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巡视巡察是党内监督的“利剑”,在检视基层党建与党员队伍建设时,不能停留在“看台账、查记录”的表面,必须紧扣“政治属性”核心,聚焦“组织功能”关键,穿透形式表象、直击问题本质。精准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既看“痕迹”更重“实效”,既查“程序”更问“作用”,既找“显性
巡视巡察是党内监督的“利剑”,在检视基层党建与党员队伍建设时,不能停留在“看台账、查记录”的表面,必须紧扣“政治属性”核心,聚焦“组织功能”关键,穿透形式表象、直击问题本质。精准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既看“痕迹”更重“实效”,既查“程序”更问“作用”,既找“显性问题”更挖“深层根源”。结合基层党建工作实际,从5个核心维度切入,搭配3个实操方法,能帮助巡视巡察从业者实现问题发现的“靶向性”与“穿透性”,真正为基层党建“把脉问诊”。
一、聚焦“政治引领力”:看“两个维护”是否落地,查决策部署“最后一公里”偏差
基层党建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巡视巡察要重点核查“政治建设是否虚化、政治功能是否弱化”,避免陷入“就党建抓党建”的形式主义。
1. 查“对标对表”的真实性:戳破“学用两张皮”
先看“学”的痕迹——基层党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部署的会议记录、实施方案;再看“用”的实效——对比产业项目推进进度、矛盾纠纷化解数据、民生实事办结率等实际成果,通过“痕迹”与“实效”的反差,发现“学用脱节”问题。比如,某村党支部会议记录显示“全年学习乡村振兴政策20次”,但实地核查发现,村内规划的特色种植产业仍停留在“图纸阶段”,未流转一亩土地、未带动一户村民,这种“学习有记录、落实没动作”的情况,就是典型的“政治学习走形式、贯彻落实打折扣”。
2. 查“党的全面领导”的彻底性:杜绝“制度空转”
在国企、央企等领域,重点看“党建入章程”是否流于文本——比如章程中党建条款与业务条款相互割裂,未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看“三重一大”事项是否经党组织前置研究——比如某国企未经党委研究,擅自决定千万元级项目投资,或用“总经理办公会”代替“党委会”决策,本质是“以业务决策弱化党的领导”。在农村、社区,重点看“党组织是否把方向、管大局”——比如某社区在新建停车场、引入物业公司等重大事项上,未召开党组织会议研究,直接由居委会拍板,导致决策不符合群众需求,引发居民不满。
3. 查“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检验“宗旨意识”
通过走访群众、核查信访记录,看基层党组织处理群众诉求时是否站在“巩固党执政根基”的高度。比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乱收费”“低保错保漏保”“征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党组织是否存在“推诿扯皮”“久拖不决”;对历史遗留的矛盾纠纷,是否存在“怕得罪人、不愿担当”的情况,这些表象背后,本质是“宗旨意识淡化、政治立场不牢”。
二、聚焦“组织战斗力”:看支部建设是否扎实,找基层组织“功能短板”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巡视巡察要穿透“规范化建设”的表面台账,重点看“组织功能是否健全、制度执行是否走样”,避免被“完美台账”迷惑。
1. 查“三会一课”的“质”与“效”:跳出“次数陷阱”
不纠结“是否每月开会、记录是否完整”,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 内容是否聚焦:看“三会一课”是围绕“政治学习、党性锻炼”展开,还是变成“业务布置会”“任务传达会”——比如某支部把党课开成“安全生产培训会”,完全脱离党性教育主题;
• 党员是否真参与:随机访谈党员,问“上次党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在会上有没有发表意见”,若党员答“记不清了”“只听没说过”,说明组织生活“流于形式”;
• 是否解决问题:看组织生活会查摆的问题是否“避重就轻”——比如某支部查摆问题全是“学习不够深入”“工作不够细致”,对“服务群众不力”“带动发展无思路”等实质问题只字不提,整改自然无从谈起。
2. 查“组织设置”的科学性:避免“覆盖空白”与“设置脱节”
针对不同领域,重点核查“组织设置是否匹配实际需求”:
• 新业态新群体: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直播从业者等群体中,是否存在“党组织覆盖空白”,是否有“党员找不到组织、组织管不到党员”的情况;
• 农村与社区:合并村是否及时调整支部设置——比如某村合并后仍沿用“原村党支部”架构,新并入的村民“不知道找谁交党费、参加组织生活”;新建社区是否同步建立党组织——比如某小区入住3年,党员人数超30人仍未成立党支部;
