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箭军作为中国战略力量的核心,近年来在国际视野中频频被提及,特别是那些评估其打击能力的分析报告。美方智库和国防部文件常常强调,中国导弹体系的快速响应和精准覆盖,能在极短时间内对亚太地区的多个目标构成威胁。
火箭军作为中国战略力量的核心,近年来在国际视野中频频被提及,特别是那些评估其打击能力的分析报告。美方智库和国防部文件常常强调,中国导弹体系的快速响应和精准覆盖,能在极短时间内对亚太地区的多个目标构成威胁。
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装备和技术进步的观察。火箭军从成立之初就注重自主创新,如今已形成覆盖陆基、海基的完整体系,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也在全球战略平衡中发挥作用。
美媒视角下,火箭军的战力常常被描述为一种高效威慑。譬如,美国国防部2024年报告指出,中国火箭军拥有超过400枚洲际弹道导弹,许多型号精度极高,能在无需核弹头的情况下摧毁目标。这与早期装备相比,进步在于机动性和隐蔽性大幅提升。
过去,导弹多依赖固定发射阵地,易受侦测,而现在采用固体燃料和机动发射车,准备时间从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这样的技术迭代,让美方评估认为,在冲突初期,中国导弹能在短时间内饱和攻击多个基地。
Stimson中心的一份报告分析,中国导弹对美国在日本、关岛等地的空军基地跑道和滑行道的威胁,能有效关闭这些设施,影响敌方空中行动。
CSIS和RAND等机构在2024-2025年报告中,多次模拟中国火箭军使用东风系列导弹进行集群打击的情景。东风-21D和东风-26等型号,射程覆盖1500至4000公里,配备高超音速滑翔体,能避开防御系统。
美媒报道显示,这些导弹的飞行速度可达马赫5以上,末端机动能力强,与上世纪90年代的惯性制导型号相比,命中精度从百米级提高到米级。
这意味着,在亚太部署的美军设施,如空军基地和港口,一旦进入射程,火箭军可通过多波次发射实现快速压制。美国国防部文件估算,中国有1300枚中程弹道导弹,数量远超区域对手,确保在短时间内覆盖多个点位。
火箭军的洲际导弹部分,更是美媒关注的焦点。东风-41作为主力,射程达12000-15000公里,能携带多达10枚分导弹头。2025年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估计,中国核弹头库存约600枚,大部分可通过火箭军部署。
相比2019年的200枚左右,这一增长反映了生产能力的跃升。美方智库指出,东风-41从发射到抵达目标只需25分钟,轨迹变幻莫测,现有拦截系统难以应对。这与东风-5系列的更新换代有关,后者虽服役多年,但通过现代化改造,增加了多弹头和固体燃料选项,提升了生存率。
这样的进步,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通过靶场测试和科技投资实现的,2024年9月中国进行的洲际导弹试射,就展示了这种能力。
在海上威慑方面,火箭军与海军的协同,让美媒评估中国已形成立体网络。巨浪-2潜射导弹,从水下发射,射程1万公里,能携带3枚弹头。
2025年测试显示,其精度和隐蔽性进一步优化,相比早期依赖进口技术的阶段,如今完全自主。美媒如Newsweek报道,中国火箭军的导弹舰队,对亚太美军基地构成日益增长的威胁,迫使对手调整部署。
东风-26的双重能力,既可核常兼备,又针对关岛等关键节点,射程覆盖第一岛链。智库分析,这种扩展源于高超音速技术的融入,速度更快,轨迹更难预测,与2017年的库存相比,导弹旅从26个增至40个,分布更广。
美方报告还强调火箭军的改革力度。2024年军改后,火箭军融入信息支持部队,网络和通信系统优化,确保高强度作战。
相比美国弹道导弹部队,中国在数量上领先,2024年国防部估算有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精确制导武器多样,包括反辐射导弹和无人机辅助。这些武器在现代战争中,不再局限于单一打击,而是结合电子战,干扰敌方设备。
九十年代末的航空弹药合作奠基,如今已掌握全链条,提升了作战深度。美媒将军如前陆军上将马丁,曾称火箭军全球最具威慑,这反映了从低调发展到体系健全的转变。
火箭军的常规导弹体系,也被美媒视为先进典范。东风-16射程1500公里,针对区域据点,升级为核常兼备,机动发射车提高生存率。与东风-5B对比,后者 silo部署,射程13000公里,经改造携带多弹头。更新中,东风-41逐步取代旧型,精度进步明显。
2025年4月,中国在戈壁进行的导弹齐射测试,展示了饱和攻击潜力,美媒称之为对空间威胁的主导信号。这样的演习,不仅验证装备,还推动科技迭代,确保在紧急状态下,四千多枚导弹随时待命。
火箭军地位特殊,是国家利刃。美媒指出,中国作为军事大国,导弹储备丰富,洲际型约50枚,包括东风-41和长剑-10巡航导弹。
2014年以来,试射超10枚,射程覆盖广域。国防部数据称,东风导弹可同时携带10个独立弹头,对远方构成威胁。巨浪-2的潜射优势,让水下打击更灵活,射程1万公里,弹头当量25万吨级。这些细节,源于持续投资和技术积累,与西方合作起步,如今自主领先。
火箭军的未来将会更强,具备军事实力和威慑,有能力击败来犯,确保主权。美媒报道虽有夸张,但反映了中国力量的真实成长。
这种实力,不是为扩张,而是为了守护家园,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平等对话空间。通过持续现代化,火箭军将继续贡献于国家安全,推动和平稳定。
来源:2333历史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