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万丰镇,这名儿听着就喜庆。为啥叫“万丰”?老辈人说是“万福河”和“丰收河”在这碰了头。大伙儿盼着日子“万事顺心,五谷丰登”,这名儿就这么叫开了。
一、 黄河水淌出来的名字
巨野这地方,过去和大水洼子“大野泽”分不开,水多,河多。好多村名就跟水较上劲了。
像万丰镇,这名儿听着就喜庆。为啥叫“万丰”?老辈人说是“万福河”和“丰收河”在这碰了头。大伙儿盼着日子“万事顺心,五谷丰登”,这名儿就这么叫开了。
还有个地儿叫姜潭(属陶庙镇)。明朝洪武四年,姜姓人家从湖广麻城迁到这儿。一看这地势洼,像个水潭子,干脆就叫“姜潭”吧。这名字实在,一下就把地理模样说清楚了。
龙堌镇的来历,传说就更神了。说过去“金龙口”决了口子,大水哗啦啦淹过来,唯独龙堌大街那一溜高地没事,远远看着像条龙浮在水面上。打那儿起,就有了“龙堌”这名,后来图省事,也有人写成“龙固”。水能毁家,也能佑人,这名字里,藏着老百姓对自然的敬畏和那么一点念想。
二、 老祖宗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走来
你要是问巨野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老家在哪,多半会告诉你:“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朝廷搞了大移民,好多山西人背井离乡迁到巨野。这路上的艰辛,和对新生活的盼头,都刻在了一个个村名里。
你看万丰镇里头,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 苏集村:宋朝那会儿苏姓人家从洪洞过来,最早叫苏家村,后来清朝初年成了集市,才叫苏集。
· 董海村、白庄村、关庄村、刘庄村、翟庄村、孟堂村:这些村子,基本都是明朝洪武或永乐年间,董氏、白氏、关氏、刘氏、翟氏、孟氏人家从山西洪洞迁过来,干脆就用姓氏起了村名,简单好记。
陶庙镇的秦楼村,是永乐年间秦姓人从洪洞迁来,盖起了楼房,就叫秦楼。
龙堌镇的大文楼村,明朝洪武年间,文姓、黄姓、刘姓人家从洪洞迁到牡丹区沙土镇北,文家有钱,在村西头盖了座“望京楼”,村子就叫文楼村。后来一部分人东迁到巨野龙堌,人丁兴旺了,就叫“大文楼”。
还有田桥镇的邬官屯,这可是巨野数得着的大村子。明朝永乐二年,韩、王两姓从登州府莱阳县迁到这,最早叫“韩正阳屯”。后来邬姓人家来了,有个叫邬乾三的当了屯户长,村子就改叫“邬官屯”了。那时候巨野一带像这样的“官屯”有四十多个,多是军籍落户,归济宁卫和临清卫管。
这些用姓氏起的村名,像一个个印记,提醒着后代子孙:咱的根,在远方那棵大槐树下。
三、 打仗的年月与红色的记忆
巨野这片土地,也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有些村名就和这些故事连着。
核桃园镇的前王庄村,还有个名儿叫“石头寨”。明朝初年,移民从山西洪洞一路辗转过来,靠着山,取石头垒墙砌院,形成了鲁西南难得的石砌建筑群。到了清代,为了防土匪,村民又合力修了三道寨墙、十二座炮楼,还有环村的“海子壕”。这“石头寨”的名声,就是这么来的。更重要的是,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里,刘邓大军曾在这里设过指挥中枢,村里的石头房做过战地医院。这“石头寨”的名字,不光说着它的模样,更刻着一段血与火的记忆和军民一家的深情。
四、 老辈人的活法儿和心思
从村名里,也能看出过去老乡们咋过日子,有啥盼头。
龙堌镇的三里坊村,名字起得直白。明朝永乐年间,陈姓人家从洪洞迁到这里,一看离龙固集正好三里地,得,就叫“三里坊”吧。
陶庙镇的前店子村,明朝中期张姓人家从诸城迁来。因为靠着顺河,最早叫“顺河寨”,后来估计是有人开了店,方便过往行人,就改叫“店子”了。双庙孙庄村也是,永乐年间孙姓人家迁来,村里有两座庙,就叫“双庙孙庄”。这些名字,都透着朴实和生活气息。
有的村名,还记着老乡们的手艺和营生。像龙堌镇的西闫庄村,以加工竹扫帚远近闻名。耿庄村呢,是菏泽特产“曹州耿饼”(一种柿饼)的生产基地。
还有的村名,藏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念想。万丰这名儿自不必说。陶庙镇还有个村叫平官李村。明朝洪武年间韩姓人迁来叫“小韩村”,后来村里出了位贤人叫李守基,为人正直,处事公道,被县官尊为“评事官”。为了纪念他,村子就改叫“平官李”了。你看,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就念谁的好。
五、 神仙、圣人留下的影子
巨野的历史文化底子厚,神话传说、圣人先贤的痕迹,也揉进了一些村名里。
麒麟镇的名字,就得从春秋时鲁哀公“西狩获麟”的故事说起。传说麒麟这种仁兽在巨野被捕获,伤了脚,最后死在这里,留下了“麒麟冢”遗址。麟文化就这样在巨野扎了根,镇名也由此而来。
大义镇的名字,则和孔子有关。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过古济水东岸的吉星滩(今大义镇孔楼村一带),这儿是“孔子过化之墟”。元朝至正年间,孔子五十三代孙还在这儿建了“春秋书院”,后来改名“大义书院”。明朝洪武年间,逯、齐、陈、陶几姓人家来这儿定居,就直接用“大义”当了村名。圣人之风,润泽乡里,这名儿透着文化的分量。
陶庙镇本身,也是因唐朝时的“桃花府”和明朝建的“天齐庙”得名。
六、 总结:村名里头有啥?
唠了这么多,你会发现,巨野的村名可不是简单几个字:
它是脚印:记录着明初移民从那棵大槐树下,一步步走到这里开枝散叶。
它是地图:标着黄河故道的流水,标着山丘平洼,标着三里五集的方位。
它是脾性:透着庄稼人的实在、韧劲,和对公平、丰收的盼头。
它是记忆:藏着石寨的硝烟、拥军的热血,和那些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
这些老地名,是巨野人共同的“根”。走在巨野的乡下,随口问一个村名的来历,都能牵出一段古。它们怕被忘喽,就这么一直趴在菏泽的大地上,等着愿意听的人。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