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声,鲁迅夹烟事件定调,投诉人身份被扒,果然有情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06:00 1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以犀利的笔触揭露封建礼教与社会黑暗,开创了白话文创作的新纪元。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以犀利的笔触揭露封建礼教与社会黑暗,开创了白话文创作的新纪元。

他以文学为炬火照亮黑暗时代,以思想为武器唤醒民族灵魂,以人格为丰碑树立精神标杆,他的作品、思想与人格共同铸就了“民族魂”的永恒形象,使其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灯塔。

为了让后人记得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在他的家乡绍兴,特意设立了绍兴鲁迅纪念馆,使世人得以"走近鲁迅、感悟鲁迅精神"。

而且票价还是免费,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但就在前两天,绍兴鲁迅纪念馆却上了热搜。

原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幅墙画,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在纪念馆外,有一堵墙,鲁迅先生的画像就在墙上。

正是因为画作中的鲁迅手里夹着一支烟,很多游客去参观时,都会在这里拍照留念。

有人举着打火机摆动作,假装在给鲁迅点烟;还有人学着陪鲁迅一起抽烟,拍完照片发到朋友圈。

正是如此,这幅画成了纪念馆里人气最高的打卡点之一,其实,鲁迅夹烟的样子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课本里的插画、老照片、包括影视作品里,他都是这样,那支烟,几乎成了他形象的一部分。

但偏偏就有人看不惯,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孙女士”在“浙里办”平台上连续两次投诉,要求换掉这幅画。

她的理由是:鲁迅夹烟的画面会诱导青少年吸烟,甚至她还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将抽烟改为握拳,虽然只是个人的意见,但一经报道,立刻成了热门话题。

投诉一传开,当地文旅部门一开始的反应是“整改”,没想到这句话彻底点燃了舆论。

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有人说岳飞背后的“精忠报国”,是否被规划为纹身呢?武松打虎的老虎现在也是保护动物,是否要更改打老虎的事情呢?

还有语文课本上李白的将进酒,也是否在引导孩子喝酒呢?华佗没有证,是否要举报他无证行医呢?你孙女士不出来说说吗?

当然,也有网友说,你孙女士敢不敢去湖南投诉一位吸烟的伟人?很多人也纷纷给绍兴文旅部门打电话。

全国各地的网友都来表达态度,希望保留这幅画,文旅部门很快调整了立场,明确回应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就改动鲁迅的形象。

随后,人民日报也发文表态,提出“三尊重”——尊重鲁迅本人、尊重历史事实、尊重艺术呈现。

意思就是,鲁迅夹烟的样子不能乱改,但也不能被娱乐化或当噱头,事情本来以为到此为止,没想到网友们不依不饶,继续深挖这位“孙女士”的来头。

结果一查发现,她并不是单纯出于“关心青少年”的热心市民,而是另有一盘生意在打。

网友们发现,她在一个社交平台上有自己的账号,在账号上,她几乎每天都在发内容,主题很统一:传统香烟有害,电子烟危害更大。

看似是在宣传戒烟,可她最推崇的,是一种叫“尼古丁袋”的产品,在她的账号简介里写得明明白白,说自己就想让香烟和电子烟退出市场,由尼古丁袋来取代。

这样一来,她的真实身份就浮出水面了,孙女士可并不是单纯的“控烟志愿者”,而是一个在做替代品生意的商人。

她投诉鲁迅纪念馆的烟画,很可能不是单纯为了所谓的“公共健康”,而是想借这个热点话题,把流量引到自己产品上去,道理其实很简单。

她要是能制造出一波舆论,把“吸烟有害”的话题炒起来,就能顺势推广她一直宣传的尼古丁袋。

换句话说,她的目标根本不是鲁迅,而是想用鲁迅的画做流量入口,帮自己生意增加曝光。

可问题是,大部分人去鲁迅纪念馆,看到鲁迅手里夹着烟,第一反应并不会觉得这是在鼓励吸烟。

很多人反而觉得这很真实,甚至有人认为那一支烟,象征着鲁迅在病痛中依然坚持战斗的状态。

换句话说,这幅画让人产生的是亲近感和敬意,而不是模仿抽烟的冲动,因此,孙女士的投诉,不但没赢得支持,反而让人觉得她动机不纯。

鲁迅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手里夹不夹烟,而在于他的思想和文字,能唤醒一代代中国人。

守护这种真实与精神,是社会共同的责任,相反,那些借机炒作、唯利是图的人,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来源:文史鉴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