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举史上唯一文武双状元:笔能安天下,枪能定边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9:58 1

摘要: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史上,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你知道有几个人能同时拿下这两个桂冠吗?

编辑|避寒

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史上,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你知道有几个人能同时拿下这两个桂冠吗?

历史上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叫郑冠,他的名字在史书中只出现过三次。为什么如此传奇的人物,会在历史长河中几乎消失?

长安城的春天,总是充满希望。

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礼部侍郎王起坐在考场的主位上,面前摆着一道题目:《丽龟赋》。

这道题出自《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需要考生以华丽的辞藻和深邃的思想来完成。

二十八名考生埋头苦思,其中一个年轻人,第一个交卷

他叫郑冠。

这一年,郑冠三十一岁,在那个"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年代,三十一岁中进士,算是年轻有为。更重要的是,他拿下了状元

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特别,毕竟,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状元多的是。文天祥是状元,王维是状元,就连大汉奸秦桧都是状元出身。

郑冠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满足于文状元

五年后,公元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同一个人,又站在了武举考场上

这次考试叫"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要通过这个考试,需要会射箭、用刀、举石头,还要懂军事谋略,郑冠又是第一名

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光绪年间废除,一千二百八十二年间,有且只有这么一个人,文武双科都是状元

想象一下现代的高考,如果有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都拿下了,会是什么概念?郑冠就是古代版的"双料学霸"

可是,这么牛的人,为什么你从来没听说过?

回到823年那个春天。

贡院里静得只能听到毛笔划过纸面的声音,二十八名考生面对同一道题目,有人咬笔杆,有人凝眉苦思,有人已经开始挥毫。

王起看着眼前这份答卷,眼前一亮

《丽龟赋》这道题,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的一场外交较量。当年楚共王想要问鼎中原,派使者到晋国,结果被晋国大夫的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

题目本身就很有深度,需要考生不仅文采飞扬,还要展现对政治智慧的理解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对考生综合素养的考验。你要懂历史,懂政治,懂外交,还要有文学功底,缺一不可

郑冠的文章写得如何,我们无从得知,史书只记录了结果状元。但能想象得出,他的文章一定既有春秋大义,又有汉赋风骨

同榜还有袁不约、李敬方、韩湘、顾师邕这些人。韩湘后来成了韩愈的侄子,在文学史上还留下一些痕迹其他人的名字,都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这就是唐代科举的残酷,即使能考中进士,也不一定能在历史上留名,更别说那些名落孙山的人了

唐代的文科考试,远比明清时期复杂,不是只考八股文,而是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等五十多科,甚至还有专门招收数学人才的明算科。

每一科都有自己的门道。明经科重记忆,背得越多越好;进士科重创作,考的是文学素养和政治见解。明法科专门培养法官,明算科培养会计师

进士科是最难的

难到什么程度?有个说法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考中明经科,已经算老了;五十岁考中进士科,还算年轻。

唐代进士科的录取率,比现在考清华北大还难,每年全国只录取二三十人,有时候甚至十几人

全国那么多读书人,最后只有二三十个人能中进士,这比例,绝对是万里挑一

郑冠三十一岁就拿下进士状元,在当时绝对是天才级别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打败了全国所有的读书人

考中状元后,郑冠进入官场,任户部郎中,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司长级别,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事务。

户部郎中在唐代算是不错的职位了,管的是国家财政,手中有实权。年薪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万,在长安城能买得起像样的房子,养得起一家老小。

对一个寒门出身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

许多进士中了榜,最后也就是个县令、县丞,能做到郎中这个级别的,已经算是人生赢家。

可郑冠不满足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什么野心?武状元

在别人眼里,郑冠已经功成名就了,文状元,户部郎中,前途无量,为什么还要去考武举?

