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申论常常被考生戏称为“披着主观外套的客观题”,材料的选取和答案组织通常只是“看起来灵活”,但底层逻辑却从来不是任意发挥的主观创作,反而需要把“中译中”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发挥到极致。
申论常常被考生戏称为“披着主观外套的客观题”,材料的选取和答案组织通常只是“看起来灵活”,但底层逻辑却从来不是任意发挥的主观创作,反而需要把“中译中”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发挥到极致。
描述性的内容要不要写?政策支撑要不要写?目的和意义要不要写?这些都是很多备考人经常“纠结”的点,也是单从“着、了、过”“定状补”等语段性质不能直接下定论的。
来,举例分析,这些“困惑点”你都get了吗?
Question 1:
措施附带的目的或效果,要不要写?
▲ 图源《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
有时候材料会描述得很详细,但考生的观感却是陷入“这么多信息是否要提炼到答案里”的选择困难。
这时候需要区分具体情况,措施和效果的关联程度是否密切。比如真题中出现“开展技能培训”后面跟着“提升就业率”,这时候“提升就业率”作为效果应该写入措施要点。
比如,《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课程中对答案设计的讲解,“评选典型”与“感召人才”在内容上就是侧重评选的举措,达成了感召的效果,从题干要求的字数来看,不富裕的有限字数要尽可能花在“刀刃”内容点上,这样的“效果、目的、意义”等非必要信息,就可以省略不写。
Question 2:
人物的观点,要不要写?
▲ 图源《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
材料中领导、专家、群众的发言哪些有用?一般来说,领导讲话往往包含政策方向,专家提供专业分析,群众反映问题。但具体是否采用,要看是否与题目相关。
比如,2020年国考材料里群众抱怨停车难,如果题目要求提对策,这个就是问题来源,需要转化为对策依据。
比如,2024年国考副省级第二题“新民乐”的议论,题目设计就是从人物的议论中去提取归类信息。
比如,《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课程中提到的“乘客王女士”,借由人物视角一是传达了游客的体感情绪反馈,二是提示了“慢火车”的这个信息要素,就可以放进答案里。
有针对性地去接收这些人物话语给出的线索,去对照主旨要求,是仅烘托了气氛,还是提供了有效信息,才能不漏项也不过饱。
Question 3:
应用文只保留核心格式元素,可不可以?
▲ 图源《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
申论中的应用文写作,很多都是要求写大纲,也就是公文的简略版形式。但越是简略版,越说明保留呈现的都是必备内容。
比如简报需要标题、正文、落款,但考生可能遗漏落款日期。或者建议书中分不清问题与建议的对应,导致结构混乱。
在格式设计上,很多考生认定“有称谓就要有对应落款”,容易陷入误区。比如,《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课程中提到,讲话稿等题目是“有称呼而不是有称谓”,所以落款不是必要格式。
作为必考题型,应用文是完成规定动作便不会丢分的题型,但也是很多没有体制公文经验的考生“壁垒式”短板。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不确定性”疑问,建议从课程中学习到更多确定性答案。
Question 4:
问题和对应措施,要不要单独成段?
▲ 图源《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
很多题目要求“概括问题并提出对策”或“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那么要确保问题和对策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让阅卷人一眼看出你的对策在解决哪个问题,提出的对策能够有效回应材料揭示的核心问题。
也有很多考生纠结“问题”与“对策”在答案中是否必须一一对应?比如,《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课程中提到,考生可能按材料顺序分点,而不是逻辑归类。比如,把同类对策分散在不同段落,导致重复或混乱。
如果在答案组织设计方面笔力还不足,那为了确保自己满足题干“逻辑清晰或条理清晰”的要求,对要点信息是要进行一个必要整理,保证呈现的是一个“有序”的答案,坚持结果导向拿分为王,而不是纠结结构设计。
Question 5:
字数略超格子,可不可以?
▲ 图源《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
从申论题型的底层逻辑来看,其实“归纳概括”是贯穿始终的。“提取有效信息并整理成为逻辑清晰的文字段落”,简洁版就是一般概括,加上格式就是应用文,进一步提炼深耕和优化观点也就变成了大作文。
因此,回到“超字数”的源头,还是对信息的提炼或整理组织答案的某个环节,还有不足。
逆向思维来分析,答案字数的上限其实就包含了必要的格式(也就是换行或空格),即使是这样,也保留了足够覆盖答题要点的字数。多少分对应多少字,多少字对应多少要点,也就大概有了思路。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这个维度,而要回到归纳概括的元能力提升去。
Question 6:
大作文不写提纲,可不可以?
▲ 图源《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
《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课程中提到,不同记叙型内容的文体,申论大作文的论述风格是切实需要条理和逻辑呈现的。
“写什么”侧重脑力创作,“怎么写”反映笔力水平。作为分值较大的题目,大作文的预留答题时间也相应较多,而大体例的书写,容错空间是很小的。
也就是很多同学发现,越写越急的结果是越写越偏,完全没有了逻辑思路,除了堆叠字数,“分论点就是材料目录”既视感是常有的情况,而结果肯定显而易见。
大作文要有设计感,但不必“现设计”。有备而来的选手,通常不是靠几个普通“模板”来单一支撑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有写作瓶颈,建议去《2026国考60天上岸计划》课程里找找答案,大作文写作积木、“3X3构造”等等可学可及的理性方法,有效节省了备考人的主观脑力。
还有哪些你遇到的困惑,评论区来说一说吧。
公考生都在用的备考神器
来源:雪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