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祐元年冬天,苏州特别冷,运河里的水带着寒气,波光粼粼的。范仲淹站在码头的栈桥上,官袍下摆还沾着泥巴——刚才他还在太湖边的堤坝上查看,听说家里人坐船到了,才赶紧跑过来。
景祐元年冬天,苏州特别冷,运河里的水带着寒气,波光粼粼的。范仲淹站在码头的栈桥上,官袍下摆还沾着泥巴——刚才他还在太湖边的堤坝上查看,听说家里人坐船到了,才赶紧跑过来。
没多久,乌篷船慢慢靠了岸。妻子李氏扶着仆人下船,看见范仲淹鬓角又多了些白头发,快步上前递过一个暖炉:“你瘦了好多,夜里去查河堤,肯定冻坏了。”小儿子一下扑进他怀里,仰着脑袋问:“爹,水患啥时候能治好啊?咱们能在苏州种梅花不?”跟着来的还有次子范纯佑,这孩子才十六岁,手里捧着件厚棉袄,轻声说:“爹,这是娘让我带来的,夜里风大,您一定得穿上。”
范仲淹摸了摸小儿子的头,接过棉袄裹在身上,心里暖暖的。他望着远处浑浊的河水,轻声说:“快了,等把水治理好,咱们就在院子里种江南的梅花。”
一家人踩着傍晚的暮色往住处走,进屋点上蜡烛后,李氏拿出缝好的棉袍,手指摸过范仲淹袖口的补丁:“以后夜里出去,可别再舍不得穿厚衣服了。”范纯佑则在一旁铺开纸,把白天看到的堤坝破损处画下来,小声说:“爹,我今天去西边堤坝看了,有三段木桩松得厉害,明天得赶紧加固。”范仲淹点点头:“行,明天你带些民工去修木桩,我去东边看溃堤的情况,咱们分头干。”
第二天天还没亮,父子俩就各往各的工地去了。范仲淹刚到东边堤坝,村民们就围了上来,一个老爷爷跪下求他:“范大人,再不解决,明年的收成就全没了啊!”范仲淹赶紧蹲下把老人扶起来,摸到老人冻裂的手背,心里更着急了。可更麻烦的还在后头——他连夜写的治水方案,送到京城好几天都没消息,派人打听才知道,宰相吕夷简把奏折扣下来了,还在朝堂上说他“瞎折腾,浪费人力财力”。
范仲淹正对着河道发愁,范纯佑带着修木桩的民工路过,看见他皱着眉头,就凑过来问:“爹,是不是奏折的事儿让您烦心?要不我再去转运使大人家里,帮您递封信?”范仲淹摇摇头:“这事儿急不来,眼下更要紧的是粮食——官府仓库里的粮不多了,吕相又不批调粮的文书,民工们快没饭吃了。”
当天晚上,范仲淹让李氏把家里存的粮食全拿出来,又把自己的书和一些值钱的东西卖了。范纯佑主动说:“爹,我去各村筹点杂粮吧!村民们信您,我跟他们说清楚,肯定能筹些回来。”接下来三天,范纯佑带着仆人跑遍了附近的村子,磨破嘴皮跟村民说:“我爹说了,等水患治好,欠大家的粮一定加倍还。”最后还真筹回了两马车粮食,解了燃眉之急。范仲淹看见他回来时鞋子磨破了,手心还有血泡,心疼地想让他歇一天,可范纯佑却摇头:“爹您天天在工地上忙,我哪能歇着?”
没过多久,朝廷终于批了治水方案,可新问题又冒出来了——不仅建水闸需要的硬石料得从百里外运,太湖沿岸要新修一段长堤,可潮水涨落没个准头,怎么确定堤身位置成了难题,试打了几次桩,要么被潮水冲垮,要么离水太远没用。范仲淹盯着河道来回走,愁得饭都吃不下。
这天傍晚,李氏端着粥过来,见他还对着图纸发呆,忍不住说:“要不问问乡亲们?他们世代在水边过活,说不定有法子。”范纯佑也跟着点头:“娘说得对!我明天就去村里问问老人。”可问了一圈,老人们也只说“看潮头凭经验”,没个准谱。
转机是在几天后的清晨来的。那天范纯佑去给民工分粮,见有村民用米糠喂鸡,忽然眼睛一亮,跑回工地拉着范仲淹:“爹!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用稻糠(米糠)试堤址啊!”他指着涨潮的河面说:“潮水涨的时候,咱们把稻糠撒到水里,等退潮了,稻糠留在沙滩上的痕迹,不就是潮水能涨到的最高处吗?顺着痕迹打桩筑堤,既不会被潮水冲垮,又能挡住水!”
范仲淹一听,当即拍腿叫好:“这法子好!既省力气又准!”当天下午,他就让民工们准备了好几袋稻糠,等潮水刚要涨的时候,沿着待修堤段的河边撒下去。白色的稻糠随着潮水漂荡,慢慢铺满河面,村民和民工们都围着看,连小儿子都拉着李氏的手,好奇地盯着水里的“白点点”。
等潮水慢慢退去,沙滩上果然留下了一道清晰的稻糠痕迹,像给河岸画了条线。范仲淹立刻让人沿着痕迹插木桩、拉绳子,民工们照着线挖沟、垒石,这下再也不用瞎猜位置了。有村民笑着说:“范大人和小公子这法子,比老辈凭经验看潮头靠谱多啦!”范纯佑听了,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又跟着父亲去检查新插的木桩。
之后的日子里,范纯佑成了范仲淹最得力的帮手。白天,他跟着范仲淹在工地上指挥民工修堤、运石头、建水闸,哪儿缺人就往哪儿去;晚上,他在灯下帮范仲淹整理文件,记清楚每天干了多少活、用了多少材料,还提议在民工的窝棚旁边搭个简单的灶台,让大家能喝上热粥。
有一回下大暴雨,刚修好的一段堤坝裂开了缝,洪水顺着缝往外冒。范仲淹带头跳进水里堵缺口,范纯佑也跟着跳进去,双手紧紧抱着沙袋,任凭冰冷的洪水没过腰。一直忙到半夜,缺口终于堵住了。父子俩浑身湿透地回到家,李氏赶紧煮了姜汤,看见两人身上都有划伤,眼圈一下就红了。范纯佑却笑着安慰她:“娘您别担心,就一点小伤,没事的。”
春天慢慢来了,第一座水闸终于建好了,新修的长堤也稳稳立在太湖边。当闸门放下来的时候,浑浊的洪水被稳稳拦住,顺着提前挖好的河道慢慢流走。露出的农田里,村民们高兴地忙着播种。
范仲淹站在水闸边,身边是满头大汗的范纯佑,远处李氏正带着小儿子在院子里挖坑——他们要种梅花了。小儿子跑过来拉着他的手:“爹,梅树种好啦,明年就能开花啦!”
范仲淹看着妻子孩子的笑脸,又望了望渐渐恢复生机的苏州城,心里特别感慨。治水的路上虽然全是麻烦,可既有家里人陪着、帮着,还有村民们一起想办法,再大的困难,最后都变成了往前走的力量。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