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 “盲目冲业绩”想五年上市,必须抓牢战略、资本、资源、媒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4:19 2

摘要:各位准备在未来五年冲击上市的创始人们,大家好!我是智和岛集团的创始人。今天跟大家聊的不是什么高深理论,就是我自己做企业、后来帮企业做上市陪跑的过程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实在话。

文|胡华成

智和岛上市陪跑:陪你用五年,走通上市路!

各位准备在未来五年冲击上市的创始人们,大家好!我是智和岛集团的创始人。今天跟大家聊的不是什么高深理论,就是我自己做企业、后来帮企业做上市陪跑的过程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实在话。

我2006年做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中国人才就业网时,也有过 “想上市” 的念头。那时候公司年营收刚过1000 万,每天忙着抓开分站、盯销售,做代招,以为 “只要把业绩做上去,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结果呢?忙了两年,营收是涨了,但合规性一堆问题,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也没捋顺,跟投资人聊的时候,人家问 “你未来三年的上市路径是什么?”“你的核心壁垒在哪?”,我竟一句话答不上来。

后来才明白,上市不是 “把生意做好” 这么简单,它是一场需要提前五年规划、需要方向、动力、燃料和爆发点的系统战 —— 这也是我后来创办智和岛,专门做上市陪跑的初衷。

今天我不想讲空话,就跟大家掰扯清楚:智和岛为什么只聚焦“六大赛道”?为什么只服务 “年营收 5000 万以上或年利润 1000 万以上” 的企业?更重要的是,我们围绕 “战略咨询、资本加速、资源赋能、媒体资讯” 这四大服务做的事,到底怎么帮你在五年内实现上市目标。每一条都跟你聊透,让你看完就知道 “哦,原来我接下来该这么干”。

先想明白:我们为什么只盯“六大赛道” 和 “这类企业”?

很多创始人找我时会问:“我做传统外贸的,年营收也有8000 万,你们怎么不接?” 不是传统行业不好,而是我们清楚:未来五年,能快速冲上市、被资本青睐的,一定是 “新经济” 里的核心赛道 —— 这不是我们拍脑袋定的,是看了近三年 A 股、港股、美股的上市企业数据得出来的结论:2022 年至今,新经济相关企业的上市通过率比传统行业高 37%,融资金额更是前者的 2.5 倍。

那为什么是“新技术、新智造、新能源、新材料、新生命、新消费” 这六个赛道?很简单,这六个赛道是国家政策支持的 “硬方向”,也是市场需求爆发的 “高增长区”:

比如新技术,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现在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在喊“数字化转型”,你做的技术能帮企业降本增效,就有源源不断的客户;新智造更不用多说,“中国制造 2025” 摆在这里,高端装备、智能工厂这些领域,缺的就是能规模化、合规化的企业;新能源,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现在全球都在抢赛道,只要你有核心技术,资本会追着你跑;新材料,从芯片的光刻胶到新能源电池的隔膜,都是“卡脖子” 的领域,国家要扶持,市场有刚需;新生命,生物医药、体外诊断、基因技术,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个赛道的增长是长期的;新消费,不是以前的“卖货”,而是像元气森林靠 “零糖” 概念、花西子靠 “国风设计” 这样,有自己的品牌内核和用户粘性,能做出差异化的企业。

再说说我们服务的企业门槛:“年营收5000 万以上或年利润 1000 万以上”。不是我们挑客户,而是这个阶段的企业,才真正具备 “未来五年上市” 的基础 —— 你想啊,如果年营收还不到 5000 万,利润不稳定,那首先要解决的是 “活下去、把规模做起来” 的问题,而不是急着规划上市;但一旦过了这个门槛,你就到了 “从量变到质变” 的关键期:要么卡在 “增长瓶颈”,不知道怎么拓展新业务;要么卡在 “合规漏洞”,以前的财务、税务不规范,到时候上市会被卡;要么卡在 “资本认知”,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投资人,怎么跟他们谈。这时候我们介入,才能帮你精准解决问题,而不是做 “无用功”。

去年有个做新智造的老板,叫老周,他的企业年营收6000 万,利润 1200 万,做智能仓储设备的。找我时说 “我想五年内上创业板,但现在除了接订单,不知道该干什么”。我跟他说:“你现在的状态,就像开车上高速,车是好车(有营收有利润),但没导航(没战略),没油(没资源),也不知道怎么加速(没资本),就算硬开,也容易走歪路。” 后来我们帮他梳理下来,发现他的核心问题是 “赛道太散”—— 既做给电商的仓储设备,又做给制造业的,还做给物流园的,导致每个领域都没做到 TOP3,资本看不到壁垒。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先明确 “服务谁、聚焦哪”,因为只有精准匹配,后面的服务才能落地,才能帮你少走弯路。

