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难平:被严重低估的关天培,虎门庙算无漏,实死于大清铸炮技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0:55 2

摘要:虎门,广东,1841年,一个冬日的下午。屋里的人怎么也没想到,一天之内四座炮台接连失守,最后只剩一座——关天培亲自把守的镇远炮台死撑着。炮声到了下午三点就熄了,但偶尔还能听到弓箭嗖嗖、火枪叭叭。过了五点,英军那边发了枚链弹,打断了镇远炮台门铰链。三百英国陆战队

虎门,广东,1841年,一个冬日的下午。屋里的人怎么也没想到,一天之内四座炮台接连失守,最后只剩一座——关天培亲自把守的镇远炮台死撑着。炮声到了下午三点就熄了,但偶尔还能听到弓箭嗖嗖、火枪叭叭。过了五点,英军那边发了枚链弹,打断了镇远炮台门铰链。三百英国陆战队蜂拥而入,场面一度混乱,大家都没想到会在这时候看到一个老头,头戴鲜亮蓝顶戴花翎,挥着刀往上冲。残阳把虎门海面照得像染血——怎么说呢,说是沸腾,也透着一股绝望。

论打仗,虎门这一场是鸦片战争里最激烈的,也是最值得唱一段大戏的。可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你以为最后是炮弹飞舞、勇士对垒,殊不知收场竟然还是人挨人、刀对刀的冷兵器厮杀。英军那边早就做好了死伤的准备,主帅义律心里却犯嘀咕:怎么清军那些炮台上明明装了好多劲头十足的大炮,最后全哑了?英国战舰“布莱尼姆”号几处中弹,桅杆断了,索砍的零碎满地;“梅尔维尔”号也是主桅都伤了,船身穿了几个洞。清军这边原本据说有七座炮台、五百多门火炮,有上百门能打一百多斤的大家伙,可最后用起来却像纸糊的。

你要说,关天培这个人,绝不是那种坐办公室等升迁的老油条。他是江苏淮安人,打拼出来的武举,带兵能起能落,从一名把总做起,一步步杀到了广东水师提督。等他1834年调到广州以后,几乎把家搬进了海防工地,沿海巡查,亲自画炮台图纸。人家不是整天趾高气扬,关天培低头做事,练兵也硬,硬弓能拉十五力,换算下来两百多斤。他不是老八旗那些饭桶,也知道热兵器才是未来,铸炮他一向不敢偷懒,有空就亲自蹲在工地上睁着眼——试验、监工,事事上心。

说到底,可惜也就在“手里没米、巧妇难为”。清朝当时的铸炮工艺堪称一言难尽,近乎让人憋闷。你瞧鸦片战争前夕,关天培攒钱新铸造一批大炮,共五十九门。干脆利落,清点试验“二三三”流程:连发两炮,冷却三刻,连着三轮。结果一验出事了——十门发生炸膛,炮手伤亡。剩下四十九门,也全是毛病:有的后膛漏气,炮膛不严实,射程和威力打不出旗号;有的炮身有砂眼,甚至能贮“四碗水”,说是铜铁夹层,实际里头漏洞百出;有些炮耳直接断了,不是没经验,而是铁料不过关,脆得像豆腐渣。炸膛的拿开,剩下的还得硬头皮拖上炮台,总比一门没有强吧。只是,关天培自己面对这些半残品时,心里到底是什么滋味?也许夜里翻来覆去,心如刀绞;也许只剩冷静地按部就班,“能修一门是一门”。

常说“英国人会打仗”,其实他们关键是在工业革命期间把技术都攒了下来,造炮那些事儿早就换了模式,用镗孔机,把炮膛打得又直又光,炸膛概率低省心。但泥模生铁浇注也不是绝对没戏,早在明末清初,两料复合、铜铁夹层技术,已经能造出靠谱的炮。谁想时代风一吹,老手匠被掳去东北,人走了工艺也跟着消失,像清宫博物馆里保存的清初复合工艺炮,“管薄无砂眼”,说到底就是手艺活。到虎门,清军炮弹全是实心铁球,英军那边一水开花弹,轰进来直接把炮台炸成筛子,真打起来,清兵头一回见,惊得全队懵,后来也偷着模仿,做成那种带火药和铁片的小弹,但精细程度还是不如英军。讽刺的是,清初就有自己的开花弹,真遗憾一代一代倒退,到头来连祖上的活计都给丢了。

再说,这要搁在别的朝代,哪怕拾着老祖宗的规矩,也不是做得那么拉胯。可清廷一向对新技术心存警惕,生怕又冒出什么“造反神器”,不是让能人戴梓流放,就是怕手匠“手艺太好”,好话说尽,实事不做,最后弄一堆残次炮台,连自己人都怕。

英国人在虎门作战时,对那些炮台的布局也是啧啧称奇,威远炮台浑圆,花岗岩砌成,正对水线,炮台分布严密,火炮全是重型家伙。防御工事铺开,高墙把每边都护着,炮台之间隔开只有碎石滩。说到底,关天培的一番苦心,不论是地理选址还是建造思路,都挑不出大毛病——绝对是好一套“守家”方案,只要炮、弹足够靠谱,要把英军打下去不是没可能。就这还没等打入状态,威远炮台刚刚跟英军对轰,最大两门八千斤炮就炸了膛,铁片飞溅、阵亡数人。人心一霎时都塌了,“自家炮打自家人”,打一炮死一个,谁还敢硬顶?英军舰队确实够狠,但败得主要是清军自身毛病,兵勇见炮台碎了、炮手伤了,散了心思,最后只剩撤退。

到了最后关天培死守镇远炮台,弹尽粮绝,余下的不多。根据英军宾汉在日记里的记述,这位“英勇的老官员”,正是在门口与敌人肉搏,被刺刀戳伤了胸口。他的顶戴官帽也被英国水手摘走当战利品,算是“对等交换”。后来关天培的家人、随从找到英军,央求能带回他的遗体。英国人同意了,也算懂得尊重,“布莱尼姆”号鸣炮致敬,这一礼遇,是对当时的“有种”中国人的认可吧。

但我想,关天培他肯定不是图个战死的体面,更不指望什么胜利者的鸣炮悼念。他大约最希望的,是自己能在虎门炮台上用真正的炮声,送走英国舰队,而不是送走自己的归途。可惜了,一个武举出身的提督,心里装着国土、沿海、炮台图纸,最后还是被朝廷的昏庸和技术的落后,两头夹死。他以命相搏,敌人都敬佩他,可所守的江山,终究没能护住他。

一场虎门血战,没有什么热血的结局。老将死了,炮台毁了,百姓流离、江山换色。我们在博物馆里看那些炮台残骸,看那顶花翎官帽,或许总会想一想——关天培当年夜里站在炮台上,看着那些新铸的破炮,到底在想些啥?他也许明知道这一切都不对劲吧?换做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历史落幕的时候,没有一声叹息能掩去那些被风吹走的废铁。

故事说到这里,剩下的只有海风——和让人说不清的遗憾。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