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杭州某大学女生抱着12杯免费奶茶走出校门时,北京外卖小哥正骑着三轮车在宿舍楼下卸货,车斗里堆满了贴着“满18减18”的零食箱。这场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最后一战”的即时零售混战,正把大学城变成新的修罗场——马云的饱呗运力让学生骑手绕开保安送奶茶到寝室,王兴的校园
当杭州某大学女生抱着12杯免费奶茶走出校门时,北京外卖小哥正骑着三轮车在宿舍楼下卸货,车斗里堆满了贴着“满18减18”的零食箱。这场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最后一战”的即时零售混战,正把大学城变成新的修罗场——马云的饱呗运力让学生骑手绕开保安送奶茶到寝室,王兴的校园mini仓把泡面可乐塞进宿舍楼底,500亿补贴砸出1.2亿日订单的疯狂数据。但当学生们晒出“喝不完的奶茶”和骑手们晒出“日入千元”的工资条时,没人注意到:这场发生在大学巷弄里的配送大战,正在悄悄改写中国零售业的未来。
一、0元奶茶与三轮车骑手:被补贴点燃的校园狂欢
“现在下楼拿外卖像赶大集。”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李萌的手机里,美团、饿了么、淘宝闪购的优惠券已经堆到99+。她上周用3张“满25减21”的券,花12块钱买了4杯奶茶、2份炸鸡和1包薯片,“感觉不薅就是亏,室友们现在见面打招呼都是‘今天薅了几杯?’”
这场补贴大战的疯狂程度,连外卖骑手都始料未及。北京某高校周边的骑手老杨最近换了辆二手三轮车,“以前电瓶车一次装20单,现在三轮车能塞50单,从早到晚没停过,上周日赚了1300块。”但在杭州某高校打暑假工的学生王浩却快崩溃了:“我在饱呗运力当兼职骑手,一天送80单,从早上8点跑到凌晨2点,腿都快跑断了,求同学们别点了!”
数据显示,仅美团一家的日订单量就突破1.2亿单,其中高校订单占比超过30%。饿了么更放出狠话:“500亿补贴只多不少”,直接把“满18减18”的券撒进学生群。这场烧钱游戏的背后,是巨头们对2800万大学生的疯狂争夺——这群日均点单2.3次、月均奶茶消费12杯的年轻人,正在用指尖投票决定未来十年的零售格局。
但学生们的“薅羊毛”狂欢,本质上是巨头们的“用户习惯养成计划”。就像当年滴滴用1块钱打车培养出行习惯,现在5块钱一杯的奶茶、1块钱一包的薯片,都是在给未来的即时零售铺路。某互联网分析师直言:“现在烧1块钱,未来能从这些用户身上赚10块,这买卖太值了。”
二、为什么是大学城?巨头们的“试验田”野望
当美团把mini仓开进上海交大宿舍区时,阿里已经在浙江大学部署了200个“饱呗运力站点”。这场巷战的核心战场,为什么偏偏是大学校园?
答案藏在Facebook的发家史里。19年前,扎克伯格在哈佛宿舍敲出Facebook代码时,看中的正是大学生“需求高度统一、传播速度极快”的特点。现在的即时零售,不过是换了个赛道的复制粘贴——大学生每天的生活轨迹高度重合: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对零食饮料、文具日用品的需求几乎一模一样;他们乐于分享新事物,一个人发现“0元购”,整栋楼都会跟着下单;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现在用惯了美团,毕业十年后可能还是美团用户。
校园的封闭性更是天然优势。一所大学动辄几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却被围墙圈成了“独立王国”。在这里,用户获取成本极低——在食堂门口摆个摊发优惠券,一天就能拉1万新用户;配送效率极高——从mini仓到宿舍楼下,最远不超过1公里,骑电动车3分钟就能到。某平台校园负责人透露:“在大学城做即时零售,物流成本比市区低40%,但订单密度却高3倍,简直是完美市场。”
但最大的诱惑,是大学生的“消费升级潜力”。现在他们薅5块钱的奶茶,未来可能会买50块的水果、500块的化妆品、5000块的数码产品。美团数据显示,今年非餐饮类订单同比涨了70%,大学生买得最多的除了零食,竟然还有投影仪和游戏手柄。“现在用即时零售买泡面的学生,十年后就是用即时零售买茅台的中产。”这才是巨头们的终极野心。
三、外卖进寝室:保安与骑手的“猫鼠游戏”
“同学,你的外卖到了,在西门栏杆这儿!"每天中午12点,各大高校的校门口都会上演这样的魔幻场景:骑手把外卖挂在栏杆上,学生隔着铁门取餐,像极了监狱探监。这种“最后100米”的配送难题,成了即时零售最大的拦路虎。
高校的顾虑不无道理。北京某医科大学辅导员张玲直言:“外卖小哥进校园,万一偷东西怎么办?万一骑车撞了学生怎么办?疫情期间养成的封闭管理习惯,不可能说改就改。”于是,各校纷纷祭出“防骑手大招”:有的用铁栏杆围出取餐区,有的在校门口装人脸识别,还有的干脆让保安24小时巡逻。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阿里的“饱呗运力”直接打出“学生骑手”牌——让学生兼职送外卖,保安总不能拦自己人吧?杭州某高校学生小林就加入了这个队伍:“用学生卡刷门禁,直接把奶茶送到寝室楼下,每单赚5块,一个月能赚2000多。”但问题很快来了:男生不能进女生宿舍,研究生楼不让本科生进,配送范围依然受限。
美团的“mini仓”则另辟蹊径:把仓库建在校园里,直接把货囤在学生眼皮子底下。上海交大的mini仓就藏在宿舍楼负一层,晚上11点下单,3分钟就能送到寝室门口。但这招也有bug——学校便利店老板集体抗议:“mini仓卖得比我们便宜,还24小时营业,这是要逼死我们啊!”
