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原大地是一片浸透热血、铸就丰碑的红色沃土,无数感天动地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穿越历史烟云,一行行苦难的泪水,一个个悲壮的身影,一段段不屈的抗争,依然震撼人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原大地是一片浸透热血、铸就丰碑的红色沃土,无数感天动地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穿越历史烟云,一行行苦难的泪水,一个个悲壮的身影,一段段不屈的抗争,依然震撼人心。
一座座纪念馆和一件件文物,使人们重温历史时有址可循、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有情可寄。讲解员正是红色文化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近日,在“山河铭心砥砺前行——第三届晋冀鲁豫四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活动”中,我省多名革命文物讲解员获金奖。他们讲述了杨靖宇、彭雪枫等英烈的故事,用自己的动情讲述激起山河与忠魂的回响,更是穿越时空与英烈的对话与接力。
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蔡兆科:
墨痕深处揽山河
信阳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中原大地上一块不可忽视的红色印记。著名的将军县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落脚地,革命战争的史册上,人口不足10万的新县曾有5.5万人为革命牺牲。
从小听着革命先烈的故事长大,在这片充满了热血和记忆的土地上,没有人会忘记英雄。作为一名红色故事讲解员,自己离这些英雄和历史更近。
作为全面展示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光辉历史的红色场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一直致力于挖掘、研究、宣传、展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虽然已讲解过几百场,但每一次走在馆中,仿佛是与先烈的一种对话,也用自己的讲解,架起了历史和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有时在展馆中只是简单的一块展板或者几句话,为了讲解得更详细更生动,我就到图书馆翻阅党史资料,到网上查阅故事细节。比如,皮定均将军在中原突围中,以7000兵力牵制国民党30万大军。通过查阅资料,我在讲解中补充了很多战术细节等,让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这场战斗的动人心魄和先烈们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观众为英烈的故事所感染,也有很多观众感动着我们。有一位老兵,连续好几年,会在八一时穿着军装戴着勋章,来到纪念馆向逝去的英雄鞠躬致意。这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生动的一课。
老兵在纪念馆中参观时,在一张泛黄的报纸前久久停留。泛黄的纸张上,“各部连捷”“击毙敌酋”“缴获……俘虏……”等至今清晰可辨的标题字样,仿佛又把我们拉回到那段热血奋战的岁月。
当山河破碎之际,一份报纸带来的力量能有多硬核?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中,珍藏的这份80多年前的老报纸,正是由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誓师东征时创办的,名为《拂晓报》。
为何取名“拂晓”?彭雪枫在为该报撰写发刊词时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1938年,南京、徐州、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日军的残忍、暴虐笼罩在一些抗战军人和幸存百姓的心中,成为他们难以摆脱的梦魇,“亡国论”一时甚嚣尘上,此后妥协投降、怯战畏战的思潮时起时伏,抗战时局愈发艰难。水深火热之中,万钧重担之下,1938年9月29日,《拂晓报》于河南确山竹沟镇创刊。
两支铁笔、两块钢板、两桶油墨、一把油辊、一块木板和半筒蜡纸——这就是《拂晓报》最初的全部家当。
为解决印刷难题,彭雪枫亲自往返80多里购置油印机;为培养办报人才,他举办新闻培训班,亲自为学员授课;为解决内容问题,他常常深夜伏案,撰写社论、评论,在《拂晓报》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
“先要与环境作斗争,敌人不断‘扫荡’,顽军多次进攻;再要与物质条件作斗争,没有纸,没有油墨,没有机子……”面对重重困难,彭雪枫依然坚持:“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不管多么困难,《拂晓报》是非健全不可的。”
这样的坚持,使《拂晓报》迅速成长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军民喜爱的报纸,与骑兵团、文工团并称为新四军第四师的“三大宝贝”,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
彭雪枫将每一期《拂晓报》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在合订本封面上亲笔题写“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他曾充满感情地说:“我革命半生,两袖清风,只有几箱书和《拂晓报》是我唯一心爱的财产。”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彭雪枫带领的新四军部队和《拂晓报》发扬“拂晓精神”,将抗日的火种从豫皖苏边区播撒到祖国大地,熔铸起坚强的抗敌堡垒,成为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的生动缩影。
1944年9月,彭雪枫在河南夏邑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成为抗战时期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穿越战火硝烟,走过峥嵘岁月,当年彭雪枫率领的部队如今已成为突入敌人心脏、引领体系制胜的“拳头”和“尖刀”力量。“雪枫旅”传承着英雄血脉,用“赤胆忠诚、崇文尚武”的精神凝聚新时代的兵魂,坚定着强军打赢的志向。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