这里面有个深层原因

公元828年,大和二年。

郑冠又出现在考场上,这次不是文考,而是武举。

消息传开,长安城都震动了

一个文状元去考武举?这在当时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情。就像现在一个文科状元突然要去考体育学院一样,让人匪夷所思

朝中有人嘲笑郑冠这是不务正业也有人佩服:这才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郑冠不管这些议论,该练的继续练,该背的继续背

武举是什么概念?不是简单的体能测试,而是综合性的军事人才选拔

唐代的武举,分为两部分:外场和内场

外场考技勇: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内场考兵法:军事理论、谋略才能、临敌应变

马射是最难的,要在奔跑的马背上,连续射中靶心,这需要多年的苦练才能做到

步射相对简单一些,在固定位置射箭平射考的是远程精度

马枪考验的是骑兵作战能力,要在马背上,用长枪刺中移动目标

负重就是举重,唐代的标准是举石头,至少要举起三百斤

摔跤考的是近身格斗能力

这些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兵法考试

要熟读《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军事经典。还要能分析历史上的经典战役,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试内容包括: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还要考军事理论,包括兵法谋略、将帅才能等等。

一个已经是文状元的人,居然还要去考武状元,这在当时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情。

郑冠做到了

"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这个科目的名字就很霸气。意思是要求考生有远大的军事谋略,能够胜任将帅之职。

同科还有一个叫李式的人,历史没有记录李式的排名,只记录了郑冠是第一

三十六岁的郑冠,既能挥毫泼墨写文章,也能弯弓射箭舞刀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这就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在那个崇尚文武兼备的唐代,郑冠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他是科举史上的绝对孤品

那么这么厉害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这里有个让人费解的现象。

郑冠的名字,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只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823年,文状元。 第二次:828年,武状元。 第三次:户部郎中,不知所终

就这样,没了

一个文武双科状元,在历史上的痕迹竟然如此稀少,这不符合常理。

你要知道,唐代对进士的待遇很高,进士出身的人,最后品级都不低,更别说状元了。

文天祥是状元,后来成了民族英雄王维是状元,成了诗佛郭子仪是武状元,位至宰相,封汾阳王

郑冠呢?户部郎中,就没了

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第一种可能:出身问题

唐代进士要想有大发展,光有才华还不够,还需要门第背景,需要高官权贵的赏识、提携和推荐。

郑冠很可能是寒门子弟,没有豪门背景,不善于官场投机钻营,即使文武双全,也只能在中等官职上打转

第二种可能:英年早逝

从郑冠能考中武状元这件事分析,他在828年时应该年轻力壮。毕竟武举需要真刀真枪的功夫,身体不好是过不了关的。

那他为什么后来销声匿迹?

很可能是英年早逝

想想也是,一个人既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要有过硬的武艺,还要懂军事谋略,这需要耗费多少精力?

天才的代价,往往是生命的透支

第三种可能:主动隐退

也许郑冠看透了官场的黑暗,选择了隐居

这种可能性不小唐代中后期,朝廷政治越来越复杂。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稍不小心就会卷入政治争斗

甘露之变就发生在834年,距离郑冠考中武状元只有六年。文宗想要除掉宦官,结果计划败露,朝中官员死伤惨重

也许郑冠早就预感到了什么,提前选择了退避

他的书法功底很深,元和九年,也就是814年,郑冠曾经为《济亭记》题字。这说明在考中文状元之前,他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

《济亭记》是什么?

这是一座亭子的记文,类似于现在的碑文,能够被邀请题字,说明郑冠在书法界已经有了地位

可惜,这部作品失传了连带着郑冠的书法风格,我们也无从了解

如果《济亭记》还在,我们也许能从中窥见郑冠的真实想法。也许能知道他为什么要文武双修,也许能知道他后来去了哪里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时间是最无情的杀手,它会抹掉一切痕迹

连文武双科状元都能被遗忘,还有什么是永恒的呢?

历史就是这样,给你留下无数谜团

一个文武双全的天才,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人只能通过寥寥几行记录,想象他当年的风采。

也许这就是郑冠最聪明的地方

在一个讲究出身、重视关系的时代,一个寒门子弟即使再有才华,也很难有大作为,与其在官场中沉浮,不如保持自己的纯净

笔能安天下,枪能定边疆

郑冠做到了第一句,也证明了第二句

至于第三句——功成身退,也许他也做到了

只是史书不记载而已。

这或许就是真正的智慧

参考资料:

人民网:《武士也可以考状元?专家揭秘历史上唯一的武举考试现象》

中国教育在线:《古代高考趣闻 唐朝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

央视网纪实台:《文武状元那些事儿》专题报道

来源:临云史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