• 临时机构:重大项目专班、疫情防控临时指挥部等,是否及时成立临时党支部——比如某项目建设周期2年,20名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未参与任何组织生活。
3. 查“换届选举”的规范性:严防“程序空转”与“违规操作”通过核查换届方案、选票存根、党员名册,重点发现三类问题:
• 程序违规:比如预备党员参与投票、非党员列席表决、选票统计“暗箱操作”;
• 违规拉票:比如某村支部换届中,候选人以“送烟酒”“承诺给好处”等方式拉票;
• “带病参选”:比如将受过党纪处分未过影响期、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的党员列为候选人,或受宗族势力干扰,导致“不符合条件的人当选”。
三、聚焦“队伍纯洁性”:看党员教育管理是否到位,挖“细胞病灶”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巡视巡察要从“入口、管理、出口”三个环节,核查党员队伍建设是否严格规范。
1. 查“发展党员”:严防“标准松动”与“程序缺失”重点看“政治标准是否放在首位”:
• 考察不深入:比如发展“业务骨干”时,只看工作能力,不考察其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不了解其群众口碑;
• 程序不规范:缺失“政治审查”“预备党员转正公示”“支部大会表决”等关键环节,或“近亲繁殖”——某村连续3年发展的党员均为村干部亲属,导致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关系固化”;
• 异常情况:对“异地入党”“突击入党”(比如换届前集中发展党员)等情况,要追溯培养人、介绍人责任,核查是否存在“违规发展”。2. 查“日常管理”:避免“宽松软”与“形式化”通过比对党员名册、党费缴纳记录、组织生活参与率,重点发现:
• “口袋党员”“失联党员”:比如某社区党员组织关系在社区,但常年在外地打工,未报备、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党组织“找不到人、管不了人”;
• 管理手段失效:“党员积分制”“星级评定”是否搞“平均主义”——比如某支部所有党员年度积分均为“满分”,未因“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服务群众”扣过分,激励约束形同虚设。
3. 查“不合格党员处置”:杜绝“该处置不处置”重点看对“三不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发挥作用)和违纪违法党员的处置是否坚决:
• 某党员因醉驾被判刑,党组织未及时按程序开除党籍;
• 某党员连续3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仅作“提醒谈话”,未按规定劝退;
• 这些“宽松软”的处置方式,本质是“从严治党在基层打折扣”,损害党员队伍纯洁性。
四、聚焦“功能服务力”:看作用发挥是否实在,辨“虚实成效”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最终要靠“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效来检验,巡视巡察要跳出“台账政绩”,到一线看真实表现。
1. 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避免“挂名党员”
• 乡村振兴一线:看党员是否带头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比如某村“党员致富带头人”自己开合作社盈利,但未带动一户村民参与,甚至“与民争利”;
• 急难险重任务:疫情防控、防汛救灾中,党员是否“冲锋在前”——比如某社区疫情封控时,党员志愿者仅“签到打卡”,未参与物资配送、核酸检测引导;
• 窗口单位:“党员示范岗”是否真示范——通过查看群众“好差评”、现场观察,看是否存在“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推诿扯皮”等问题。
2. 查“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防止“引领缺位”
• 农村:看党组织是否能“管住能人、化解矛盾”——比如某村“能人”把持集体资产、侵占村民利益,党组织“不敢管、管不了”;
• 社区:“党建引领物业治理”是否有效——比如某小区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矛盾频发,社区党委未主动协调,导致“垃圾堆积、电梯停运”等问题久拖不决;
• 两新组织:党组织是否能“聚人心、促发展”——比如某企业职工欠薪维权时,党组织“失声失语”,未帮助职工与企业协商,未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 查“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戳破“承诺落空”
