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松州街道悦郡社区“织梦空间”手工编织工坊传来振奋消息:团队成功斩获跨国订单,1000双传统小虎鞋与1500套玩具针织衣将漂洋过海奔赴欧美市场。这批承载千年吉祥寓意的手工艺品,不仅让中国非遗技艺走向世界舞台,更成为社区“文化传承+民生就业
日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松州街道悦郡社区“织梦空间”手工编织工坊传来振奋消息:团队成功斩获跨国订单,1000双传统小虎鞋与1500套玩具针织衣将漂洋过海奔赴欧美市场。这批承载千年吉祥寓意的手工艺品,不仅让中国非遗技艺走向世界舞台,更成为社区“文化传承+民生就业”融合发展的鲜活范例,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8月26日,松州街道悦郡社区“织梦空间”,妇女们正在编织小虎鞋。(李富 端木 王向东 摄)
在“织梦空间”明亮的工作坊内,妇女们的钩针穿梭如蝶。她们手持2.5mm钩针,先以明黄色毛线“环形起针”勾勒鞋帮轮廓,针脚细密如鱼鳞,每3针加1针的规律排布,让鞋型既挺括又暗含弹性——“得兼顾婴幼儿脚型的生长空间。” 鞋头“虎脸”的塑造是核心:黑色毛线绕出环形基底,她们逆时针逐层加针,使虎眼微微凸起成半球状,“要像活物凝视,透着镇邪的精气神”;额头处换用浅棕绒线,以“短针密集钩织”出蓬松绒毛,指尖轻按便自然回弹,“传统虎鞋偏威严,添些柔软感更讨海外家庭喜欢。” 鞋帮两侧,学员们对照非遗纹样图谱,将如意纹、云纹以红、蓝撞色线交织,对称几何图案里藏着手工温度。收尾时,培训老师总要调试虎耳弧度、鞋带松紧:“虎耳得歪着才俏皮,鞋带留两指弹性——让‘驱邪纳福’的老讲究,接上现代审美与实用的地气。” 工作台上,刚完成的小虎鞋泛着毛绒光泽,每道针脚都凝结“传统守正+创新出新”的匠心。
8月26日,松州街道悦郡社区“织梦空间”,一名妇女正在揣摩小虎鞋的编织样式。(李富 端木 摄)
这份订单,更让10余位社区妇女实现“就业蜕变”。曾靠零散务工维生的一名女子,如今每日在编织屋专注创作:“以前打零收入不稳,现在学钩织,光这批订单就能增收3000多元,生活有了奔头!” 为赋能居民,“织梦空间”构建“线上直播教学+线下工坊实训”双轨体系,每月3场免费课程覆盖基础发卡到非遗纹样,累计培训超200人次。退休的王阿姨笑言:“本想打发时间,竟成‘跨国订单’参与者!” 学员中,年轻人热衷创新、长辈坚守技法,碰撞出独特创作活力。
悦郡社区的突破,源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系统支撑。社区整合居商联盟资源,为工坊提供场地、设备与推广平台,让非遗成为便民圈里的“文化就业引擎”。“便民圈既要便利生活,更要赋能人生。”社区书记坦言,挖掘非遗市场价值,既守护文化根脉,又拓宽民生福祉。于晓艳亦感慨:“一根针、一团线,钩住的不只是毛线,更是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年轻人借此创业,长辈实现价值,文化便‘活’在当下。”
目前,“织梦空间”已启动二期培训,计划年内培育50名编织能手,还将拓展家居饰品、文创周边等海外订单品类。妇女们愿景深远:“盼更多‘中国针脚’走出国门,让社区手艺人在国际舞台出彩。”
8月26日,松州街道悦郡社区“织梦空间”,妇女们正在研究小虎鞋的编织样式。(李富 王向东 摄)
松州“织梦空间”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共融的缩影。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土壤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展品,而是居民手中的“致富密码”。当千双小虎鞋踏上远洋之旅,带去的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中国社区的创新智慧与文化温度,这样的“织梦”故事,还将在更多的角落续写。(李富 端木 王向东)
来源:紫砂壶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