这场“猫鼠游戏”的背后,是即时零售的“最后100米”困局。某物流专家坦言:“现在的解决方案都是权宜之计,真正的突破可能要靠无人配送。”目前,阿里已经在清华园测试无人配送车,美团的无人机也在深圳高校试点,但何时能大规模普及,还是未知数。
四、不是外卖战,是零售帝国的“生死赌局”
当饿了么和淘宝闪购整合为“即时零售业务”时,这场校园巷战的本质终于暴露——这不是外卖之争,而是阿里和美团在即时零售赛道的“生死赌局”。
传统电商的增长已经见顶。去年全国网络零售额增速只有7.2%,而即时零售增速超过50%,2030年规模将突破2万亿。这意味着,谁能拿下即时零售,谁就能掌控未来十年的零售话语权。
美团的打法是“从外卖到万物”。靠着300万骑手,美团已经把即时零售的触角伸向生鲜、药品、数码产品,甚至鲜花蛋糕。现在进攻校园,就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万物到家”的忠实用户。
阿里的反击则是“从电商到即时”。淘宝8亿用户是最大底气,现在把饿了么的配送能力和淘宝的商品池结合,相当于给8亿人装上“1小时达”的翅膀。某阿里高管直言:“以前淘宝是‘隔日达’,现在要变成‘小时达’,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堪比当年的“千团大战”。但不同的是,这次巨头们拼的不是补贴,而是生态。美团拼的是“骑手网络+本地商家”,阿里拼的是“电商生态+菜鸟物流”,京东拼的是“供应链+品质商品”。某行业观察家警告:“现在不进场,未来连汤都喝不到。就像当年苏宁忽视电商被颠覆,现在忽视即时零售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
五、学生党狂欢过后,谁来买单?
当学生们抱着免费奶茶拍照发朋友圈时,可能没意识到:这场狂欢的账单,最终会由所有人一起买单。
补贴总有停的那天。当年滴滴烧钱过后,打车费涨了3倍;共享单车大战结束后,押金难退成了常态。现在5块钱的奶茶,未来可能会涨到15块;现在1块钱的配送费,未来可能会变成10块。某平台内部人士透露:“补贴只是为了抢占市场,等用户习惯养成,涨价是必然的事。”
更危险的是“消费主义陷阱”。00后大学生是在互联网泡沫里长大的,他们习惯了“先薅羊毛,再谈需求”,却忘了这些低价商品背后的成本。某高校辅导员忧心忡忡:“现在学生宁愿点外卖也不去食堂,宁愿买网红零食也不吃饭,长期下去不仅影响健康,还会养成非理性消费习惯。”
但这场战争停不下来了。即时零售就像一列加速的火车,巨头们是司机,学生们是乘客,所有人都被裹挟着向前。未来的校园里,可能再也没有“半夜饿了啃泡面”的无奈,却可能多了“外卖依赖症”的悲哀。
结语
当马云和王兴在大学城厮杀时,他们争夺的不是今天的奶茶订单,而是明天的零售帝国。这场巷战的每一个细节——学生骑手的电动车、mini仓的货架、保安的对讲机,都在重塑中国零售业的未来。或许若干年后,当我们习惯了万物1小时达时,会想起2025年那个夏天,大学生们抱着免费奶茶,在夕阳下笑得像个傻子。而这场狂欢的代价,才刚刚开始显现。
来源: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