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永健,中共党员,1977年12月出生,三级高级法官,曾先后担任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现任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2021年6月,在破产案件审理中表现突出,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2022年12月,被最高人
人物档案
刘永健,中共党员,1977年12月出生,三级高级法官,曾先后担任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现任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2021年6月,在破产案件审理中表现突出,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2022年12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
680亿债务危机,在他手中化解;上万名职工饭碗,在他笔下保住;上千起案件被妥善处理,实现案结事了……这一串数字,勾勒出一名法官实干担当的轮廓,也将那份追求与责任紧紧相连。
法治的光芒,如何照进现实?在刘永健看来,答案从不藏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沉淀在一页页案卷的字里行间,流露于一次次耐心的倾听中,点亮在那间深夜仍明亮的办公室里。20余载职业生涯,他始终秉持初心,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司法改革的践行者、群众的贴心人。
初心如炬:法治信仰的坚守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刘永健而言,这不是口号,是烙在灵魂深处的准则。从踏上司法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将忠诚、干净、担当铭记于心,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融入日常工作中。
2000年,刘永健进入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从政治部整理材料起步,逐步熟悉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之后调入刑事审判庭。从书记员,到助审员,再到审判员,一路走来,步履坚实。为弥补法律专业知识的不足,他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学习。2005年,他以全省名列前茅的成绩通过司法考试,成为助审员。
“每个案件都是一份责任,每份裁判都关系民生。”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大案要案集中,刘永健办案足迹遍布西宁市及周边县乡,积累了丰富的刑事审判经验。那些夙夜在公的日子,沉淀为他职业成长的坚实基础。
任职以来,刘永健审理案件近千件,在复杂案件中,他总能精准把握司法工作的政治属性。审理涉及民生、稳定、发展的案件时,他既恪守法律底线,又统筹各方权益,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自参加工作以来,无论岗位如何调整、环境如何变化,刘永健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更不忘刚做法官时所立的铮铮誓言。“忠于事实、忠于法律是我履职的基本要求,我要让办理的每一件案件都经得起考验。”刘永健说。
枝叶关情:司法为民的贴心人
“法官不能只坐在审判席上,更要走到群众中间。”刘永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9年,刘永健调至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面对日益增长的案件量,出差成了家常便饭。之后,他迎难而上,接手当时在青海尚属较新领域的破产审判工作。
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是他的策略。新施行的破产法被他翻得卷边,遗留案件的几十本卷宗成了他的“试题库”。在他看来,破产不仅是法律程序,更是涉及职工安置、资源重组、政策配套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推进。
青海华鑫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鑫公司)承建的黄河玛尔挡水电站,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重点水电项目,是实现西电东送的重要节点工程,却因企业资金链断裂一度停工。2020年6月,华鑫公司申请破产重整,案件落在刘永健肩上。
那段日子,刘永健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更多时候,他奔波在往返西宁市与海拔3200米以上的玛尔挡水电站工地的路上。为最大限度保障债权人利益和企业职工利益,促成玛尔挡水电站尽早复工,刘永健指导管理人拟定《破产重整战略投资人评选方案》,组建评审小组,引入遴选委员会模式,通过两轮竞争性谈判遴选确定战略投资者,既盘活了资产,又促成水电等核心产业未来的转型升级,实现了青海省与大型中央企业央地合作,优势互补。最终玛尔挡水电站顺利复工复产,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得以恢复。
刘永健审理的青海省投资集团公司破产重整案堪称是教科书式案例。通过“转股+信托”双平台设计和现金留债清偿方案,他成功化解2000余家债权人、680亿债务危机,为万余名职工保住岗位,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海经验”。
“再难办的案子他也有思路、有方向,有合法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同事们这样评价。
在担任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期间,刘永健带头承办案件240余件,在破产审判、营商环境建设等领域提出多项创新举措。他主导的《“变破为立、以破促兴”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案例,入选2023年度西宁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典型案例。
2021年6月,因在破产审判领域的突出贡献,刘永健被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破产重整案件个人二等功”。2022年1月,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被评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
改革攻坚:司法改革的践行者
2024年12月,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审结首例执行转破产案件,助力60余件执行案件“终本清仓”。
这起案件敲响了城北区人民法院审理“执转破”案件的第一槌。案件从受理至裁定宣告破产并终结破产程序,用时两个月,最大限度缩短了审理期限,改变了处置“僵尸”企业长期拖而不决的状况,不仅有效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加快了“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同时助力执行案件实现“终本清仓”,节约了司法资源和成本,实现了“以破促执、以执助破”的良性循环,为西宁市及全省人民法院运用“执破融合”推进“终本出清”提供了宝贵经验。
担任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以来,刘永健以党建为引擎,全面激发审判执行工作的新效能,深入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实践。从强化政治建设、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到推进多元解纷、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审执质效,他不断开拓新路径、打造新亮点。同时,还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全院法官,积极助推基层法院工作整体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刘永健带领下,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选优配强17名骨干充实党建队伍,打造“北法先枫”“睦邻调解”“赤枢锋行”等特色党建品牌,形成了“一支部一品牌、一品牌一特色”的党建新格局。
立足辖区特点,刘永健创新推行“示范诉讼+巡回审判”办理机制,持续深化审执案件“繁简分流”,积极探索“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搭建“院校联动”解纷平台,强化“以保促调”“以保促执”机制运用,推出《不履行生效裁判风险提示书》《诉前财产保全告知书》等举措,从源头减少案件增量。
知之不若行之。工作中,他坚持深入一线,走进学校、村庄,倾听群众诉求,不断改进人民法院工作。城北区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命名为“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荣获“青海省依法治省先进集体”,“睦邻”调解工作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
千磨万击还坚劲,一片丹心映天平。刘永健用行动诠释了“公正、廉洁、为民”,用奋斗书写了新时代法官的赤子情怀。
让正义提速,为群众解忧。刘永健说:“我的使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这,正是他毕生的追求。
来源:潇洒蜻蜓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