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报道|五年,宜宾让文明从“律条”变成“习惯”——看一部条例如何改变一座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6:25 1

摘要:2020年8月,一部承载着五百万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地方性法规——《宜宾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它的出台,填补了宜宾文明行为促进领域的立法空白,标志着这座长江首城的文明建设从“道德倡导”迈入“法治规范”的新阶段,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丨宜宾融媒 张茂洁

法为纲,德为魂,文明行则城市兴。

2020年8月,一部承载着五百万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地方性法规——《宜宾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它的出台,填补了宜宾文明行为促进领域的立法空白,标志着这座长江首城的文明建设从“道德倡导”迈入“法治规范”的新阶段,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厚植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活力满满的宜宾 张元戎 摄

五载春秋流转,从街头巷尾的细微变化到城乡风貌的整体跃升,从市民行为的悄然转变到社会风尚的持续向好,《条例》如春雨般浸润着戎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宜宾以《条例》为遵循,将法治的刚性约束与道德的柔性滋养深度融合,在机制构建中夯实文明根基,在全民实践中培育文明新风,让“崇德善行・宜人宜宾”的理念从“纸上条文”变为“街头风景”,从“制度要求”化为“行动自觉”,绘就了一幅文明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动画卷。

立规矩明导向

法治为纲绘就文明底色

“城市文明建设,既要靠宣传引导,更要靠制度托底。”这是宜宾推进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深刻共识。《条例》实施五年来,宜宾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实施、社会共建、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让文明建设有了“主心骨”和“方向盘”。

在顶层设计上,宜宾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五年来,市委书记、市长多次深入社区、市场、背街小巷督导调研,并多次作出批示指示,推动形成“全市一盘棋谋划、一把手主抓、一股劲落实”的推进态势。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围绕《条例》,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开展了文明城市建设、交通秩序维护等系列专题调研,推动《条例》贯彻落实取得实效。市文明办每年印发责任清单和任务分解表,将155个市级部门、2021个市级及以上文明单位与社区“结对子”,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

社区网格员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制度协同是关键。宜宾同步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协调机制方案”,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配套出台不文明行为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移风易俗治理等措施,构建起“总体规划+专项文件+配套措施”的制度闭环。

“过去治理‘牛皮癣’光靠清理,已对900余个涉乱张贴又不清理的电话作停机处理,从源头遏制了乱象。”城市“牛皮癣”治理取得实效。五年来,通过“马路办公”“网格管理”等举措,宜宾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治理,截至2024年,完成1100余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真正实现方便于民。

从“习惯养成”到“文明自觉”

精准治理提升城市品质

《条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五年来,宜宾以《条例》为剑,直指城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

文明交通是最直观的变化。宜宾持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五年来,累计新增425套违停抓拍系统,查处机动车不礼让行人1.6万余起、非机动车交通违法202万余起、乱停乱放车辆94万余起。从“见缝插针”乱停车到“按位停放”守秩序,从“抢灯越线”闯红灯到“礼让三分”守规则,交通文明的进步写在街头巷尾。2023年,宜宾在央视中秋晚会、全省文旅大会期间开展“城市文明大行动”系列活动50余场,出租车司机主动擦拭车身、志愿者街头劝导的画面,成为城市文明的鲜活名片。

智轨行驶在宜宾城区 王宇 摄

文明实践同样焕发新生。珙县举办集体升学礼,将 “赶人情” 的攀比陋习变为“感亲恩、谢师恩”的文明新风;翠屏区思坡镇情景剧《不要彩礼要幸福》登上全省农村移风易俗展演舞台,让“婚事新办”理念深入人心。在屏山县夏溪乡,“索玛花开”服务队的“代办女骑”为留守老人跑腿办事,“童伴妈妈”陪伴留守儿童成长,五年间足迹遍布山乡,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打通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

特殊群体的需求被温柔接住。江安县扶残助残协会的“让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组织轻度残疾人帮助重残家庭做家务,为照料者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减负、济困、救心、授渔”四维服务体系,被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作为辐射全国重点项目推广,协会也于2024年被省政府残工委表彰为助残先进集体。