很多创始人都有个误区:“我先把业绩做上去,战略慢慢再调”。但我要跟你说:上市这件事,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没用。就像你要去北京,结果往广州的方向开,开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智和岛做的“战略咨询”,不是给你写一本几百页的 “战略报告”,而是帮你把 “未来五年上市的目标” 拆成 “每年该干的具体事”,帮你避开三个最容易踩的坑:

第一个坑:“只看营收,不看合规”。很多创始人觉得 “只要营收年年涨,上市就没问题”,但实际上,证监会查的第一关就是 “合规”—— 你的财务数据是不是真实?税务有没有缴齐?员工社保有没有买?客户合同有没有风险?去年有个做新材料的企业,年营收快2 亿了,利润也有 2000 万,准备报 IPO 的时候,才发现前三年的社保没给部分员工买,结果被要求补,不仅花了几百万,还耽误了半年时间。我们帮企业做战略咨询,第一步就是 “合规体检”:把你过去 3 年的财务、税务、人事、合同都捋一遍,找出哪些地方不合规,怎么补,怎么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未来 3 年不再出问题。比如老周的企业,我们帮他查的时候,发现他有几个客户是 “个人抬头” 的合同,没有发票,这在上市审核里是 “硬伤”,我们就帮他制定了 “客户准入标准”,要求所有新客户必须是企业主体,并且要提供完整的发票链条,同时把过去的个人客户逐步转化为企业客户,用了半年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坑:“赛道太散,没有核心壁垒”。就像老周一开始那样,什么都做,结果什么都不精。资本看企业,看的不是 “你做了多少事”,而是 “你在某个领域能不能做到第一”。我们帮企业做战略,就是帮你 “砍业务”—— 把不相关、不赚钱、没壁垒的业务砍掉,聚焦到一个核心赛道上,然后帮你打造 “别人抢不走的优势”。比如有个做新能源储能的企业,原来既做储能电池,又做储能柜,还做储能系统集成,我们帮他分析后发现,他的电池技术不如宁德时代,柜子制造不如传统五金厂,但他在 “储能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上有优势 —— 能帮客户节省20% 的用电成本。于是我们建议他砍掉电池和柜子业务,专注做 “储能系统集成 + 智能化控制”,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控制算法的研发上,半年后,他的产品在行业内的口碑就起来了,还拿到了国家电网的订单。

第三个坑:“不知道上市板块怎么选”。很多创始人只知道 “要上市”,但不知道该上创业板、科创板,还是北交所,甚至不知道该在国内上还是国外上。不同的板块,对企业的要求不一样:科创板看重 “硬科技”,要求企业有核心技术专利;创业板看重 “成长性”,要求企业最近两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北交所则更适合 “专精特新” 的中小企业。我们帮企业选板块,不是拍脑袋,而是帮你 “对标”—— 找出和你同赛道、同规模的已上市企业,看他们上了哪个板块,为什么能上,然后结合你的情况,帮你确定 “最优路径”。比如有个做新生命的企业,有 3 项核心发明专利,年营收 8000 万,利润 1800 万,我们帮他对标了同行业的 “华大基因”“贝瑞基因”,发现他们都上了创业板,而且他的专利数量和成长性都符合创业板的要求,于是就帮他确定了 “未来三年冲刺创业板” 的目标,并且制定了 “每年至少申请 2 项发明专利”“营收复合增长率保持 35% 以上” 的具体计划。

你看,战略咨询不是“务虚” 的,而是 “务实” 的 —— 它帮你把 “上市目标” 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变成 “每年该干哪些事、该达到哪些指标” 的清晰路线图。只有把方向定准了,后面的资本、资源、媒体才能跟上,不然就是 “瞎忙活”。

资本加速:有了方向,得有“动力”,不然跑不起来

方向定好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钱从哪来?” 很多创始人觉得 “我自己有钱,不用找资本”,但我要跟你说:靠自有资金滚雪球,五年内很难达到上市的规模。上市需要钱 —— 研发要花钱、扩产能要花钱、建渠道要花钱、合规整改要花钱,更重要的是,资本不只是 “钱”,还能给你带来资源、背书,帮你加快上市的节奏。

智和岛做的“资本加速”,不是简单地给你介绍几个投资人,而是帮你做好 “融资全流程” 的准备,帮你避开三个最容易犯的错:

