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籍《太上感应篇》中记载,文昌帝君曾降世点化世人,言教子之道实乃修身之本。他告诫世人,孩子如同幼苗,父母便是那园丁,能否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关键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当代家长虽重视孩子教育,却常常误入歧途,不知从何着手。文昌帝君开示:父母若能做好这三种作为
古籍《太上感应篇》中记载,文昌帝君曾降世点化世人,言教子之道实乃修身之本。他告诫世人,孩子如同幼苗,父母便是那园丁,能否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关键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当代家长虽重视孩子教育,却常常误入歧途,不知从何着手。文昌帝君开示:父母若能做好这三种作为,孩子必成大器。究竟是哪三种作为?它们又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呢?
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李明的中年男子。他是镇上的小学校长,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每当有家长来请教他如何教育孩子时,李明总会微笑着说:"我只是依照祖先留下的智慧,加上多年的教育经验罢了。"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李明年轻时并非如此睿智。二十年前,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村里教师,教学方法生硬,对待孩子们也缺乏耐心。当时,他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小名叫豆豆,但他对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毫无头绪。
那一年冬天,李明偶然在一家旧书店里翻到了一本泛黄的古籍,书名为《文昌帝君训世文》。出于好奇,他买下了这本书。当晚,他在昏黄的灯光下阅读这本古籍,其中文昌帝君关于教育孩子的智慧让他茅塞顿开。
"孩子能否成栋梁之材,系于父母这三种作为。"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李明迷茫的心。
文昌帝君的第一种作为是"以身作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通过模仿父母而形成的。
李明回想起自己的行为,常常在孩子面前发脾气,有时还会说些不雅之言。他突然明白,自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从那天起,李明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尽量保持温和有礼的态度。
有一次,他的妻子张兰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珍贵的花瓶,李明本想发火,但看到豆豆正在一旁玩耍,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对妻子说:"没关系,东西可以再买,注意别伤到手。"豆豆抬头看了他一眼,眼中闪烁着惊讶和钦佩。
慢慢地,李明发现豆豆也变得更加温和,不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发脾气。一天,他看到豆豆的一个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他的玩具,豆豆竟然说:"没关系,我们一起修好它吧。"这一刻,李明知道,自己的改变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文昌帝君的第二种作为是"注重德行教育"。在古代,人们常说:"无德而富贵,譬如衣绣夜行,其谁知之?"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即使拥有财富和地位,也如同在黑夜中穿着华丽的衣服一样,不会被人看见和尊重。
李明开始在家中和学校里重视德行教育。他不仅教导豆豆和学生们学习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他常常讲述历史上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物故事,如岳飞、诸葛亮等,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忠诚、勇敢和智慧。
有一次,豆豆在超市里拾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不少现金。李明没有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问他:"如果你丢了钱包,你希望捡到的人怎么做?"豆豆思考片刻,说:"我希望他能还给我。"李明点点头:"那么,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豆豆马上明白了,他们一起将钱包交给了超市的失物招领处。
这件事后,豆豆常常向李明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并询问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李明总是耐心地听着,然后引导他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通过这种方式,豆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
文昌帝君的第三种作为是"因材施教"。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点,纠正缺点,而非一味地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
李明观察到,豆豆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常常用筷子在桌子上敲击出节奏。虽然他本人更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学者,但他尊重豆豆的兴趣,为他报名了架子鼓课程。
豆豆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不仅学会了演奏架子鼓,还自学了吉他和钢琴。李明发现,随着豆豆在音乐上的进步,他的自信心也日益增强,这种自信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学习态度。原本在数学上有些困难的豆豆,开始主动向李明请教问题,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
李明在学校也采用了这种教育方法。他不再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给予不同的指导和鼓励。一些在传统科目上表现平平的学生,在艺术、体育或其他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随着李明教育理念的转变,他的教学方法也日益成熟。他开始在镇上举办家长讲座,分享文昌帝君的教育智慧。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十年过去了,李明从一名普通教师晋升为校长。他的学校以良好的校风和优异的教学成果闻名于周边地区。而豆豆也已经上了高中,不仅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
一天,李明收到了一封来自省教育部门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一个关于素质教育的研讨会,并作为主讲嘉宾分享他的教育经验。李明欣然接受了邀请,他决定以"文昌帝君的三种作为"为主题,向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传播这些宝贵的教育智慧。
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李明回顾了这些年来自己的教育历程。他意识到,文昌帝君的教诲不仅改变了他的教育方式,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如果没有那本古籍,他可能仍然是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的普通教师。
研讨会当天,会场座无虚席。李明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开始了他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同仁,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文昌帝君言:孩子能否成栋梁之材,系于父母这三种作为'。二十年前,我偶然读到这句话,它彻底改变了我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轨迹..."
李明的演讲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参会者表示受益匪浅。会后,有记者采访他:"李校长,您能再详细解释一下这三种作为吗?它们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示?"
来源:游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