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88年与中国一汽建立合作关系,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深耕已跨越37个春秋。这段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放转型,更记录了外资品牌如何从单纯的技术输入者转变为产业生态共建者。
自1988年与中国一汽建立合作关系,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深耕已跨越37个春秋。这段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放转型,更记录了外资品牌如何从单纯的技术输入者转变为产业生态共建者。
8月7日,一汽奥迪举办技术周暨Q6L e-tron家族、A5L上市发布会,通过多维度的策略布局展现了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活动以科技展示为核心,系统呈现了奥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并邀请核心科技企业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形成技术协同效应,为豪华出行场景的构建提供了具体支撑。
此次上市活动在传播策略上呈现三个特点:其一,采用用户易于理解的语言与场景化展示方式传递产品信息,强化消费者对技术优势的认知;其二,通过视觉效果突出的舞台设计与沉浸式体验,延续奥迪品牌一贯的豪华质感;其三,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矩阵,结合跨部门协同的终端联动机制,形成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获客链路。
本次活动也成功实现了传统豪华品牌与新兴市场趋势的平衡。一汽奥迪针对当前消费者购车时追求品牌直连、价格透明及便捷服务的需求,创新推出豪华品牌“融合直售”模式。这一模式以经销商体系为基础融合直营优势,通过官方平台实现线上下订、全国统一价格、个性化定制及自由选装服务,同时依托广泛经销商网络提供本地化服务与现车快速交付,形成价格透明化、流程高效化、体验个性化的全新购车生态。
奥迪的长期主义战略,正是一汽奥迪“56789”体系以数据化运营为核心,构建起支撑品牌发展的多维架构——近50万全链路就业岗位形成人才蓄水池,600家经销商网络实现服务触点全国覆盖,7000亿元累计纳税体现企业责任与运营稳定性,8大生产基地保障产品品质可控,900万用户基本盘奠定市场信任基础。这一体系通过就业贡献、渠道覆盖、财税实力、制造保障及用户沉淀五大维度协同运作,既巩固了传统燃油车市场优势,也为电动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技术引进者到产业共建者
Q6L e-tron的推出,是一汽奥迪在中国市场进入深度协同创新的新阶段。通过与华为共建智能驾驶算法,奥迪针对中国复杂路况优化传感器融合方案,打造出深度定制的华为乾崑智驾®技术使城市NOA功能更贴合本土用户需求;联合思必驰开发的智能语音系统,则通过多场景交互设计提升了人机交互效率。
在三电系统领域,宁德时代提供的NCM811电芯与奥迪设计的铝合金电池壳体结合,既实现了107千瓦·时高能量密度,又通过Stop TP阻止了热扩散设计保障安全性能。这种“技术定制+本地化生产”的模式,推动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长春生产基地实现90%零部件本土供应,形成覆盖电池模组到智能系统的全链路国产化体系。
这种合作模式产生的经济效应尤为显著。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长春生产基地的智能制造升级直接带动东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200余家本土供应商进入豪华车供应链体系,形成庞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奥迪不断推动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生产环节的绿色改造,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实践样本。这种产业链协同创新,既保持德系精工的技术纯粹性,又孵化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一汽奥迪Q6L e-tron便是代表。
模块化开发与电动化传承
基于奥迪与保时捷联合研发的PPE豪华纯电平台,一汽奥迪Q6L e-tron展现出模块化开发的灵活性。该平台支持B级至D级车型轴距、轮距的动态调整,可快速响应细分市场需求。
一汽奥迪Q6L e-tron搭载全域800伏高压平台,配合最高270千瓦充电功率,可实现CLTC工况下765公里续航能力。其“Bank Charging”智能充电系统通过高压平台集成技术,支持10分钟补充294公里续航的快速补能效率,从10%电量充至80%仅需20分钟。该方案采用串并联自适应切换设计,兼容800伏/400伏充电设备,通过电压模式智能调节优化充电效率,形成覆盖新旧充电设施的完整解决方案。
新车采用的五域智控E³ 1.2电子电气架构通过千兆以太网集成娱乐、驾驶、智驾功能,为无图L2级辅助驾驶能力提供硬件基础,体现一汽奥迪在电动化时代对“德国精工”的传承,既保持底盘调校等传统优势,又通过电子电气架构升级实现功能扩展。
这种技术布局在市场竞争中显现独特价值。在35万元到40万元的细分市场,一汽奥迪Q6L e-tron以“买得值、用得省、用得安心”的全周期解决方案突破行业困局。在一汽奥迪“油电共进”的战略下,消费者对德系豪华电动化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这种精准的市场切入,有效填补德系品牌在这一价位的空白,通过“技术下放+体验升级”的闭环,推动豪华车市场从“参数竞争”转向“价值洞察”。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策源地
奥迪在华技术布局产生多重联动效应,其价值远超单一产品成功。一汽奥迪Q6L e-tron的推出,实质上完成了从“场换技术”到“技术输出”的角色转换。这种转变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中国制造的豪华电动车开始参与全球定价体系,二是基于中国市场的创新成果,如800伏高压平台、深度定制的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等正在加速反向输出全球市场。这种双向流动打破过往技术引进的单向模式,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进入全球产业规则制定者的行列。
奥迪的转型证明外资品牌深度融入本土创新生态的可行性。通过技术嫁接、产业协同和标准输出,中国汽车工业探索出“传统制造底蕴与新兴技术赋能”的转型路径。这种模式既保持了豪华品牌的技术纯粹性,又孵化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提供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