第一个错:“不知道该融多少钱,该找什么样的投资人”。很多创始人融资的时候,要么 “狮子大开口”,说 “我要融1 个亿”,但说不出这 1 个亿要用来干什么;要么 “来者不拒”,不管是天使投资、VC 还是 PE,只要有人给钱就接,结果后期股权被稀释太多,自己说了不算。我们帮企业做资本加速,第一步就是 “融资规划”:帮你算清楚 “未来 1-2 年,你需要多少钱来支撑业务增长”—— 比如你要扩产能,需要 5000 万,那我们就建议你融 6000 万(留 1000 万应对突发情况);同时帮你 “筛选投资人”:不是所有投资人都适合你,做新能源的企业,要找专注硬科技的 PE;做新消费的企业,要找懂品牌、能帮你对接渠道的 VC。去年有个做新消费的企业,做国风美妆的,年营收 7000 万,利润 1100 万,想融 5000 万。我们帮他做辅导邀请了外部团队做融资,外部团队帮他分析后,排除了只看财务回报的纯财务投资人,重点对接了专注消费赛道的资本,因为这些投资人不仅能给钱,还能帮他对接小红书、抖音的达人资源,帮他做品牌营销。最后他融了 5500 万,估值比他预期的还高了 20%。

第二个错:“商业计划书没亮点,跟投资人聊不到一块去”。很多创始人写商业计划书,要么全是数据,干巴巴的;要么全是情怀,没实际内容。投资人一天要看十几份BP,你要是 3 分钟内抓不住他的注意力,他就不会再看了。我们帮企业改 BP,不是帮你 “美化文字”,而是帮你 “提炼亮点”—— 把你最核心的优势、最亮眼的业绩、最清晰的上市路径,用最简单的话讲出来。比如老周的企业,原来的 BP 里写 “我们专注于智能仓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很平淡。我们帮他改成 “我们是国内智能仓储设备领域的‘隐形冠军’—— 专注电商仓储场景,服务了京东、拼多多等头部客户,设备分拣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 30%,未来三年计划冲刺创业板,成为电商仓储设备第一股”。就这一句话,就把赛道、优势、客户、目标都讲清楚了。而且我们还会帮创始人做 “模拟路演”:投资人会问什么问题?比如 “你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你的客户为什么不选竞争对手?”“你未来三年的利润目标怎么实现?”,我们会帮你提前准备好答案,甚至模拟投资人的 “压力测试”,比如 “如果原材料涨价 10%,你怎么办?”,确保你跟投资人聊的时候,能从容应对。

第三个错:“签Term Sheet(投资条款清单)的时候,没看清陷阱”。很多创始人觉得 “只要投资人愿意给钱,条款随便签”,但实际上,Term Sheet 里的很多条款会影响你未来的控制权,甚至影响上市。比如 “对赌条款”,如果约定 “未来三年营收不达标,就要无偿转让股权”,那风险就很大;再比如 “优先清算权”,如果约定 “投资人在企业清算时,能优先拿回本金和利息”,那创始人的利益就会受损。我们帮企业做资本加速,会帮你 “审核条款”:哪些条款是正常的,哪些是 “坑”,哪些可以谈。去年有个做新技术的企业,跟一个投资人谈的时候,对方提出 “对赌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 40%,不达标则创始人要回购股份”,我们帮他分析后发现,这个增长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5% 左右),根本不可能实现,于是我们帮他跟投资人谈判,把增长率降到了 30%,并且去掉了 “创始人回购” 的条款,改成 “如果不达标,就降低下一轮融资的估值”,既保护了创始人,又让投资人接受了。

你看,资本加速不是“找钱” 这么简单,而是帮你 “找对钱、用好钱、不被钱坑”。有了方向,再加上资本这个 “动力”,你的企业才能跑起来,才能在五年内达到上市的规模。

资源赋能:光有动力还不够,得有“燃料”,不然跑不远

有了方向(战略),有了动力(资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把业务做起来?” 很多创始人拿到融资后,就想着扩产能、招员工,但结果发现,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不上,下游的客户对接不到,核心的技术人才招不来 —— 这就像一辆车,有了方向,有了发动机,但没有油,还是跑不远。

智和岛做的“资源赋能”,就是帮你对接 “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核心资源”,帮你解决三个最实际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上游供应链不稳定,影响生产”。很多企业的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或者依赖少数几家供应商,一旦供应链出问题,生产就会停滞。我们帮企业对接供应链资源,不是简单地给你介绍几家供应商,而是帮你 “建立供应链备份”,确保即使一家供应商出问题,还有其他供应商能顶上。

