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社论 | 克罗恩病管理的变革性进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18:35 1

摘要:《柳叶刀》社论指出,克罗恩病治疗正经历从症状控制向预防疾病进展的战略转变。新型IL-23靶向药物古塞奇尤单抗和米利珠单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优于传统药物的疗效,标志着生物制剂治疗的重大进步。社论强调,尽管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但仍面临病因不明、个体化治疗缺失和全球疾

《柳叶刀》社论指出,克罗恩病治疗正经历从症状控制向预防疾病进展的战略转变。新型IL-23靶向药物古塞奇尤单抗和米利珠单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优于传统药物的疗效,标志着生物制剂治疗的重大进步。社论强调,尽管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但仍面临病因不明、个体化治疗缺失和全球疾病负担加重三大挑战。要实现真正突破,需加强头对头临床试验、开发预后生物标志物,并关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各国的发病率上升问题。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的治疗正经历重大变革。《柳叶刀》(The Lancet)最新发表的一项头对头临床试验显示,新型靶向IL-23的单克隆抗体古塞奇尤单抗(guselkumab)在改善长期结局(包括内镜应答和临床缓解)方面优于同时靶向IL-23和IL-12的单克隆抗体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柳叶刀》近期发表的另一项III期临床试验也证明了另一种靶向IL-23的药物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的疗效与安全性。这些药物是不断扩充的有效生物制剂谱系中的最新成员。早在1998年,首个用于克罗恩病的靶向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获批。此后,包括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等其他抗TNF药物、整合素受体拮抗剂(如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IL-12/23拮抗剂以及多种口服小分子药物相继获批。临床试验表明,早期使用生物制剂疗效优于传统的“升阶梯”治疗策略。这一新策略强调从单纯缓解症状转向优先预防疾病进展,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克罗恩病多在18至35岁间确诊,这个时期的患者大多正处于求学、职业发展或组建家庭的阶段。非特异性疲劳、发热、腹泻(常伴有血便)及腹痛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并发症如狭窄、瘘管或穿孔往往需要手术,甚至可能需要造口。希望通过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方法能及早控制病情,以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另外,尽管已采取许多措施来消除克罗恩病和炎症性肠病(IBD)的污名化问题,但年轻患者仍面临诸多挑战。克罗恩病是一种隐匿性疾病,由于缺乏理解、害怕受到评判,或因羞于、畏于谈论排便及如厕习惯,许多患者会感到孤立甚至被忽视。这种感受还因疾病本身的不确定性而加剧:患者不知道能缓解多久,也不确定何时需要更换另一种可能无效的治疗方案,因为该疾病目前的缓解率稳定在30%左右。对于有生育计划的患者而言,一些新型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改善治疗结局不仅依赖新药的出现。克罗恩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尽管关键驱动因素似乎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应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炎症及肠道菌群改变),且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因此,深入理解与克罗恩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和遗传风险因素,对于识别高危人群并制定预防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同时,对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理解不足限制了诊断工具的发展,目前只能依赖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血液或粪便),以及侵入性或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此外,也难以获得个性化的预后信息,如预测疾病进程、结局或治疗反应。由于未能充分理解最佳治疗顺序,治疗选择往往基于不断的试错(trial-and-error),且目前尚无经验证的预后生物标志物。EPIC-CD研究证实了外周血DNA甲基化特征可用于预测对维多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的治疗反应。这类研究是实现个性化治疗选择的重要步骤,但在临床应用前仍需进一步验证。为优化治疗决策,亟需开展更多头对头的药物直接比较试验。

这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1年,全球估计约有380万IBD患者,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大洋洲。但自21世纪初以来,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各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IBD(包括克罗恩病)病例数增加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观察性研究表明,向所谓西方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饮食习惯变化)与遗传易感性可能共同导致了全球IBD病例数增加。显而易见的是,克罗恩病和IBD已不再仅是高收入国家面临的问题。克罗恩病治疗方法的进步改变了许多患者的生活,使他们能够过上无需忍受身体衰弱和疼痛的积极生活。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对这种疾病的认识。 END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522-3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