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堪比吸烟酗酒,长期暴露于热浪会加速人体衰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1:35 2

摘要:香港大学一项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的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台湾地区24922人长达15年的医疗数据,发现长期暴露于极端高温事件会直接促进器官老化,并增加多种健康风险。

8月27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长期暴露热浪中会加速人体衰老,效应堪比吸烟或酗酒

香港大学一项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的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台湾地区24922人长达15年的医疗数据,发现长期暴露于极端高温事件会直接促进器官老化,并增加多种健康风险。

该研究通过评估肝、肺、肾功能、血压及炎症指标等计算参与者的生理年龄,结果发现,累积热浪暴露每增加1.3°C,平均生理年龄就会提高约0.023–0.031年。尽管单年影响看似微小,长期累积却对公共健康构成显著威胁。

体力劳动者和农村居民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可能与空调使用率较低有关。但研究也发现,在15年观察期内,热浪对衰老的影响呈现减弱趋势,反映出社会可能通过降温技术普及等方式逐步形成热适应。

近年来多项研究一致表明高温与衰老存在关联。德国一项研究指出高温可引发更多衰老相关的表观遗传变化;美国一项基于DNA标记的研究也证实极端热量可导致过早衰老。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热浪发生频率显著上升。研究人员强调,热浪不是个人层面的风险,而是亟需全球应对的公共健康问题,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加强脆弱群体保护。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致命错觉:新研究揭示蝙蝠为何前赴后继撞向风力涡轮机

蝙蝠为何频频撞上风力涡轮机?最新科学研究将原因指向了视觉误导。尽管风力涡轮机对鸟类的影响备受关注,但其对蝙蝠种群的威胁实则更为严重——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只蝙蝠因撞击旋转的叶片死亡,使风电设施成为蝙蝠的主要人为致死因素之一。

近期由《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发布的一项实验室研究提出,光线可能是关键因素。蝙蝠依靠天空亮度进行导航,而涡轮叶片反射的光线形成了类似的视觉信号,制造出一种“生态陷阱”。为验证该假设,研究人员从野外捕获北美风电设施中常见受害者——灰白髭蝠和银毛蝠,并在实验室中构建黑暗迷宫。迷宫设两个出口,其中一个被反射人工月光的白色叶片部分阻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蝙蝠选择飞向有叶片阻挡的出口而非畅通出口,这表明它们可能更依赖视觉而非回声定位进行导航。

不过,有专家指出该实验的局限性,例如所用蝙蝠物种天然栖息于树木,且实验环境无法完全模拟野外条件。其他可能因素包括叶片产生的气流湍流和噪声干扰蝙蝠导航,或蝙蝠误将涡轮塔架认作栖息树木。还有观点认为,聚集在涡轮周围的昆虫也可能吸引蝙蝠。

目前常见的保护措施包括利用超声波干扰蝙蝠回声定位使其远离涡轮,或在蝙蝠活动高峰时段停机,但前者效果不一,后者则受行业反对。研究人员提出,改变叶片颜色以降低月光反射率或是一种折中方案,但需平衡飞行安全、设备耐热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蝙蝠靠近涡轮的机制,对实现风电发展与蝙蝠保护共存至关重要。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光捕获分子,实现人工光合作用关键突破

瑞士巴塞尔大学研究团队受植物光合作用启发,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同时存储两个正电荷和两个负电荷的新型分子。这项研究为人工光合作用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有望推动太阳能向碳中和燃料的高效转化。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的关键过程。近年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模拟这一过程,开发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存储燃料的技术。理想的人工光合系统能够生产氢气、甲醇等清洁燃料,这些燃料在使用时仅释放制备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实现真正的碳中性循环。

这项发表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种巧妙的分子设计。该分子采用多模块结构设计,两侧分别设有电荷发生和接收单元,中心为光捕获区。通过两次连续的光激发,分子能够稳定存储四个电荷,且所需光照强度接近自然环境中的太阳光强度。这一特性突破了以往技术对高强度激光的依赖,大大提升了实用化潜力。

研究人员指出,多重电荷的稳定存储是实现高效光能转化的关键前提。这些电荷可用于驱动多种化学反应,如水分解产氢、二氧化碳还原等。虽然目前尚未建成完整的人工光合系统,但该研究为解决电子转移和电荷存储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方案。

这项突破不仅深化了对光化学能量转换过程的理解,也为开发可持续能源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进一步研究,这类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家用3D打印“桥梁”修复脊髓,瘫痪大鼠成功康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为脊髓损伤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该团队成功融合3D打印技术、干细胞生物学及组织工程方法,开发出一种能够引导神经再生的“微型脊髓”植入物,使脊髓完全切断的实验大鼠实现了显著的运动功能恢复。这项研究成果已在知名学术期刊《先进医疗材料》(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正式发表。

据统计,美国目前有超过30万人因脊髓损伤导致瘫痪,而现有医疗手段无法逆转损伤后果。神经细胞无法再生、损伤区神经传导通路中断,是康复面临的主要难题。

研究团队运用高精度3D打印技术,构建出带有定向微通道的类器官支架结构,并在其中填充由成人干细胞分化获得的脊髓神经祖细胞(sNPCs)。这些细胞不仅能够在支架内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还可以沿微通道有序生长,跨越损伤区域,重新连接断裂的上下行神经通路。

在动物实验中,移植该支架的大鼠成功实现了神经纤维的头部-尾部双向再生,新生组织与宿主脊髓无缝整合。最终,受损大鼠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恢复。

该项技术首次在完全切断的脊髓模型中实现结构性再生和功能逆转,被学界认为是脊髓修复领域的重大突破。研究人员强调,虽然该技术目前仍处于临床前阶段,但已为其未来的转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下一步将着力于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物材料相容性,推动该技术向临床试验迈进。(刘春)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