比如有个做新智造的企业,生产智能传感器需要一种特殊的芯片,原来只从国外一家供应商采购,去年因为芯片短缺,差点停产。我们帮他对接了国内两家做同类芯片的企业,并且帮他做了技术适配,让他的传感器能兼容国内芯片,不仅解决了供应链问题,还把芯片成本降低了20%。

第二个问题:“下游客户拓展难,营收增长慢”。很多企业的客户集中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行业,拓展新客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我们帮企业对接客户资源,不是帮你 “拉关系”,而是帮你 “搭建对接平台”,把你和同赛道的下游企业拉到一起,实现精准匹配。比如我们每次都会举办小规模、精准化的 “新经济企业产业链对接会”,把新能源、新智造、新材料等赛道的上游供应商、中游制造商、下游应用商聚在一起,让大家面对面交流。

去年有个做新能源储能的企业,在对接会上认识了国内一家大型光伏电站运营商,对方正好需要储能系统,双方聊了三次就签了5000 万的订单,比他自己跑了半年的效果还好。除了线下对接会,我们还会帮企业对接政府资源 —— 很多地方政府都有 “新经济产业扶持政策”,比如税收优惠、厂房补贴、订单支持,我们帮你梳理这些政策,帮你对接当地政府,争取更多的支持。比如有个做新生命的企业,我们帮他对接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不仅拿到了 1000 平米的免费厂房,还争取到了当地政府的 “临床研究补贴”,帮他节省了 300 万的研发成本。

第三个问题:“核心人才招不来,团队能力跟不上”。上市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 —— 懂合规的财务总监、懂资本的董秘、懂技术的研发负责人,但很多企业因为规模小、知名度低,很难招到这样的人才。我们帮企业对接人才资源,不是帮你 “挂招聘启事”,而是帮你 “定向挖人”,帮你 “培养团队”。比如我们有一个 “上市人才库”,里面有几百个有过IPO 经验的财务总监、董秘、研发负责人,我们会根据企业的需求,帮你匹配最合适的人才。

去年老周的企业需要找一个懂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总监,我们帮他从一家已上市的智能装备企业挖来了一位有过 3 次 IPO 经验的财务总监,不仅帮他建立了合规的财务体系,还帮他梳理了上市的财务指标,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除了挖人,我们还会结合《上市陪跑——企业上市前必做的100件事》帮企业做 “团队培训”—— 定期组织 “上市实战训练营”,邀请已上市企业的创始人、券商投行负责人、证监会前审核员来上课,教你的团队怎么做好合规、怎么对接资本、怎么应对上市审核。

比如有个做新消费的企业,他们的销售团队原来只懂 “卖货”,不知道怎么跟资本讲 “品牌故事”,我们帮他们做了 “资本思维培训”,教他们怎么把 “卖了多少货” 转化为 “用户增长率、复购率、市场占有率” 这些资本关心的指标,后来他们在跟投资人聊的时候,就能很专业地讲清楚自己的品牌优势了。

你看,资源赋能不是“给你一堆资源清单”,而是帮你 “对接能落地的资源”,帮你解决生产、销售、人才这些实际问题。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再加上资源这个 “燃料”,你的企业才能跑得稳、跑得远,才能一步步接近上市目标。

有了方向(战略)、动力(资本)、燃料(资源),你的企业已经在稳步增长了,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怎么让更多人知道你?” 很多创始人觉得 “只要我的产品好,自然有人买”,但实际上,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你做得再好,如果没人知道,资本不会关注你,客户不会选择你,上市的时候也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

智和岛集团旗下胡华成全媒体频道做的“媒体资讯”,不是帮你 “做广告、吹牛皮”,而是帮你 “打造品牌影响力,实现流量爆发”,帮你解决三个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品牌没定位,别人记不住你”。很多企业的品牌口号要么是 “品质第一、客户至上”,要么是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听起来很对,但没特点,别人记不住。我们帮企业做品牌定位,不是帮你想一句 “漂亮话”,而是帮你找到 “能让用户记住的差异点”。

比如有个做新消费的企业,做草本饮料的,原来的口号是 “天然草本、健康饮品”,很平淡。我们帮他分析后发现,他的饮料主打 “熬夜提神”,而且不含咖啡因,于是帮他把口号改成 “熬夜不喝咖啡,就喝XX 草本饮”,一下子就抓住了 “熬夜人群” 的需求,而且差异化很明显。之后我们又帮他设计了 “熬夜场景” 的营销内容 —— 比如在小红书上找 “熬夜党” 达人分享 “加班时喝草本饮的体验”,在抖音上拍 “熬夜追剧喝草本饮的短视频”,短短三个月,他的品牌知名度就提升了 40%,销量也涨了 35%。

