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四普”新发现!这座95岁高龄的图书馆见证抗战时期的文化坚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22:36 3

摘要:在嘉陵江畔的松林坡旁,一座青瓦灰砖、朱门红柱的建筑静立于重庆大学A区校园内。这座呈“十”字形布局、檐角飞翘的临江小楼,自1933年建成以来,历经九十二载风雨洗礼,从重庆大学的首座专属图书馆,到如今的博雅学院所在地,始终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迁。

在嘉陵江畔的松林坡旁,一座青瓦灰砖、朱门红柱的建筑静立于重庆大学A区校园内。这座呈“十”字形布局、檐角飞翘的临江小楼,自1933年建成以来,历经九十二载风雨洗礼,从重庆大学的首座专属图书馆,到如今的博雅学院所在地,始终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迁。

近日,重庆大学图书馆旧址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多维价值,被列为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在新时代背景下延续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记忆。

重庆大学图书馆旧址。 沙坪坝区文管所供图

8月25日,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大学图书馆旧址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人文精神与社会功能被列入重庆四普新发现,是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地方建筑及战时社会的关键实物遗存。

中国西部近代高等教育知识管理规范化的开创性见证

重庆大学图书馆究竟有多少年历史?

“准确地说,95年。”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大学图书馆始创于1930年,1933年从原菜园坝杨家花园迁到现址,建成后即承担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原始职能,成为学校文献收藏与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

也就是说,旧址建筑的年龄要小于重庆大学图书馆的馆龄。

拍摄于1934年的重庆大学图书馆。 沙坪坝区文管所供图

在旧址修建初期,图书馆就显示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据统计,到1935年,馆藏图书已达32914册,这些藏书重点聚焦建筑、机械、土木等工科领域,有力地支撑了学校早期以工科为主的学科体系发展。更令人瞩目的是,1932年起,图书馆相继制定了《重庆大学图书馆规程》(6条)和《重庆大学图书馆借阅书籍规约》(17条),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西部高校图书馆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一步。

拍摄于1934年的重庆大学图书馆阅览室。 沙坪坝区文管所供图

重庆大学图书馆还统一使用先进的分类法编纂“目录索引”,建立了系统性的文献管理体系。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图书流通效率,更开创了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知识管理体系的科学化先河。

在当时战乱频仍、教育资源匮乏的背景下,重庆大学图书馆的这些实践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后来西部高校的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本。

图书馆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坚守的见证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教育机构开始大规模西迁。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自然成为内迁高校的重要集聚地。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30余所高校迁至重庆,居全国之冠,形成了独特的战时教育生态。

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重庆大学图书馆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央大学、中华职教社等机构内迁至重庆,以沙坪坝为中心形成的沙磁文化区需要资源共享的平台,重庆大学图书馆自然成为跨校际学术资源共享的重要枢纽。

在敌机频繁空袭的艰难环境下,图书馆仍然坚持开放,师生们在空袭间隙坚持到此查阅资料、从事学术研究。

为了更好地服务战时科研需求,图书馆在20世纪40年代不仅继续收藏中文典籍,还千方百计引入大量外文期刊,为工科研究提供国际前沿资料。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支持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的开展,为抗战时期的工程技术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正如学者张锦郎在《中国图书馆事业论集》中所说:“抗战时期,图书馆事业虽然受到战争的影响,改变其形式与内容,但图书馆事业只有发展,并没有退缩。”重庆大学图书馆正是这一精神的杰出代表,在特殊时期成为传播文化与传承学术的重要物理空间。

老建筑再现从中西合璧到功能传承的美学典范

重庆大学图书馆旧址不仅因其历史功能而珍贵,其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融合中西美学的艺术精品。

旧址整体建筑采用砖木结构营造技法,青瓦灰砖、朱门红柱的古典形制彰显中式建筑美学,而小青瓦屋面、翘脚飞檐、檐下撑拱等细节则延续了巴蜀民居传统,展现出强烈的独特性和地域性。

重庆大学图书馆旧址整个建筑呈“十”字形平面布局,而旧址也因这独特的造型,有了一个外号——“飞机楼”。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将象征意义融入建筑设计的手法,使其成为民国时期建筑艺术与社会思潮结合的典型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旧址与同时期建成的理学院楼(沈懋德设计)、工学院楼(刁泰乾设计)等建筑形成有机的空间联系。其“十”字形平面与理学院的“山”型布局相互呼应,完美体现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设计原则,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均衡与秩序感。这种建筑群的有机组合,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更创造一种庄重而宁静的学术氛围。

近年来,学校对图书馆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通过保留原结构与材料,延续建筑的历史真实性与功能性。现今作为博雅学院所在地,图书馆旧址继续履行育人使命,仍在学术活动中发挥作用,实现了从传统知识仓库到现代人文教育的功能延续与精神传承。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