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秀水间的生态价值转化之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3:13 2

摘要: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四川从震后“生态重建”到系统性“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从“生态立省”到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从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到迈向全面绿色转型,充分彰显了对“两山”理念的深刻领悟、坚定贯彻、生动实践,实现了从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四川从震后“生态重建”到系统性“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从“生态立省”到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从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到迈向全面绿色转型,充分彰显了对“两山”理念的深刻领悟、坚定贯彻、生动实践,实现了从生态守护到价值转化的系统突破、从特色资源到发展动能的创新跃升、从区域实践到制度供给的示范引领。

护绿筑屏,担当江河上游生态屏障。“两山”理念的基本前提是厚植生态本底、严守生态安全,而生态屏障建设是其根基工程,生态屏障牢固,绿色生产力发展才具备坚实基底和广阔空间。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四川以最严举措守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命脉,干流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及以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以创新实践将屏障功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森林四库”示范省,统筹推进“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创新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体系,培育白酒生态酿造、生态茶叶等水环境敏感产业集群,带动滨水休闲产业蓬勃发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通过特许经营、社区共建发展科普研学、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绿色产业,提供公益性岗位6500余个。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若尔盖湿地协同实施退牧还湿、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形成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绿生能,定位清洁能源西部标杆。绿水青山蕴藏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其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是国家战略层面生态价值跃迁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环节。作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四川依托世界级水能资源与富集的风光资源,开创性构建了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3亿千瓦,占比88%,发电量持续领跑全国。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开创了“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典范。通过水电消纳示范园区培育大数据、新型电池、电制氢等绿色载能产业。大力推广“光伏+”复合发展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清洁能源发展反哺乡村振兴。在全国首创“水火风光同台竞价”机制,推动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协同发展,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四川方案。

拥绿兴城,创新公园城市山水共生。公园城市是“两山”理念在城市空间的实践模式与形态创新,以构建城市有机生命体为核心,推动自然与城市有机融合。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与首个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将“两山”理念创造性转化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与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累计建成1500余座公园、9600公里天府绿道、400公里天府蓝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5%,实现“城市在公园中生长”。通过首创“场景营城”理念,打造六大生态宜居场景,实现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的多元转化。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奠定“两山”转化基础,通过全域公园体系激活城市生态资产价值,创新“绿道+”经济模式释放乘数效应,建立都市圈跨域产业协作与生态补偿机制。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不仅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品牌,更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典范。

绿惠民生,探索民族地区绿色共富。生态惠民是“两山”理念的价值归宿,其根本路径在于通过生态产业壮大、生态补偿反哺,拓宽共同富裕渠道,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四川三州依托青藏高原东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优势,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价值转化—民生改善—文化赋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打造“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大凉山”区域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增值。创新实施“光伏+帮扶”模式,凉山州普格县红军树村惠农光伏项目每年为村集体贡献约40万收益。稻城亚丁创新“天文+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星空经济。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激活了民族地区生态资源的经济属性,更形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效应,为民族地区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共富新路。

守绿换金,鼓励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破解“两山”转化难题的关键钥匙,其核心在于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生态产品市场认可度和市场活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或服务。四川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核心,推动生态资源完成从“无价”到“有价”,从“沉睡”到“流动”的根本性转变。出台《四川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实现全省21个市(州)GEP核算全覆盖,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制度基础。西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跨省设立地市区专区,创新林业碳汇、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多元化交易品种。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推动全省绿色信贷总量突破万亿元。发放全国首笔CCER 开发挂钩贷款、发行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等。这一系列创新实践,形成了“核算—交易—金融”三位一体的市场化机制,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智绿生金,推动科技驱动生态治理。科技赋能是提升“两山”转化效能的强大杠杆,其核心在于以数智化手段破解传统治理瓶颈,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效率,并为生态产业运营提供核心驱动力。四川依托科技创新优势,构建了“数字治理+生态增值+价值转化”全链条科技赋能体系,形成科技驱动“两山”转化的新模式。建成覆盖全省的实景三维数据库,率先试点自然资源确权“三维登记”,通过自然资源资产数字化确权,实现生态资源可量化、可交易。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AI识别”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观测栖息地变化,并预警森林火灾。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大幅缩短了洪涝预警响应时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创新开发“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碳汇评估平台,构建覆盖四川全域碳汇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实现碳汇精准计量。

逐绿向新,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两山”转化的高级形态。四川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绿色创新为引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等绿色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联合重庆打造“成渝氢走廊”。创新绿色金融,发行绿色债券、开发碳金融产品。加强绿色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绿色人才专项,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两山”理念的四川实践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对生态文明时代发展命题的深刻回答。从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担当到清洁能源的西部标杆,从公园城市的山水共生到民族地区的绿色共富,从市场机制的价值转化到数智技术的绿色动能,无不彰显保护即发展的辩证智慧。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两山”转化的四川故事,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兼具地方特色和全局意义的解题方案——守护绿水青山,终得金山银山;致力向绿而行,方能永续发展。

作者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