第二个问题:“只做C 端流量,忽略了 B 端和资本端的传播”。很多做新消费的企业只关注小红书、抖音这些 C 端平台,做新智造、新能源的企业则完全不做传播,其实这都不对。C 端流量能帮你卖货,B 端流量能帮你对接产业链资源,资本端流量能帮你获得投资人的关注。

我们帮企业做媒体资讯,是 “三端联动”:在 C 端,帮你对接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的达人,做场景化营销;在 B 端,帮你对接《21 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等行业媒体,做深度报道,讲清楚你的技术优势、产业链价值;在资本端,帮你对接 “36 氪”“钛媒体”“投中网” 等财经媒体,做 IPO 相关的解读,让投资人看到你的上市潜力。比如有个做新材料的企业,做生物降解的,我们帮他在《中国化工报》上发了一篇《关于生物塑料降解》的深度报道,不仅让很多新材料运营商知道了他,还吸引了众多 PE 机构主动找他谈投资。

第三个问题:“传播没节奏,想起来才做一次”。很多企业做传播,要么是 “有新品了才做”,要么是 “快融资了才做”,没有长期规划,效果自然不好。我们帮企业做媒体资讯,是 “按上市节奏制定传播计划”:比如你准备五年上市,第一年重点做 “品牌定位和C 端流量”,让更多用户知道你;第二年重点做 “B 端传播和产业链对接”,帮你拓展客户;第三年重点做 “资本端传播和 IPO 预热”,让投资人关注你;第四年重点做 “上市审核期的正面传播”,应对媒体质疑;第五年重点做 “上市后的市值管理传播”,稳定股价。

比如老周的企业,我们帮他制定了 “五年传播计划”:第一年在行业媒体上发 3 篇深度报道,讲清楚他的智能仓储设备的优势;第二年在抖音上做 “智能仓储设备开箱” 的短视频,吸引电商客户;第三年在投中网发《XX 企业冲刺创业板:智能仓储赛道的潜力股》的文章,吸引投资人;第四年在 IPO 审核期间,定期发布 “企业合规进展”“订单增长情况” 的正面信息;第五年上市后,帮他对接券商分析师,做 “行业研报解读”,稳定投资者信心。

你看,媒体资讯不是“偶尔做一次传播”,而是帮你 “按上市节奏,做有规划、有效果的流量爆发”。有了方向、动力、燃料,再加上媒体这个 “爆发点”,你的企业才能被更多人知道,才能在上市的路上获得更多支持。

最后想说:智和岛不是“服务商”,是你的 “上市陪跑者”

各位创始人,今天跟大家聊了这么多,从六大赛道的选择,到四大服务的拆解,每一条都是我们帮企业冲上市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实在经验。我知道,未来五年准备上市,这条路不好走—— 你会遇到合规的难题,会遇到资本的博弈,会遇到资源的瓶颈,会遇到传播的困境。但你不用一个人扛着,智和岛就是你的 “陪跑者”。

我们不会给你讲高深的理论,只会帮你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不会给你画虚无的饼,只会帮你把上市目标拆成每年、每月、每天该干的事;我们不会只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而是会陪你走完整整五年,从战略规划到资本对接,从资源整合到品牌传播,每一步都跟你一起扛。

前年有个做新生命的企业,创始人叫李总,刚找我们的时候,企业年营收5000 万,利润 1000 万,对上市一点头绪都没有,甚至想过 “要不要放弃上市,就做个小而美的企业”。但我们跟他一起梳理了战略,帮他对接了资本,找来了核心人才,做了品牌传播,现在他的企业年营收已经涨到了 2.2 亿,利润 4500 万,明年就要报 IPO 了。前几天他跟我说:“如果没有智和岛,我可能早就放弃上市了,现在看着企业一步步接近目标,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听到这句话,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们做智和岛,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想帮更多像李总、像老周这样的创始人,实现自己的上市梦—— 因为我知道,你们的企业做好了,不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能带动行业发展,为国家的新经济做贡献。

未来五年,如果你也准备上市,如果你也遇到了战略、资本、资源、媒体的难题,欢迎来找智和岛聊聊。我们不搞虚的,就跟你聊实际的问题,帮你找解决的办法。记住:上市不是一场孤军奋战,有我们陪你,你一定能走通这条路。

让我们一起,用五年时间,把你的企业送上资本市场的舞台,实现五年十倍的快速生长,让更多人看到你的价值!

来源:胡华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