通过核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信访办结率,结合随机走访群众,看:
• 承诺不兑现:某支部承诺“为小区修建自行车车棚”“解决老人出行不便问题”,半年后仍无进展,清单变成“纸上政绩”;
• 办事“推绕拖”:群众申请低保、残疾补贴时,党员干部以“材料不全”为由多次拒收,不指导补正材料,导致群众“跑断腿、办不成事”;
• 回应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水管漏水”“路灯不亮”等小事,党组织“视而不见”,背后是“服务意识淡薄”。
五、聚焦“责任传导力”:看党建责任是否落实,追“根源症结”
基层党建问题频发,往往是“责任传导不到位”,巡视巡察要层层追溯“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是否落空。
1. 查“责任清单”是否“虚化”看基层党组织是否将党建责任“简单等同于开会、发文”:
• 某街道党工委的“党建责任书”连续3年内容完全相同,未结合年度重点工作调整,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际需求脱节;
• 某单位“党建考核”权重仅占10%,远低于业务考核,本质是“重业务、轻党建”,党建责任“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2. 查“书记抓党建”是否“空转”通过访谈党组织书记、查看述职报告,看:
• “只挂帅不出征”:某局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全年未主持研究党建工作,未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将党建任务全推给副书记或党务干部;
• 述职评议“走过场”:述职报告中“问题查摆”全是“学习不够深入”“调研不够经常”等套话,整改措施“放之四海而皆准”,未结合本单位实际;
• 考核“走过场”:对下属支部党建考核“只看台账、不看实效”,导致“台账做得好就是党建搞得好”的错误导向。
3. 查“监督问责”是否“宽松软”看对党建薄弱环节是否有“真督导、真问责”:
• 某党委组织部全年未对“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实地督导,仅靠“报送材料”了解情况;
• 某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后进支部”,仅作“通报批评”,未调整支部书记,未督促整改;
• 以“容错纠错”为名,纵容党建工作失职,比如对“发展党员程序违规”“组织生活长期不规范”等问题,不追责、不整改。
精准发现问题的3个“实操方法”掌握科学方法,能让巡视巡察更高效、更精准,避免“走弯路、查不准”。
1. “四不两直”查实情:跳出“台账陷阱”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直接去支部活动室,看“是否有党员在开展学习或活动”,而不是“等对方准备好台账再查”;• 到田间地头、小区楼栋,随机问群众“你身边的党员有没有帮你解决过问题”“村(社区)党组织干了哪些实事”,用群众口碑验证党建实效;• 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免“提前准备、临时补台账、安排‘演员’应付”的情况,看到最真实的状态。
2. “数据比对”找异常:揪出“造假痕迹”通过多维度数据比对,发现“账实不符”的问题:• 比对党员缴纳党费基数与工资收入——某党员月工资8000元,却按2000元基数缴党费,可能存在“少缴党费”;• 比对组织生活参与率与党员名册人数——某支部党员名册有50人,但每次组织生活记录“参与45人”,随机访谈却发现10人长期不参加,可能存在“虚报参与率”;• 比对发展党员数量与群众推荐名单——某支部年度发展党员2人,但群众推荐名单中无这2人,可能存在“违规发展”。
3. “案例穿透”挖根源:避免“就事论事”
对群众反映的个案、发现的具体问题,不局限于“处理个人”,更要追溯背后的制度漏洞和责任缺失:
• 比如群众反映“某党员干部不作为”,不仅要查该干部的问题,还要看“党组织是否对其有日常教育管理”“是否有监督机制”“类似问题是否反复出现”;
• 比如发现“某支部组织生活不规范”,不仅要督促整改该支部,还要看“上级党委是否有常态化督导”“是否存在普遍问题”,实现“发现一个问题、推动一片治理”。基层党建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往往“表在台账、根在政治”“显在业务、隐在责任”。
巡视巡察从业者要始终用“政治标尺”衡量,用“群众视角”检验,既查“显性问题”,更挖“制度缺陷”和“责任漏洞”,真正让巡视巡察成为基层党建的“校准器”、党员队伍的“净化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来源:狄城普法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