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第七届“最美铁路人”。其中,来自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山丹马场高铁综合维修工区的工长陈永红,作为10位“最美铁路人”之一亮相。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第七届“最美铁路人”。其中,来自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山丹马场高铁综合维修工区的工长陈永红,作为10位“最美铁路人”之一亮相。
在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群这一世界高铁海拔最高区段,平均海拔3100余米、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77%、一年有9个月冰雪期、最低温度达零下39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陈永红已默默坚守12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铁路人的担当与奉献。
2013年9月,已是普速铁路维修行家的陈永红,主动请缨参与兰新高铁前期介入。面对同事“高海拔身体能受得了吗”的劝说,他笑着回应:“没干过高铁,想学先进理念。再说艰苦岗位总得有人守。”初到山丹马场,87米高的大平羌沟大桥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寒风穿透三层棉衣,冻得双脚失去知觉,剧烈头痛与窒息感袭来。这位曾参与乌鞘岭隧道建设的硬汉,竟因一场感冒在简易板房躺了两天。妻子在电话里哽咽劝归,他沉默良久后说:“兰新高铁开通是难得的机会,我不想错过。”
“奔五”之年,陈永红成了高铁技术的“小学生”。书桌上始终摆着作业指导书、供电示意图和磨卷边的笔记本,面对“无交分线岔”“六跨式分相”等陌生参数,他利用无“天窗”作业的夜晚逐章钻研,记不住就分类整理,写下3本共两万多字的学习笔记,至今仍是他破解难题的“秘密武器”。为掌握线路一手资料,他12年徒步丈量7个隧道群、8座高铁大桥,设备薄弱点、隧道结冰点等关键信息都刻在了他的心里。
“打铁还得自身硬,业务不好怎么服人?”这是陈永红的口头禅,工友们送他“鹰眼工长”的昵称。接触网工郑义和说:“隧道进出口的冰柱、接触网上的细裂纹,哪怕在飞驰的轨道车上,他都能一眼发现。”2015年初秋,一场秋雨致气温骤降,管内牵引变电所两次跳闸。虽未影响行车,他却连夜组建攻关小组排查。接触网工刘超回忆:“那几天大雨瓢泼、风抽脸,陈工长带着我们三天三夜往返排查近300公里。”最终,他从绝缘子上的细微水雾中找到症结——高海拔温差形成的“冷露”降低绝缘性能,随后用加装柱顶式绝缘子的“土办法”消除隐患。
2022年1月8日,门源发生6.9级地震,正在大梁隧道作业的陈永红第一时间指挥24名职工撤至安全区,随后带3名党员冒余震徒步排查,记录20多处受损点,为抢修提供了关键数据。“24人平安回来,数据能用得上,就是最高兴的事。”他事后爽朗笑道。在他的带领下,工区管段连续多年实现安全零事故。
除了技术硬,陈永红更懂凝聚人心。2023年12月,两名00后新工入职,他察觉其高原不适与迷茫,从生活照料到技术帮带全程跟进,工余时间陪他们唠家常解心结。他记得每位职工的生日,会在食堂加菜;清楚谁爱吃辣、谁忌香菜,打饭时总多叮嘱一句。在他的带动下,大伙一起打造高原特色职工小家,小花园里格桑花绽放,“扎根高原”四个大字格外醒目。00后职工李佳龙说:“看着小家变美,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我喜欢这样的小家。”
12载春秋,陈永红头发白了大半,脸上刻满风霜,手上老茧厚如树皮,却始终记得初来时的誓言:“既然来了,就要守好这里。”望着兰新高铁上呼啸的列车,他眼里满是光芒:“人和设备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想一直守下去。”祁连山依旧巍峨,这位高原守护者的故事,还在续写新的篇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怡璇 通讯员 赵含章 伊慧华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小贺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