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文经济学:文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题座谈会综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6:10 4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重大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近年来,文化艺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日益深入,文艺在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文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在中国文联8月25日举办的“

中国文联“人文经济学:文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题座谈会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重大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近年来,文化艺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日益深入,文艺在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文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在中国文联8月25日举办的“人文经济学:文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题座谈会上,来自经济学界、文艺界、文联系统、企业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等方面的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人文经济学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科教授洪银兴看来,丰富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设定,也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动力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要求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品质,还要求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品质。而人文经济学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的物质文明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文明支撑;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精神文明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关系,正是人文经济学的真谛。”洪银兴表示。

洪银兴认为,要在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要传承历史文化,二要融合现代文明,三要高科技创新,以此为内容的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同步推进、融合发展,必将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他认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文化规律,其主要路径包括:以影视、文旅、体育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文化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以及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推动。”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十分认同洪银兴的观点。他认为,不仅要开掘当下的文化资源,更要从历史传承中捕捉文化价值并将之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历史层面的‘何为中国’。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中华儿女同时创造了相适配的财富资源,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堪称中华文明延续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深入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增长背后更深层次的力量。中华文明这片有机的土壤,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关注现实层面的‘中国何为’,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有,让文化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形成有效互补。”魏鹏举说。

优化文艺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机制

“文艺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互为主体、互为动力的关系——健康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的经济生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物质保障和题材源头;而优秀的文艺力量和创造智慧,又能够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塑造地方区域品牌,对于文旅融合发展、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大有裨益。”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建议,文联系统要进一步发挥文艺人才聚集、文艺成果频出的优势,助力文化艺术通过融合创新创造更大社会效益。

在范迪安看来,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激活文化活力,最终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他表示,很多传统及创新的美术作品在转向社会应用的过程中,在提供优质精神文化食粮、促进文化消费、助力乡村振兴、驱动产业融合等方面贡献突出。“我们要不断优化文艺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机制,二者未来都必将大有可为、能有所为。”范迪安表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认为,摄影艺术不仅记录时代变迁,更深度参与建构视觉经济的新形态,在激活文化资源、创造多重价值方面贡献巨大。他介绍,中国摄协自2018年至今,分两个阶段持续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个主题创作项目,带动众多摄影工作者,扎扎实实通过一幅幅图片、一段段短视频、一个个融媒体产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对提升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作出贡献。

李舸介绍,中国摄协多年深耕摄影艺术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融合创新,曾有效助力长城、黄山、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等众多世界级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实现影像化记录和推广。在当下这个“移动影像时代”,一大批体现新大众文艺特色“共振、共鸣、共创”风格的摄影作品,充分彰显了艺术与科技共生的文化景观。

从2021年开始,爱奇艺以“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座城成全一部剧”的影视文旅策略,开创“影视IP+目的地”创新模式,累计通过30余部剧集、综艺作品与文旅、地方企业联动,《我的阿勒泰》《无忧渡》等爆款剧集,已成功赋能新疆阿勒泰、浙江象山等多地文旅产业升级,打造了大批新兴热门旅游城市地标。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张航介绍,爱奇艺还将目光投向VR技术与线下内容的结合,通过“文艺内容、实景演绎、沉浸科技”融合,以《风起洛阳》《唐朝诡事录》等爆款影视IP为蓝本,打造“全感剧场”产品矩阵,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规模效应;同时,积极打造更丰富的线下娱乐载体“爱奇艺乐园”,积极构建“科技+文化+旅游”的沉浸式文娱体验新空间。

文化艺术“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自落户江苏苏州后,苏州市在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创作生态,强化“产业思维”、赋能创新发展,突出“研用结合”、探究转化路径等方面不断作出努力。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季晶介绍,在探索推动文艺与经济融合发展方面,苏州实施了多种战略:一是资源挖掘,依托文化底蕴、开掘文艺富矿,创作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国鼎魂》等一大批文艺精品;二是价值转换,推动文艺精品衍生文创产品,如宋锦、苏绣等产品都广受欢迎;三是载体搭建,助力文艺精品进入经济循环,通过举办百戏盛典、中国昆曲艺术节等节庆博览活动,繁荣演艺市场、拉动文旅产业增长;四是提炼升华,透过文艺精品凝练城市品牌,彰显“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2019年起,中国音乐金钟奖落户成都,成都以打造“国际音乐之都”为目标,致力于将金钟奖打造成“艺术盛会、人民节日”,在实现办赛润城有机融合、助推音乐产业提能升级、擦亮城市音乐文化品牌、带动人才作品提升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邱伟介绍,7年来,成都市民音乐整体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城市音乐文化氛围愈发浓厚;金钟奖品牌不断激发城市产业活力,一大批现代化、高标准的音乐场馆既满足了高规格赛事要求,也为成都的市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空间;在金钟奖“人才虹吸效应”下,成都音乐创作和演出人才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未来,成都将继续在探索创新金钟奖赛事运营及保障机制、成立金钟奖发展基金、放大金钟奖溢出效应、扩大金钟赛事国际影响等方面作出努力,力争将更多优秀音乐人才和音乐作品推至全国、推向世界。”邱伟表示。

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冰看来,国家级文艺奖项落户地方,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第一,可以将奖项影响力转化为地方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构建多层次衍生产品线体系、建立规范的品牌授权体系与跨界联动机制;第二,可通过‘聚人、聚事、聚品牌’三维发力的方式,提升地方的文化产业地位;第三,能成为地方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塑造地方文化标识;第四,助力地方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与产业聚合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深度介入产业全链条;第五,能突出转化创新,增强地方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周冰认为,通过上述推动作用,文化艺术“软实力”将不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和新活力。

作者 | 中国艺术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