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距离中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九三大阅兵就剩几天了。各路重要人物的动向、各国政府的表态、网上舆论的起起伏伏,都在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现在距离中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九三大阅兵就剩几天了。各路重要人物的动向、各国政府的表态、网上舆论的起起伏伏,都在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就在大家都盼着的时候,一份宾客名单突然出来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全是西方“老派”国家,再加上印度,这九个国家的元首——或者说最高领导人,居然齐刷刷选择“集体缺席”。有人说这是外交上的冷处理,也有人调侃这是西方“朋友圈”默契搞的抵制。不管怎么说,在现在的全球局势下,这事儿绝对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先别急着下判断,新闻得先把事儿说清楚。中国三个月前就大张旗鼓地宣布,9月3号要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盛大阅兵,甚至还放出话,愿意接待全球各国的代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反应特别快,第一时间就确认总统会来,连行程都提前定好了。可美国白宫那边,却说总统“有安排”,那天要在华沙跟波兰新总统开会。
英国呢,首相正被国内的罢工潮搞得头大;法国总统跑去阿尔及利亚签天然气大单了。德国总理本来要办的访华听证会,也突然取消了。至于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要么不说话,要么就扯些别的打岔。还有印度总理莫迪,特意调整了访华行程,说好了要来,但把话挑明了:只开会,不看阅兵。就这样,九国元首集体“缺席”的戏码,在全世界的目光下慢慢拉开了帷幕。
再看看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都纷纷宣布会来。俄罗斯总统普京更是早就官宣要出席。有人可能会好奇,这到底是谁给谁面子?谁又在“自讨没趣”?
其实答案一点都不复杂。东南亚国家心里门儿清,“跟中国合作才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中越铁路、柬埔寨高铁、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项目,真金白银的投资,比任何外交客套话都管用。普京来参加,更像是一根“定海神针”,能看出俄中在国际格局里的战略协作。
但最让人琢磨不透的,还是那些“缺席”的西方国家。美国总统明明可以调整行程,却偏要选在同一天跟波兰总统见面,这种“巧合”,恐怕没人会真觉得只是日程撞了。更有意思的是,五角大楼还趁机发了一份印太军力报告,明摆着是想靠舆论和军事动作,给中国的纪念活动添堵。
德国本来想趁着这个机会深耕中国市场,结果临时变了卦;法国总统则拿能源合作当“挡箭牌”。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这些美国的“盟友”,要么不吭声,要么只派级别低的代表来,不管外界怎么解读,始终一副“这事跟我没关系”的样子。九国元首集体回避,真的只是单纯的外交选择吗?其实背后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又爱又恨的复杂心理。
一方面,西方对中国的崛起特别警惕。自从“去风险化”的口号喊出来以后,欧美各国在跟中国打交道时越来越小心,既想压制中国的影响力,又没法切断跟中国的经济联系。德国的汽车企业,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冲击,输得越来越惨;法国在澳大利亚的潜艇订单和中国市场之间,左右为难;英国深陷罢工泥潭,连给阅兵准备礼仪用品都不情不愿。
美国呢,一边拉拢盟友,一边靠印太报告搞“组合拳”,想在国际舆论场上压制中国的声音。说白了,这些国家不愿意在中国的舞台上当“配角”,但又没法忽视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来北京看阅兵,不等于当众“打自己的脸”吗?更何况特朗普之前在华盛顿搞的那场阅兵,场面特别尴尬,谁还愿意凑这个热闹啊?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集体缺席”也是没办法。现在全球经济复苏慢得不行,地缘政治风险又高,谁都怕在中美博弈的关键时候“站错队”。美国总统不来,是要考虑国内的政治情况和盟友的态度。
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既想讨好美国,又不敢得罪中国,干脆一起观望。印度的表现最“有戏”,明明知道跟中国走近点能缓解美国带来的压力,却又不敢真的把宝全压在中国这边。印巴冲突之后,印度空军损失惨重,当时舆论还把矛头指向中国出口的歼-10CE战机。
阅兵不是“合影大会”,更不是外交秀场,而是要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自信、历史观念,早就不需要靠外部的认可来支撑了。
但西方缺席,真的能让中国“边缘化”吗?恐怕未必。首先,“谁缺席谁尴尬”已经成了网上的主流声音。东南亚、非洲、中亚、南美等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亲自来了,俄罗斯总统还高调站台,反倒让西方的“集体观望”成了背景板。
其次,中国的阅兵不只是展示硬装备,更是在重新构建历史话语权。宣传海报上第一次出现了滇缅公路运输队、飞虎队的标志,连美国的退役军人都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回到北京”。日本官员还抗议说“只强调受害太片面”,结果韩国网友反怼“你们当年欺负别人的时候,怎么不嫌自己片面”。
波兰新总统刚上任就改教科书,淡化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的历史,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怼回去:“历史不是自助餐,不能想挑什么就挑什么。”社交媒体上,大家还在争论“谁才是二战的主战场”“苏联的贡献有多大”,红场音乐会上《喀秋莎》又响起来了,TikTok上还有二战老兵的短视频互动,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历史记忆也要比一比谁的流量多、互动强。
再看国内,纪念活动既讲究仪式感,又有不少创新。北京地铁8号线上了“胜利号”主题列车,拉手设计成了复古钢盔的样子,广播里还会播抗战电影里的台词,年轻人上下班路上也能“沉浸式感受历史”。
外交部反复强调,历史的舞台上永远不会缺见证者,所有来的都是朋友,没来的也一样以礼相待。阅兵不是“秀场”,中国更不会靠外人捧场来证明自己。国家的命运必须握在自己手里,八年抗战留下的最大教训,就是不依赖外援,不迷信别人的评价。这种大国气度,和西方的“集体观望”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人说中国在“自己说自己的”,其实更像是“我自岿然不动,不管你们怎么吹风”。
九三大阅兵的背后,是国际格局新一轮的“站队”。谁愿意跟中国合作,谁还在观望,谁在试探,看这份名单就全明白了。西方国家表面上施压,心里却没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印度在大国博弈里左右摇摆,既想讨好美国,又不敢失去中国。
俄罗斯则用行动表明了态度,东南亚用实际项目投了票。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所有朋友,却也不再“迁就”任何一方的情绪。阅兵只是一个节点,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国际社会里,谁能抓住关键时刻,才是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
来源:高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