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是微创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于临床传统内科学和外科学之外的第三大临床学科。介入治疗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如DSA、B超、CT等)在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将特殊的穿刺针、导管等插到病变器官、组织,通
前言
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是微创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于临床传统内科学和外科学之外的第三大临床学科。介入治疗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如DSA、B超、CT等)在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将特殊的穿刺针、导管等插到病变器官、组织,通过穿刺针或导管直接注入药物、栓塞剂或置入支架等方式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为给广大同道提供肝病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国际肝病》携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薛峰副教授共同创办“国际肝病-介愈肝胆”栏目,每月定时分享介入领域的最新研究,传达规范治疗理念,追踪介入治疗的最新动态,以期对相关领域专家、研究人员及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研究或工作有所裨益。
腹水是进展期慢性肝病(ACLD)合并门静脉高压(PH)患者最常见的失代偿期事件(D’Amico G, et al. J Hepatol 2022;76:202–207.Balcar L,et al.JHEP Rep 2022;4:100513)。大量腹腔穿刺放液、白蛋白输注及利尿治疗通常可控制此类患者的症状(Wong F.JHEP Rep 2023;5:100749)。然而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复发性或顽固性腹水(Nadim MK,et al.J Hepatol 2024;81:163–183.De Franchis R, et al. J Hepatol 2022;76:959–974)。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从而使多数患者腹水消退并整体改善生存率(Bureau C,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7;152:157–163)。
值得注意的是,TIPS术后大多数失代偿事件发生在术后前3个月内(Piecha F, et al. JHEP Rep 2019;1:90–98)。中量/大量腹水会直接引发症状并常需干预治疗,而少量腹水仅能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 Hepatol 2018;69:406–460)。关于少量腹水的治疗价值及预后意义目前仍存争议(Theodorakopoulos T,et al. Ann Gastroenterol 2021;34:93–103)。虽有证据表明临床显性腹水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升高相关,但关于TIPS术后少量腹水的临床意义尚缺乏足够数据支持(Queck A, et al. Hepatology 2023;77:466–475)。
Jhep Reports于2025年1月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TIPS术后三个月存在少量腹水提示肝硬化患者临床结局较差》的文章。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比较TIPS术后3个月不同腹水状态(无腹水、少量腹水、中量/大量腹水)与预后的相关性。
该研究包括2000年至2022年在德国三个中心所有因顽固性腹水接受TIPS(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治疗的623例ACLD患者。纳入标准包括:2009年至2021年期间在汉诺威医学院接受TIPS的患者(汉诺威队列),以及2000年至2022年期间在维也纳医科大学或2000年至2018年期间在福莱因特医院接受TIPS的患者(维也纳队列)。该研究仅纳入术后3个月完成随访并具备腹部超声检查数据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活动性恶性肿瘤、肝细胞癌、既往肝移植史或临床数据不全者。
54例患者因既往肝移植史、肝脏/肝外恶性肿瘤病史或临床数据不完整被排除。此外,TIPS术后90天内另有277例患者因临床随访资料不全被排除(其中88例死亡,6例接受肝移植,100例失访,83例尽管临床随访超过90天但未进行3个月超声检查)。最终纳入292例患者,分为无腹水(n=105)、少量腹水(n=82)和中/大量腹水(n=105)三个组(图1)。中位随访时间为678天。主要终点为无移植生存期,次要终点为3个月超声检查后进一步失代偿事件的发生率。为探究3个月时不同腹水的临床意义,该研究开展了两项分析:(1)比较3个月时无腹水、少量腹水、中/大量腹水三组的预后差异;(2)专门对比3个月时存在少量腹水与无腹水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
图1. 研究概况
该研究纳入患者以男性为主(n=292,71.6%),平均年龄为57.7岁。酒精性肝病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71.6%)。所有患者均因顽固性腹水接受TIPS治疗,其中24例(8.2%)同时有门静脉高压相关出血史。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显示:105例(36.0%)无腹水,82例(28.1%)存在少量腹水,105例(36.0%)存在中/大量腹水(表1、表2)。
术后3个月中/大量腹水组的患者MELD评分和FIPS评分均呈现升高趋势(3个月MELD:14 vs. 14 vs. 16;P=0.090;3个月FIPS:-0.24 vs. -0.26 vs. -0.17;P=0.082)。中/大量腹水组的患者PPG相对下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62.0%±14.8% vs. 63.2%±14.1% vs. 57.2%±15.2%;P=0.017)。值得注意的是,在术后3个月时,不同腹水程度组间利尿剂使用率及平均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表1)。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表2. 患者基线特征
01
无移植死亡率和进一步失代偿发生率
纳入的292例患者中,44.5%(n=130)的患者出现进一步失代偿事件,50.7%(n=148)的患者死亡。重要的是,TIPS术后无腹水残留组患者的无移植死亡率最低,而中/大量腹水组最高(18.6% vs. 30.6% vs. 48.8%;P=0.007)。同时,三组间肝移植累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2.7% vs. 7.1% vs. 17.9%;P=0.169)(表3、图2)。
表3. 无移植死亡率和进一步失代偿发生率
图2. 术后3个月无移植死亡率
术后3个月存在少量腹水的患者进一步失代偿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腹水组(SHR=1.76;95%CI:1.14-2.73;P=0.011)。应用两种不同的模型进行调整后仍得到相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3个月时存在少量腹水与无移植死亡率显著升高相关(SHR=1.69;95%CI:1.13-2.53;P=0.011)。应用两种不同的多变量竞争风险回归模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在多因素分析中,存在少量腹水与无移植死亡率相关(表4、图3)。
表4. 术后少量腹水与无腹水对病情进一步恶化及死亡风险的影响
图3. 单变量竞争风险分析中与无腹水状态下的生存率对比
因顽固性腹水接受TIPS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存在少量腹水发生进一步失代偿的风险及无移植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无腹水残留的患者。
翻译&解读
赵明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专家简介
罗薛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
医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解读 赵明
审校 罗薛峰
来源:健康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