地理位置太好了,不仅是连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一战和二战两次世界大战离得不远,当时西方国家又饱受经济危机困扰,于是伊朗的石油就成了“日不落帝国”英国的目标。

礼萨·汗也不想让英国人染指石油,可没办法,伊朗无论是种地还是搞工业,把粮食和铁疙瘩变成钱是需要时间的。而英国殖民地众多,最不缺的就是钱,于是双方就签订了石油协议,由英国人负责开发,每年分几个点的分红给伊朗也就可以了。

就这样一直到了1951年,伊朗通过大选,确立了穆罕默德·摩萨台为首相。摩萨台刚上任,就决定对伊朗的石油工业出手,将英国人掌控多年的石油开采权收归国有。

英国此时已经不再是“日不落帝国”了,二战中元气大伤,海外殖民地纷纷朝着闹独立,现在就靠这点石油回血了,于是警告摩萨台不要动歪脑筋。

摩萨台也知道英国不敢轻易和伊朗开战,态度上依然强硬,这就给英国整不会了,不得不找美国商量对策。

美国一听,这种事找自己可真是专业对口了,打仗他们打不过志愿军,但要说通过和平手段颠覆一个国家,没有人比美国更内行。

于是在1953年,美国派出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中东局局长小克米特·罗斯福秘密前往伊朗,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颠覆摩萨台的统治。

小克米特通过金钱收买等手段,买通了很多反对摩萨台的伊朗官员,让他们散布摩萨台的负面言论。与此同时,美英又联合西方国家制裁伊朗,拒绝购买伊朗的石油,甚至禁止伊朗通过英镑进行外汇结算。

原本伊朗民众还在为伊朗石油收归国有感到高兴,可在西方的制裁和打压之下,伊朗的经济瞬间崩溃,底层民众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奈何伊朗的底层人民根本没有上帝视角,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生活之所以会遇到困境,根本原因不在摩萨台,而是由远在大洋彼岸,自己一辈子可能都不会认识的美国人造就的。

同样,他们在饭都吃不饱的条件下,也只会觉得伊朗的现实状况就是和传言中的那样,因为摩萨台不懂经济发展规律,乱搞一通,导致自己别说赚钱,就连饭都吃不起了,于是便开始在教会人士的率领下,参加反对摩萨台的游行示威运动。

教会人士站在演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反对摩萨台,伊朗民众听不懂,就冲着警察丢石块,伊朗全国上下顿时乱作一团。

至于摩萨台这边,他本就是文人世家出身,哪儿经历过这些。情急之下也只能下令让警察反击,并收缩国家权力,打压教会。这一系列做法自然算不上明智,可放到当时那种形势之下,一般人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些方法了。

同时,摩萨台也想到了向美国请求援助,既然美国能“援助”反对派,为什么不能“援助”自己呢?

然而美国那时候刚在朝鲜半岛上吃了瘪,根本没闲工夫管这些事,反而还警告摩萨台赶快向英国妥协,这样做或许还能保住他的执政地位。

最终,摩萨台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被象征性的安排了一场事先准备好的审判,之后被终身监禁。

摩萨台政府被推翻后,美英扶持了亲美又亲英的扎赫迪为首相,还迎回了飘零海外的巴列维国王,从此以后的20多年里,伊朗就成了美国对抗红色阵营的桥头堡,奋斗在一线。

纵观美国这些年的对外援助史,几乎都是披着“援助”的外衣搞代理人战争,扶持亲美政权扰乱国际秩序。

朝鲜半岛和高加索地区就不多说了,以伊朗在二战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纵使在英国石油问题上略显软弱,但最起码伊朗人民能吃饱饭,女性可以正常完成教育,获得平等的工作机会。

结果礼萨·汗被驱逐处境后,后续继任者能力不行,等到摩萨台时期更是被美国暗中操作给彻底颠覆了。

站在未来者的角度来看伊朗近代历史,虽然不能保证礼萨·汗治下的巴列维王朝发展到现在能有多大成就,最起码可以让伊朗人民多吃两天饱饭,不至于到70年代末还得拼上性命发起革命。

以至于现在的伊朗,不仅要时刻面临西方国家的制裁,礼萨·汗时期留下来的那点工业底子,也全都用来研究导弹了,别说工业发展,就连石油开采和冶炼都得依靠中国。某种意义上来讲,伊朗这又何尝不是被美国改变了命运呢?

来源:毒舌混知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