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加沙——篝火和废墟间的二十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5:09 1

摘要:烈日下,以军士兵把一些哭喊着不愿离开的犹太人带离他们的居所,也有一些犹太人平静地收拾行李,在登上撤离的大巴士前,再回首看一眼自己的家。随着推土机的轰鸣,那些犹太人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所被夷为平地。

新华社开罗8月26日电记者手记|加沙——篝火和废墟间的二十年

新华社记者王昊

二十年前,记者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那是2005年夏天,时任以色列总理沙龙正推行加沙单边撤离计划。

烈日下,以军士兵把一些哭喊着不愿离开的犹太人带离他们的居所,也有一些犹太人平静地收拾行李,在登上撤离的大巴士前,再回首看一眼自己的家。随着推土机的轰鸣,那些犹太人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所被夷为平地。

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至2005年犹太人撤离前,以色列政府已在加沙地带修建21个定居点。有“定居者之父”之称的沙龙强行推行加沙单边撤离计划,是意图隔离巴以地区,为以色列带来安宁。

深夜里,巴勒斯坦人涌进空荡荡的犹太人定居点,燃起篝火庆祝。人们彻夜无眠,摩托车和汽车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呼声,响彻夜空。

记者的镜头聚焦一张张兴奋的面庞。“巴勒斯坦国更近了,不是吗?!”有个年轻人冲到记者跟前,挥舞着巴勒斯坦国旗,高兴地大叫。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正出现在中东,“圣地的和平已经伸手可及”。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这“圣地的和平”终究没有到来。

尼罗河畔湿热的空气从窗外拂来,记者看着电视直播中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空袭仍在继续,眼前的加沙,已是一片废墟……本轮持续近两年的巴以冲突已经夺去了6万多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加沙地带超过50万人陷入饥荒。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威胁占领加沙城,击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备战的同时,内塔尼亚胡表示他正肩负着“历史和精神使命”,并再次提出所谓“大以色列”愿景。此言一出,招致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和反对。

据以色列主流媒体报道,“大以色列”概念版本众多,范围主要涉及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及其当时占领的领土。

与沙龙选择撤离不同,内塔尼亚胡选择武力占领。二十年的强烈反差,让记者内心沉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谁胜了?

在埃及首都开罗,记者见到了从加沙地带逃难出来的伊马德。伊马德是新华社驻加沙分社雇员,拥抱贴面礼时,记者惊讶地发现50多岁的他竟然有些佝偻。当年,他身板挺拔,快人快语,像大哥一样处处关照记者在加沙的工作和起居。如今,他带着父母、妻子和三个孩子,逃离战火。

伊马德把父母呼唤出来见面。他的父亲已是古稀之年,看上去身体虚弱,话语寥寥。曾经在老人位于加沙海边的房子里,记者受邀去吃美味的土法烧鸡。当时老人很健谈,现在的他坐在一侧,手里攥着一串旧念珠,目光有些呆滞,仿佛心思还停留在加沙……

伊马德对记者说,他的兄弟仍滞留在加沙地带,那里没有水,没有电,缺医少药,每天还在轰炸。

20岁的大儿子轻声问父亲:“我还能继续上大学念书吗?”最小的儿子问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

他苦涩地笑笑不回答。记者知道,这些问题像大山一样压在他心头。

二十年间,记者见证以色列的撤离和占领,也记录巴勒斯坦家庭的希望和困境。二十年间,冲突与对立始终存在于这片土地,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从未改变。

希望枪炮声早日停止,不要再让下一代继续背负伤痛。(完)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