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玄宗“变脸”之前,谁能想到——一个能把盛世玩转的皇帝,最后遇到家国两头难的局面?说实话,历史上这种事儿挺多,但一到这个唐玄宗,味道就不一样了。你看看他前半生,是真有两下子,把唐朝弄得天儿都亮了,可等到了后半程,不知道是哪个“开关”没关好,“明君”说翻就翻,大
唐玄宗“变脸”之前,谁能想到——一个能把盛世玩转的皇帝,最后遇到家国两头难的局面?说实话,历史上这种事儿挺多,但一到这个唐玄宗,味道就不一样了。你看看他前半生,是真有两下子,把唐朝弄得天儿都亮了,可等到了后半程,不知道是哪个“开关”没关好,“明君”说翻就翻,大家伙也是真的摸不着头脑。
我也想象过,要是玄宗早点醒一醒,或许后来乱成一锅粥的安史之乱就不会来。他自己又怎么想的呢?是不是夜深人静时,摊开奏章,都偷偷皱过眉头?
说到底,这唐玄宗一路风风火火,其实也就跟咱们普通人一样,人到中年,有风骨,也有软肋。刚登基那会儿,他整天大刀阔斧,左手肃清宦官,右手拉拢士族,雷厉风行到让人侧目。那几年,宫里宫外,不少人都把他看成托天巨柱。老百姓也乐,米价便宜,房子不乱建,日子过得踏实,歌舞升平,颇有点“大唐梦”。
但你信不信,这种盛世光环拧得太紧,反倒容易绷断。玄宗对旧事精打细算,可家里那些恩怨——譬如太平公主那一摊子,兄弟姐妹的关节,全是一把火里熬出来的。宫廷里的风声和旧账,每天都挡在他门口。你说说,一个人能神通广大到什么时候?就算是皇帝,也会有失眠,也会迷茫。
插句话,你要是生活在大唐长安,或许真的会觉得日子太美了:白天在市集淘点好物,晚上听几句琵琶,谁还会去想宫里那些肚里不平的事儿呢?
可有时候,人啊,就是容易被自己绕进去。玄宗执念太深,自己扳过来的安静日子,有一刻不安稳,他就容易往回看。等到中后期,外头天灼热,宫里温度也高。朝里的气氛跟夏天刚下的暴雨似的,热热闹闹,可细品都是隐患。李林甫那个“口蜜腹剑”的家伙,见人就笑,背地里下刀子,那是高手中的高手,玄宗偏偏还挺依赖他,想留个太平。
人堆里,杨贵妃开始来了。那段事儿,像长安街头的一锅热油,谁都知道危险,但谁都觉得香。杨贵妃一笑,长安城都能发光。有人说,她夺了玄宗的魂,我偏觉得,这皇帝其实是终于松了一口气。一天到晚忙国事的人,给自己找点热乎气,谁不想?
这里你要琢磨,他不是不明白道理,他只是太累了。他用力把江山扛到头发花白,发现自己活成了楼上的孤影,杨贵妃让他想起自己还“有人味”。一念之差,天下大局就开始东倒西歪了。
安史之乱的前夜,宫里的灯火比以往都要明亮。那些动荡,其实早就有人察觉:边塞军心不定,大臣总在使眼色,可玄宗像是要用“家”的温度对抗“国”的冷漠。他悄悄放慢了脚步,手里的权杖不再挥舞,只剩一根念想。
讲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细节:后来,他在马嵬坡忍痛赐死杨贵妃的时候,老臣子和士兵们都以为这一刀下去,唐玄宗就能回到原来的样子——那个铁腕明君。可人一旦走过情感的深渊,回头路就不见了。那天之后,大唐盛世像散了的篝火,只剩些零星余烬。
再翻后面的历史,玄宗被迫退居一旁,看着儿孙接手江山。咱们常说父子间的误会最大的,偏偏这时候他发现,自己吃过的苦和做下的选择,子孙都未必懂。几百年间,史书把他的“转变”写得花里胡哨,可我觉得老唐玄宗最清楚,什么是无力挽回。盛世之后,他更明白,家国两难,没几个人是赢家。
写到这,这个问题其实还没有答案: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帝王“变了脸”?权利?情感?还是人性里最普通的怕孤独?
想想咱们生活里,其实也一样。谁没遇到过拿得起、放不下的东西?谁没在一顿饭后,突然对着窗子发过愁?唐玄宗只是活在了长安,他多做了一点,少错了一点,结局就变了味。
最后的感慨,我可不敢说玄宗是明是昏。人到了某个年龄,谁还没被情感磕绊一下?只不过,他是皇帝,我们都是看客。但那种波澜,是疼是惜,也许都留在心底了。
你说呢?如果换作你,是选择家,还是国家?如果只有一次机会,你会不会也犹豫?这个谜,估计到如今,也还没人能说清楚。
来源:香蕉林中采香蕉的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