“以前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现在靠帮忙洗衣做饭能挣钱,心里亮堂多了。”参与项目的轻度残疾人王大姐的话,道出了文明实践的温度。

树榜样润人心

德治教化涵养城市气质

法治是硬约束,德治是软浸润。五年来,宜宾持续挖掘群众身边的“善”与“美”,用榜样的力量点亮文明之光,让“崇德善行”成为城市的精神标识。

在先进典型选树上,宜宾构建起“凡人善举—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的培育链条。截至目前,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4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93人入选“四川好人榜”,13人获评四川省“新时代好少年”,他们用平凡之举擦亮了“崇德善行·宜人宜宾”品牌,诠释了新时代宜宾城市精神。2024年12月19日,宜宾市召开表彰会,对5名见义勇为勇士、4个见义勇为先进群体以及2024年第一批平安建设凡人善举个人(群体)进行授奖,其中最高奖励达20万元。这些榜样的故事通过媒体宣传、专场巡讲走进千家万户,让“学好人、做好事”蔚然成风。

7月31日,“崇德善行 宜人宜宾”2025年上半年“宜宾好人榜”发布 常梓茗 摄

未成年人是文明传承的希望。2024年2月26日,以“宜宾娃娃爱国爱家”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学《爱国主义教育法》活动在赵一曼纪念馆举行,这一幕登上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宜宾持续推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实践,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强国复兴有我” 中小学生“我心中的四史人物”专场故事会等活动,让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滋养童心。“以前孩子乱扔垃圾说不听,现在看到‘新时代好少年’宣传画,会主动把果皮扔进垃圾桶。”家长李女士的感受,印证了榜样教育的成效。

文明创建成果丰硕。2020 年宜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众满意度逐年攀升至 96.33%,2025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25年江安县“一届一创即成”,获评第七届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截至2025年,累计建成全国文明村镇20个、文明单位24 个、文明家庭4户、文明校园4所。

从“宣传覆盖”到“文化生根”

全域发动激发参与热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小品在广场矗立,公交站台的公益广告讲述文明故事,社区凉亭里老人孩子共读《条例》手册……五年来,宜宾让文明宣传“抬头可见、驻足可学”,让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媒体宣传构建矩阵。市内主要媒体开设“宜宾城市文明在行动”总栏题,五年来,累计刊播《漫说文明条例》《文明大家谈》等报道与公益广告5万余条;举办《条例》有奖知识问答、专场故事会,开展“文明有‘礼’”网络答题活动,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刷短视频能学条例,看晚会能懂文明,宣传方式接地气!”市民张先生的点赞,道出了宣传创新的魅力。

8月14日,2024年戎州“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颁奖仪式举行 黄铄然 摄

社会氛围处处可见。宜宾在主城区户外广告牌、LED显示屏、公交站台全覆盖文明公益广告,新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景观小品200余处、“好人广场”12个,让“讲文明树新风”融入城市肌理。在兴文县古宋镇百家渡社区,家风家训文化长廊成为居民纳凉学习的好去处;长宁县花滩镇宁春村陈国华家的“勤俭治家”牌匾,让优良家风在乡村传递,其家庭2023年获评长宁县十佳家规家训家风。

文化活动浸润人心。宜宾将《条例》内容融入文艺创作,推出《文明宜宾靓起来》等作品;开展“我们的节日”“三下乡”“强国复兴有我”等活动覆盖城乡。2023年,四川省委宣传部在宜宾举办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班,宜宾2024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以现场教学方式分享经验,得到广泛认可。

五年耕耘,硕果盈枝。从长江岸边的生态之变到社区邻里的友善之举,从乡村宴席的新风尚到校园里的礼仪之教,《条例》已成为宜宾文明建设的“导航仪”和“度量衡”。站在新起点,宜宾将继续以法治为笔、以文明为墨,在长江首城的大地上续写更多“崇德善行・宜人宜宾”的新篇章,让文明之花越开越艳。

来源:高县融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