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石。国务院组织实施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23年11月开始,至2026年6月结束,分三阶段进行。其中,从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第二阶段:以县域为单元的实地调查阶段。
长江照相馆至今仍在营业。
大亨铁工厂水塔旧址。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石。国务院组织实施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23年11月开始,至2026年6月结束,分三阶段进行。其中,从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第二阶段:以县域为单元的实地调查阶段。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在全省率先高质量完成第二阶段普查任务,圆满完成1530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核,构建全域保护数字底图;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全市文物资源库增量扩容;新发现比例达15.3%,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和近现代建筑等类型,年代涵盖新石器、青铜、辽金、明清直至近现代,采集到各类文物标本,包括磨制石器、细石器、夹砂红陶片、灰陶片、布纹瓦、黑釉瓷片和青花瓷片等。普查速度、数据质量均居于全省前列,充分彰显了沈阳担当。
图片由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部分代表性文物普查新发现
段家窝堡西北遗址
位于康平县郝官屯镇段家窝堡西北的坡地中,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聚落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在遗址地表采集饰有压印“之”字纹、刻划纹与弦纹的夹砂红陶片,器形有筒形罐、高足钵等,另外,还采集到辽金时期白瓷片等遗物。该遗址对研究新乐下层文化的分布与文化传播交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南崴东南遗址
位于新民市东蛇山子镇南崴村东南1000米处的辽河右岸台地上,东濒辽河,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台地上遗物分布较丰富。在台地断面上可见文化层堆积,有致密的烧土面。在地表采集到大量的夹砂陶片,少量泥质灰陶片。另外采集到草拌泥残块,推测该遗迹有建筑居址。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该遗址对研究下辽河平原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袁家窝堡西北遗址
位于康平县海洲乡袁家窝堡西北400米的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11.1万平方米。在遗址地表采集到夹砂红陶、夹砂黄褐陶片,部分陶片装饰压印“之”字纹、刻划“之”字纹、弦纹等,也采集少量泥质灰陶片、白瓷片等。该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新乐下层文化、红山文化遗存,也有青铜时代、辽金时期的遗物,对辽河干流上游区域新乐下层文化、红山文化的分布、人群的迁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北窑沟东遗址
位于法库县四家子蒙古乡北窑沟村东780米处,面积约3.85万平方米。该遗址与黑山及北八虎山相邻,在此遗址范围中发现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为夹砂红褐陶陶器残片,包括陶纺轮、陶器口沿、器耳、腹片、器底、器足等,石器为石斧。该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补充了辽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新材料。
公主陵南遗址
位于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南约200米处,东北距公主陵北遗址约2千米,东距僧格林沁碑遗址约2千米,面积约为5600平方米。该遗址南部紧邻北巴尔虎山。遗址采集文物标本有大量夹砂红陶片、少量石器等,陶器器形有壶、器足等。根据采集文物标本,初步判断该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
烟龙山遗址
位于苏家屯区沙河街道烟龙山村西北的山坡上,东北距北沙河约800米,在遗址断面处可见零星陶片,在地表采集到了夹砂红褐陶片,包含口沿、器耳、器底、鼎足等,还有少量带纹饰的泥质灰陶片、青花瓷片、釉陶片等。在山坡西南方向的长沟中发现了一处夹砂红陶片集中区域,初步判断这是一座遭到破坏的青铜时代瓮棺葬。该遗址主体年代为青铜时代,包含汉、辽金、明清多个时期。
小塔子村东南遗址
位于沈阳市康平县郝官屯镇小塔子村,遗址北侧靠近辽代褀州城城址,南侧为农耕用地,东临辽河,西临村级公路,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5.7万平方米。遗址地表遗物丰富,有灰陶片、白瓷片、布纹瓦碎片等,以辽金时期为主,当为一处辽金时期的建筑址。由于遗址北侧靠近辽代祺州城城址,推测小塔子村东南辽金遗址为辽代祺州城的一部分。
窑上遗址
位于新民市于家窝堡乡窑上村南部,地处距养息牧河1.9千米的右岸台地上。遗址现为农田,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地表遗物较多,且分布范围广。在标本采集的遗物以泥质灰陶为主,绿釉陶次之,有少量青花瓷片。采集遗物有器皿口沿、器底及腹片等,年代为辽金、明清时期。
大荒东北遗址
位于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后满洲屯村大荒屯东北的较缓坡地农田中。在遗址内有一条浅沟,沟内及两侧断壁上,可见沟纹砖、布纹瓦、泥质灰陶壶以及器底等残片,在沟断壁还发现一处窑址。结合发现的遗存情况可知该遗址为一处辽代遗址,对于探索辽东北地区辽金时期的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高台庙烽火台遗址
位于辽中区茨榆坨街道振兴街西北约200米的一处台地上,台地旁建有村房。台体主体因取土已不明显,当地俗称“高台庙”。台地略呈方形,面积约1700平方米。台地地表可见明代青砖、布纹瓦等,在台地边缘也发现少量汉代泥质灰陶器皿腹片。该烽火台年代为明代,其处在四方台烽火台、偏堡子烽火台、茨榆坨烽火台沿线上。该烽火台的发现对研究明长城(沈阳段)提供了重要资料。
兴隆寺遗址
位于辽中区满都户镇古城子村村委会西北约350米。遗址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据记载,该寺庙始建于清初,寺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现庙宇建筑已被拆除,但建筑基址、条石构建、建寺碑刻、井等依然可见。该古寺庙遗址对于了解清代佛教寺庙分布、乡村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穆继多公馆旧址
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1号,建于1927年,砖混仿欧式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正门六级台阶,四个爱奥尼柱头,外置阳台。穆继多是东北地区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师之一。1927年,穆继多公馆为公共租界地,是当时除汤公馆(原辽宁省博物馆)外最大的欧式洋房。2013年被沈阳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亨铁工厂水塔旧址
位于沈阳大东区大东路178号,北邻大亨铁工厂旧址。水塔建筑平面呈方形,建筑局部采用砖石仿木构,是沈阳近代早期民族工业大亨铁工厂仅存的工业遗产,在沈阳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水塔建筑结构较为完好,外部装饰与内部空间保存较为完整。大亨铁工厂最早创办于1921年,几经变化后于1953年8月定名为沈阳矿山机器厂。2007年厂区整体搬迁至铁西区。
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办公楼旧址
位于铁西区肇工北街11巷4号,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其前身为大信洋行奉天工场,1958年更名为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是我国早期机械装备的重型骨干企业。1995年,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被中国有色集团收购。该建筑风格为我国当时流行的仿苏式建筑。2016年,该建筑被公布为沈阳市第三批历史建筑。2022年,该栋建筑被公布为辽宁省第一批工业遗产。
长江照相馆
位于沈河区中街路163号。该建筑北面沿街,三开间,三层,南侧为后期加建,面积与原建筑基本相当。该建筑在民国时期曾为帽子店,1956年改为长江照相馆,是沈阳为数不多的老字号照相馆,营业至今。建筑外立面为仿欧新古典样式,建筑艺术特色突出、在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上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同时还是盛京方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
来源:山区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